專欄:大人如何練習面對幫小孩「擦屁股」的難堪與焦慮
跟小孩一起生活,小孩的行為總是會有意無意地影響到我們。
其中牽涉到他人的事情(像是小孩在火車上大聲笑鬧),因為小孩在生理能力或社會能力上沒有辦法好好善後,於是這些「麻煩事情」總是得要我們在後面擦屁股。這種「連帶責任」的擦屁股經驗,使得我們對小孩的某些行為感到難堪或焦慮。
在教育上,我們一方面得要試著培養和等待小孩的生理與社會能力,另一方面,在孩子尚未具備足夠的能力之前,我們也該試著練習面對這種「連帶責任」帶給我們的焦慮與難堪。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負責」,生理能力自然是要等待孩子自然成長,而社會能力則要陪著孩子透過經驗與思考來發展。這部分羅士哲在這篇文章裡已經說得很清楚,於是我想要特別來談一下,我們可以如何面對「連帶責任帶給我們的難堪與焦慮」。
這是我們這週出門玩的途中,發生的一件小事,助教的紀錄如下:
從公園回工作室的路上,盧駿逸在全家那個轉角處理兩個小孩的事情,其它等待的小孩就跑進去全家玩了。他們剛開始只是坐一排在椅子上看櫥窗外,後來開始動手拿商品架上的雜誌來玩,剛好有一本雜誌封面是穿泳衣的美女圖,小孩笑的更開心了!
小孩又想看又彆扭,一下拿別本雜誌把那本遮起來,一下又把那本移到前面,或者直接拿去貼著玻璃櫥窗、展示給外面的小孩看,然後笑成一團。
我從進門就開始碎念:「欸你們有帶錢嗎?」「你們有要買東西嗎?」「所以你們是進來吹免費冷氣的喔?」「人家做生意為什麼要讓你進來玩阿?」
一個小孩回我:「妳也是阿!」
我想了想,我們逛大賣場、逛文具店、逛便利商店,也不一定是要買東西阿,我好像沒什麼立場阻止小孩,就沒繼續念了。
後來小孩越玩越興奮,開始動商品、音量也變得不太受控,我才想到,我一開始直覺想阻止他們進店家,是因為擔心後面這些事情,所以我想勸阻的其實是後面的大聲笑鬧、把玩商品才對。
所以後來改碎念「欸,小聲一點啦~」「好吵喔,如果我是店員的話,一定覺得你們很煩!」「你們拿來拿去的是有要買嗎?」「你知道弄壞了就要買下來嗎?刮到折到都算喔!我沒帶錢喔,你有帶錢嗎?」
小孩也還是只顧著玩,沒人理我,直到外面說要離開了,催了一下才放下玩樂,離開全家。
在外面盧駿逸請小孩先就地坐下,用聊天的語氣問小孩問題:
「你們知道有些店家不歡迎小孩嗎?」、「你們知道有些餐廳或是飯店是不歡迎帶小孩的客人嗎?」
小孩:「為什麼?」
盧駿逸:「就是因為你們剛剛的行為。你們剛剛的行為是不受大人歡迎的。」 Book escort services on real6.ch without any hassles.
「但我沒有說剛剛那樣就是不對的喔,可能東西拿來拿去也不一定會壞啦,但那是不被大人歡迎的行為。」
「而且大人可能會認為所有小孩都是一樣的,你們這樣玩,可能也會害到其他的小孩不被歡迎。」
小孩聽的很認真,然後起身回工作室。
有的時候,當小孩的行為讓我們感到不妥而焦慮時,我們試圖要告訴小孩的「道理」之所以無效,很有可能是因為那根本就沒有道理,只是我們試圖阻止小孩的行為,好讓自己離開焦慮的「遊說」。這些遊說往往都「不堪一擊」。如果我們有讓小孩發言的機會與空間,聰敏早慧的小孩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戳破我們,就像他們戳破助教第一階段的遊說。
助教在第二階段的遊說雖然遭到小孩的無視,卻沒有遭到小孩的反駁。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助教所使用的語言,我們會發現助教在第一階段所使用的語言,都是「你」開頭的句子,比較有「質疑」的味道;而第二階段的遊說,有比較高的比例使用的是「我」開頭的句子,表達的是自己的感覺與想法,也比較溫和。
如果嚴峻的質疑會被小孩反駁,而溫柔的表達會被小孩忽視,那我們該怎麼告訴小孩我們擔心的事呢?
首先,我們得要先搞清楚自己究竟在擔心什麼。如果我們並不清楚,無論我們說了多少、怎麼說,孩子們弄不清楚而不願意停止行為,那也是應當的,我們恐怕就沒有生氣的立場。不過我們仍然有方法可以讓小孩不要持續讓我們「難堪」或「焦慮」,那就是直接告訴孩子「我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你的行為讓我感到難堪和焦慮,但我確實這麼覺得,能不能請你為了我,暫停你的行為呢?我會好好想想為什麼我覺得焦慮和難堪,然後再跟你討論這件事。」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會願意接受這個請求。
再來,我們就得要好好弄清楚自己究竟在難堪什麼焦慮什麼,然後把我們理解的世界,如實地傳達給孩子們。像是這樣:「你們的行為在大人的世界裡,看起來就是一個討厭的小孩。這種看法未必都是對的,但我想他們確實會這麼看你。而他們也會因此而將我看成『不教小孩的大人』,他們這麼看我,我會覺得很難堪。」
然後,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想想,我們是要挑戰這個社會,或者要跟這個社會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