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選書:《105號公路:泰緬邊境故事》── 你我都有可能是難民,而難民可能才是真正的鬥士!
《105號公路:泰緬邊境故事》
作者: 黃婷鈺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4/07/0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299元 (選購網頁:1、2)
文/吳奕辰(作者臉書)
這是一個人的故事、也是一群人的故事、也是一群國家、一群民族、一群國際組織、一連串沒有盡頭沒有結局,不斷自我複製再複製的故事。閱讀一本「邊境」的記錄,可以同時感到像一塊海綿一般,想要極盡地看遍每一段自我延伸的故事;同時間卻又感到自己像個無助的孤兒,面對巨大的結構,似乎什麼都無法改變。
這是一本非常在地、非常細緻觀察與探索的記錄,其實很難將其摘要評論,因為就如同作者本身所從事的這一行,其中真實的樣貌,唯有讀者自己打開心並踏上旅途去經歷,才能夠體會;然而,這也僅止於體會而已,無法實際了解。這本書的每一章、每一節、每一頁,大故事中都有小故事,而每一個小故事背後又反映出各個大故事,不斷地照射出批判與發問,其所對抗的是,觀察得到卻看不清的國際系統。
我們從書中的故事可以看到,在迫遷難民的「邊境」地區的人道協助活動背後,有許許多多需要被深思的地方。而唯有理解這些脈絡,才有可能看清故事背後的本質。我們看到在「邊境」生成的國際間的權力互動,我們知道那些看不到的權力集團做出的各種決定,會對成百上千的人們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不同的人道行動者以不同方式的介入,也帶來了不同的權力消長。再者,我們也發現,不論是志工、組織、國家、或是國際平台,各種形式的介入,即使其本意為「善」的,但帶來的結果卻不一定是「好」的。甚至,「人道介入」,有時其實只會帶來另一場「人道戰爭」,不只無助於「邊境」的人們,更將排除了「邊境」地方的參與、打碎了僅存的能量,造成二度的壓迫與更嚴酷的歧視。
在這一段段「邊境」難民營的故事中,我們也可以清楚見證到人道援助的矛盾之處。究竟,將難民們夾在泰緬之間的政府、組織、單位……等等,是在減低、解決災難?亦或只是在把災難圍堵起來使其不要妨礙到其他地區即可?面對久而未解的難民議題,近年來針對這樣的「境內流離失所難民(IDP)」的人道援助方針,已逐漸從「被動回應、驅逐為主、針對難民」,到「積極主動、導向家鄉、整體規劃」,試圖使援助單位能夠接觸到實際需要協助的難民,並透過政治經濟社會等全方面考量,使他們能夠以打造的永久家園為目標,而非僅有臨時的短暫安置計畫。
然而,這種將「流離失所者」侷限在「境內」,使其避免成為多國的問題,究竟與圍堵有何不同?說到底,也只是一個更大更複雜一點的國際人球罷了。結果,我們看到的是無止盡的壓迫與暴力。我們看到在這裡的協助者的努力,但也看到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人們受苦於其生存的結構,而制定規則的人、協助的人、被協助的人以及一旁觀察的人,可能都扮演了支持這樣結構的角色。
不過,若我們的「協助」也只是支撐了破壞難民的結構,那我們真的就什麼都不做嗎?不是的。我認為,這本「邊境」的故事書,使我們有機會從一個來自我們島嶼的角度,來觀看世界各地難民真相的一部分。並且使我們思考,我們能做什麼?我們可以藉著這本書預習「觀察」的方式,往後當我們前往各地旅遊時,這些觀察的方式,能夠使我們看見更多世界的不同之處。擁有「一個故事背後還有更多故事」這樣觀念的人,能夠較快對陌生的地區與人群產生共鳴,對不斷變動的世界趨勢作好準備。甚至,我們不需要以為難民離我們很遠。在我們的都市裡,四處都可以看到難民。他們是來自經濟蕭條的偏鄉、來自受漢人壓迫的部落、來自流離失所的災區、來自功能喪失的家庭。他們聚集在洪水氾濫地、山坡崩塌地、車站的角落、商業區的小巷……。
這本故事書告訴我們,難民營不是髒亂的、無助的、充滿疾病與恐慌的,而是有自力更生的動能、有遊戲、有商業、有不凡生活。他們草根社區的組織與興起,對抗著緬甸、中國、泰國與西方,且又涉及高度敏感的政治問題。同樣的,在我們都市的角落,也有一群又一群被我們視為「亂源」而貼上標籤的窮人、外勞、娼妓、原住民……但他們其實才是真正一群有動能、有生活、有勇氣、有意志、甚至走在政治議題前線的鬥士。
我們無法為遙遠的「邊境」做什麼事情,面對這巨大的權力結構,似乎充滿著無力感。但我們仍然能夠擁有巨大的希望,因為我們的觀察、理解以及行動,就是改變這些結構的最大原動力,而這些結構正是依賴著大眾的無知,才得以運作。透過了解「邊境」的故事,我們知道了協助與被協助的背後,尚有更複雜的結構。而充分了解這些複雜結構的公民,將可以為我們的下一代建立更美好的未來。或許我們臺灣人無法為東南亞做太多事情,但是在臺灣,我們有選票、我們有傳播工具、我們倡議活動、我們有各式各樣的組織,改變世界,從改變自己的周圍開始。難民就在我們周圍,甚至我們自己也是被迫搬遷到別的城市的難民。
我們就在「邊境」之上,而現在,由我們自己來書寫我們的故事。
按讚,接收更多深度公益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