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很多朋友可能會說「當然是 g0v (零時政府)啊!」但其實比較誰好誰壞這件事都一點意義也沒有,特別在緊急救難的時候。
(參考:gov 政府版中央災害應變中心、g0v 零時政府 – 氣爆案資訊站)
佔領立法院的時候,g0v(零時政府)做得東西很有意義,因為當時是幫民間做,民間是一團散沙,g0v幫忙統整,有比沒有好,而且也有宣傳抗爭的效果。
但發生災難的時候,除非我們確定要直接越過政府單位,除非政府的應變、救援、物資、交通…等指揮鏈通通斷掉,或是我們根本不屑與之配合,不然民間的災難資訊整合網站做再好,用處都有限。
原因很單純:現場的人–主要是政府單位的人,根本沒有時間去看這些做得比較好的災難資訊整合網站,他們處理眼前看到的事情就忙不過來了,電話都接不完了,誰去上網、然後還要驗證這一大堆由不知名網友提供的資訊、跟其他指揮鏈對接呢?基層工作人員會被授權去做這件事嗎?更會有人看了民間的網站然後很急,不斷打電話進去問現場人員什麼地方的人救到了沒有,物資送到了沒有,水電恢復了沒有…大量資訊沒有對接而造成的資訊落差,是現代災難的特色。
我們沒事的網友拼命輸入資訊,一瞬間創造了大數據,精美的線上地圖也有了,很有成就感,但其實真的用途不大。然後我們刷著這些網站,彷彿事情會被自己解決,接著就埋怨政府怎麼那麼遜…永劫輪迴。
有沒有解決辦法? 有。
1. 由政府主持,與各地NPO合作於全台建立災難緊急情況資訊志工隊,平時訓練,災時出動,進駐地方或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工作內容如下:
(一)協助政府於災時發布災害預警、地方災情、失蹤傷亡、生活、物資、志工、捐款等最新資訊,俾利於民眾搜尋與即時了解災情之相關訊息,以及知悉可提供協助之方式。
(二)蒐集網路、媒體上之災情相關資訊,並交由權責機關確認後發布,協助政府掌握災情,以及減少無法報案之民眾及其親友之不安。
(三)提供熱心民眾參與防救災之管道,妥善運用民間之人力資源,進而改善政府與民眾之災時互動關係。
(四)建置資訊志工人資系統,作為預警聯繫及災時動員志工之用。
2. 網站用Ushahidi 還是 什麼都行,重點是能夠持續改善,然後提供給不同指揮鏈所需要的資訊,給民眾的是另一個版本。
3. 當然,最好有一個與NPO界,網路圈,政府都熟悉的樞紐角色的NPO在政府與諸多地方NPO之間做協調。
為什麼人在上海夯不啷噹寫這些?因為這些事情敝協會在莫拉克風災那時候已經經歷過了,我們當時進駐了所有災害應變中心。後來受委託寫NPO防災資訊服務體系計劃都寫好提交給消防署了,我們協會在計劃書中當然扮演的就是3的角色,我受政府邀請去過越南跟俄羅斯參加APEC會議,報告這些內容,其他同事去過馬來西亞、日本…。當時是內政部長的江宜樺以及是科技政委的張善政都找過我們,但這件事就是沒推成。消防署OOXX本位主義什麼的就不談了,後來署長金塊很多後來大家都知道了。
重複造輪子真是讓人覺得很啊砸啊。
延伸閱讀>>
八八水患中「數位公民」的動人演出
【聯合報╱社論】2009.08.25 03:08 am
在八八水災重創台灣的萬般慌亂中,台灣網路大軍自發性的串聯、整合,提供即時、動態的災情資訊,稍解全民在災難混亂中的集體焦慮感。他們駕馭網路的數位能力,遠遠超出號稱e化的政府;甚至受邀進駐中央及部分縣市的災害應變中心,協助架設資訊平台。這群「電子數位公民」的精彩表現,堪稱這次風災悲情中令人感動的新力量。
在莫拉克豪雨成災後,中樞失能,沒人知道政府在做什麼、災情如何、需求若干,故而受災者焦慮,旁觀者心痛。幸好,我們還有網路。網友立即動員,網路上快速出現各種災情整合通報的網站。
這些工具多半是由舊政府時代走來的高官不熟悉的:包括以推特(twitter)為基礎架構的「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以google map為底加上各方通報以標示各地災情的「莫拉克颱風災情地圖」、整理噗浪(Plurk)資訊的「莫拉克颱風災情支援」,媒合各式資源與人力供需。其中,由多位著名部落客組成的台灣數位文化協會進駐官方災變中心支援,並於日前結束任務,彌補救災體系中失落的環節,為網路公民力量的展現做了示範。
回顧十年前的九二一地震,當時的數位環境與今日有天壤之別。那時google才草創一年,Youtube不存在,既沒有facebook,也沒有推特、噗浪。媒體攝影機到不了的災區,幾乎被社會遺忘。如今,行動上網隨處可見,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拍照、收發訊息,人人都是公民記者;微網誌和社交媒體的凝聚力,在重大社會事件中,頃刻間轉化成網民集體任務的動員令。
在八八水災中,原住民部落受災範園廣袤,加上路斷泥阻,傳統媒體派出的報導人力,早已無法有效覆蓋(cover)所有受災區域,造成許多資訊死角。但是,傳統媒體做不到的,網路可以;許多「災」民記者為受難部落建立各別圖像。
救災好比作戰,充足而即時的資訊是救災決策的依據,更是降低社會集體焦慮的重要工具;但在提供即時、動態資訊的任務上,政府似已棄守。難怪網友感嘆:「好險我們活在Web 2.0時代裡」,因為無法趕回老家的人民,「可以直接從網友的串聯與回報,看看家裡附近的水退了沒」;然後,在睡覺前再望一眼「莫拉克颱風災情地圖」,期待地圖上那些標在各災點的小圖像,代表緊急的驚嘆號、物資缺乏的紅色「餓」字,能在天亮之後消失。
當然,我們無意誇大網路效能成萬能工具。在匿名的網路世界裡,本就有極端意見容易被放大,謠言一再複製、流傳的負面特性;網路也常是白目網友的「秀場」。
但是,當社會危機觸動網民的同理心,只要有人在正確的方向上,以專業技術引導網路資訊的流向,將是一股無法忽視的新動能。噗友、推友不只是利用網路道早安、發牢騷的旁觀者,也可以是以資訊專長投入重建的資訊志工,並且形成公共論壇,不斷接力挖掘災難真相,和政治勢力相抗衡。
在災後口水戰中,網路世代不會滿足於政府傳統式的單向說明、辯解,例如小林滅村元兇是否為越域引水已成網路上各方高手引據論戰的專業戰場。當緊急救援結束,「監督施政、要求負責」將是下階段的數位公民不容放棄的任務,並不惜「下線,展開行動」。去年韓國青年反對美國牛肉進口,網路論壇上彈劾李明博的連署,一周內竟有一百卅萬人響應,成千上萬青年走上首爾街頭的「狂牛震撼」,足為馬英九借鏡。
執政者必須體認,在推特、噗浪盛行的時代,e世代公民有「立即對話、立即回應」的需求和焦慮;但宣稱要「在網路海灘上,築起對話營火」的治國者仍依著上世紀的節拍行事,離微網誌時代數位公民的政治期待,還差得很遠,很遠。
photo credit: Eric Constantineau – www.ericconstantineau.com via photopin cc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思辯!
“受委託寫NPO防災資訊服務體系計劃”…可以公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