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增幅大師的對談——關於數位應用管制的迷思(與迷因)/2020 NPOst 年會報導
活動:2020 NPOst 年會【最後,都要變成好事 —— 疫情之下,台灣的公益變遷】
日期:2020 年 10 月 16 日
時間:13:30-21:00
地點:C-LAB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 99 號
合作夥伴:滙豐(台灣)商業銀行、C-LAB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社會創新實驗中心
撰文 /簡依倫(NPOst 特約記者)
這次 2020 NPOst 年會的壓軸演講,邀請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唐鳳來分享台灣在這波防疫中,如何透過數位應用來呼應社會的即時需求,同時邀請 3 個不同世代的與談人,提出關於人們在面對數位應用時的疑問,其中分別為代表 20 到 30 歲的四健會專員――賴韋中、30 到 40 歲的同志諮詢熱線主任――阮美嬴,以及 40 到 50 歲的天使協會經理――Eric。
來自年輕世代的提問:政府究竟如何跨領域搭建口罩網絡?
賴韋中提及防疫之初,政府短時間內就建置了口罩 2.0、3.0 系統,究竟這一連串跨部門的整合措施,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唐鳳政委以 2016 年底政府推動的「API 取代 KPI」 概念說明,而所謂的 API,便是指在資訊系統的建置時預留了在原始目的性之外可串接的「插頭」,大家便能共同運用介面來使用。如同 2017 年改版的報稅軟體,建置時已預設和其他系統銜接的缺口,當串接了健康存摺,即成為「口罩 2.0」的購買系統;再串接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即成為「三倍券」訂購系統。
如此包容性的設計概念,就類似公部門網站上方都有三個點的按鈕,即為無障礙網頁(universal access)的設計,亦即介面操作上不可以有歧視任一族群的配置出現,唐鳳政委也特別強調,政府在進行招標時,也會要求廠商在撰寫程式時需設置類似可銜接的介面,否則如此不顧及其他族群的設計,便是一種不專業的行為,也無法獲得得標資格。
「以前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 KPI,但現在我們則要先思考 API 。」唐鳳政委也指出 API 的運用技術,其實不一定需要先設想未來的需求該如何應用,只要預先留下「接口」,當別的需求出現後,後續的串接也能順利進行。
作為人權團體的憂慮:同志族群隱私與政府防疫的取捨
身為關注同志權益團體的熱線主任,阮美嬴提到疫情爆發時,同志們所面臨的艱困處境,「像之前發簡訊提醒的時候,有同志的行動軌跡就透露出他的身分,但如果當他要被檢疫,那這些少數群體在身分上面的隱私,就好像有一點人權上的疑慮。」在非常時期,為了全民的生命安全,大眾往往都能理解並願意,犧牲一些自我的空間,但在科技防疫與隱私權益之間的矛盾,卻也是一道必然存在且難解的課題。
曾有商業公司,運用現今廣大的數據蒐集與分析能力,來鎖定目標客群,除了穩固原有的粉絲,也能更容易知道該從什麼視角來突破同溫層,也加強下廣告的策略與準確性。這樣的技術對一般營運者來說,著實是一大福祉,但對熱線而言,這些服務對象的資料是否會這樣子被應用?應用後蒐集的個人資料又是否安全?皆是身為人權團體感到的一大憂慮。
唐鳳政委提到,其實政府有建置一個 MyData 數位服務個人化網頁,民眾能透過此一系統,將政府各單位中自己的個資下載下來,「這並不是橫向的串接,而是讓個人可以知道政府單位擁有哪些我的資料。若有人或政府單位要使用個人資料時,就必須先經過個人同意,才符合資料自主權。」
唐鳳政委舉了曾在酒店工作的染疫者為例,當初該名染疫者一開始並未說出實情,後來才坦露自己的身分足跡,社會氛圍也一度出現要求出入任何場合都要實名登記,違反者須受罰或勒令歇業的聲音,但當時政府並沒有苛責該名女子,而是採取「實聯制」,意即只要在進行疫調時,聯絡資訊可實際聯絡到人即可,並加強解釋「社交距離」的重要性,在相信人民的基礎上,繼續進行防疫。
此一原則主要是相信人民和店家沒有人願意成為防疫的破口,也是「比馬龍效應」的真實應用,即當權者相信人民值得信任,人民就會展現值得信任的行為;反之,若覺得人民不值得信任,而祭出嚴厲的手段,最後人民終會產生不信任感,而開始鑽漏洞。
天使協會的 Eric 則提出團隊想推出類似於健康存摺的「天使存摺」,讓每位志工可以累積時數,再藉由企業的支持與合作,創建獎勵兌換制度,促進志工服務的正循環。然而,創建過程面臨不少技術層面的阻礙,使得這項系統遲遲不能使用。
對此,唐鳳政委建議當數位系統創建的技術不夠成熟、經費又不足的時候,應該盡可能使用「最小可行方案」,可以先從固有的系統開始慢慢改善,並非一定要重一個新的網頁或系統著手。比如說善用 Google 的應用軟體,搭配自動化的連結,在不用自行維護程式的框架下,尋找已有基礎建設的大型網站去操作,才不容易發生伺服器過載或被駭的問題。
同時,也可以多參加台灣許多公民科技的社群,比如說g0v 台灣零時政府的活動,尋找類似的專案,看是否有可行的解決方法可參考,分享團隊的構想與概念,一同討論、激盪出實踐計畫的可能。
迷因哲學——公部門權力鬆綁與適應
在迷因當道的時代,公部門也已經跟上潮流,但這股迷因哲學的風氣,究竟如何與公部門本有的權力來串接或適應呢?唐鳳政委指出 2017 年行政院會中已提出類似的概念:針對爭議的訊息,政府應該公開快速解構化地去回應,讓事實傳播的比謠言快。儘管當時團隊擁有非常熟稔「迷因」傳播的開放政府聯絡人,但基於方式和公部門的形象差距太大,大多數人也不了解實際執行層面,因此無真正落實。
直到 2019 年蘇貞昌院長上任,授權自我照片予小編自行運用製作梗圖,在染燙罰款事件中,運用蘇院長的照片製作迷因圖而爆紅,讓大家上網都能搜尋到行政院要傳達的正確訊息,其他部會也陸續跟進操作,並依循著「222 原則: 2個小時內,產出 2 張梗圖,每張 200 字內」,逐漸發展出類似的「公部門迷因大賞」。
然而,也有人提出疑問:「迷因宣傳,會不會造成資訊碎片化或政治娛樂化的疑慮?」
「人們一定要先對 200 字內容感到興趣,才會去閱讀 2 萬字的資訊,否則就算只有 2000 字的內容放在搜尋第一,沒人搜尋還是沒用,因此迷因圖有敲門磚的必要性。」唐鳳政委接著舉例:
「比如說一粒卡臣的文宣圖,雖然大家第一時間都是注意梗圖,但裡面其實有埋藏很多資訊,像是台灣衛生紙的原料來源、若惡意抬高物價可能受到的刑法等關鍵訊息,因此,當人民對圖感興趣,在網路上搜尋關鍵字,即會連結到正確的資訊。」而如何能夠確保一定會連到正確資訊系統,則需仰賴背後資訊系統和搜尋引擎最佳化(SEO)的支撐。
而如今,迷因二創、三創為一個社會上共創與互動的過程,當地方政府的小編,受限於地方內容少的時候,便可善用二創方式,將流行梗圖修改後再加上自己的創意,如此不僅跟上搜尋熱門又有獨特性,就容易跑到 SEO 的第一位,增加地方政府的能見度。
對於前陣子金山區公所小編的事件,唐鳳政委則從結構層面來剖析,公務員因受限於公務員服務法的規範,界定成一種無申訴管道的不合理權利義務關係,不像一般勞工擁有可以進行罷工或組織工會的權利,只能組織建議性質的協會。因此,若要避免類似事件重複發生,須和考試院討論修改銓敘相關的法律,讓公務員有實質協商的權利,也推薦目前致力於此一議題的「台灣公務員革新力量聯盟」,讓有興趣的朋友多加關注。
「若真實改善上述的結構,對於非正式約聘人員也有幫助嗎 ?」唐鳳政委則以社會常規(social norm)的概念說明,若社會常規無法被建立起,就會形成弱弱相殘的情況,彷彿正職者多爭取一點權利,工作量就會落在兼職者身上更多一些,如此一來,大家皆無法處在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中繼續努力。因此,若能先從正職或是公務人員中較辛苦的職位(如警消人員等)組織起來,逐漸帶起改善的浪潮,公務員的工作處境或許也會更健康。
政府「資料自主權」的審查機制
針對網路行為的個資法保護機制,讓人民可將交出去的個資,隨時請求更動、刪除等權利,並不受任何一個契約規範所限制,然而,由於政府目前無獨立的專責機關,沒有一個現存機關願意處理類似的跨部會協調情況。
因此,唐鳳表示,今年年底已預計向立法院提出組織法的改革,增設類似消保會或飛安會,來針對個資法審查的獨立機關建制提案,期許在發生重大事故之前,建置一個有能力且獨立的機關,對業界進行裁罰,讓企業意識到自身義務,也保障民眾權益。
高科技(5G、AI)對身障者的工作影響
對唐鳳政委來說 AI 是 Assistive Intelligence 輔助式智能,應該以被輔助者的尊嚴為出發點,任何的輔具都不能蓋過當事人的自主權利或名義,並須以其最佳利益去行動,若以此目標去發展 AI,便能輔助身障者更快速地融入社會,如外骨骼就是一個 AI 輔助的應用,讓障礙者能夠較為自在的活動。
以 5G 的發展來說,因設備建置的因素,越偏鄉的居民,反而會越先體會到光纖網路帶來的高速頻寬,特別是在解決偏鄉「學習」和「健康」的問題上,任何人在各地區皆可享受到同等的資源,因此新創團隊可藉由這樣的 5G 設備優勢,去拓展更多輔助身障者或其他弱勢族群的方法。
唐鳳政委也指出,當大家對 AI 的應用是建立在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前提下發展,那 AI 的發展就不會走偏;反之若將 AI 視為全知全能式、可取代人類判斷的工具,就會成為威權主義式的 AI ,世界會往反向進行。因此,如何善用科技,如同霍金一般,運用科技作為和世界持續溝通和互動的輔具,進而為人類帶來重要的改變,是我們必須關注的課題。
社會創新成顯學 關於社企、NPO 的發展模式
在社會創新已然成為顯學的時代,唐鳳政委提及政府有一個協助社會創新並整合資源的——社會創新平台,內含各類型的補助、投資和獎助等訊息,不管是以公司、基金會、合作社等任何組織型態來經營社會企業,都可以尋找資源使用,此外,若願意讓組織的資訊開放透明的呈現於平台上,也能增加組織的能見度。(延伸閱讀:教育、經濟與環境,民眾最重視的 SDGs ——關於《 2020 社會創新大調查》)
而對於眾多 NPO 們都相當憂慮的經營問題,唐鳳政委提醒,不要只跟企業 CSR 部門和既有的捐款人保持關係,因為當經濟不景氣時,首先受排擠的往往是 CSR 部門,因此多和商業開發 BD 部門接洽,共組夥伴關係,比起純粹靠倡議和捐款,組織更能穩定與長期的存活下來。
從明(2021)年開始金管會將實施「公司治理 3.0」,即要求一定規模的企業必須依循聯合國全球永續性報告書協會(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s, GRI)的 17 項準則上繳公益報告書。
因此,社會企業若能越早將這 17 項準則和組織內的社會價值扣合,就表示越容易嵌入企業的 BD 供應鏈。同時,也可善用投資報酬率 ROI、社會投資報酬率 SROI 或碳排放等衡量矩正(matrix)去判斷,如此一來,社企也能更快速地找到符合組織價值的企業合作。
「當企業發現 CSR 部門要花 1 分錢去創造 1 分力的公益,不如和已被市場證明的 1 分錢創造 3 分力的社企合作更來得有效益時,社企就更容易用 BD 的角度去和企業談合作。」唐鳳政委以淺顯易懂的舉例說明。
在數位治國的時代中,政府在人民資料的管制與應用上,皆更為便捷與創新,與此同時,社會企業、NPO 與民眾也能善用多樣管道,保障自身權益,儘管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取捨永遠是道難題,但唯有更開誠公布的互相溝通和對話,才可能促成一個更理想的公民社會。
延伸閱讀:
疫情下,我們開始獵巫 —— 談假新聞與社群傳染病/2020 NPOst 年會小聚報導
從總統大選、國家政策到養寵物,「青民協」讓青年展現話語權 / 2020 NPOwer 公益行動家 5
責任編輯:樂亞妮
核稿編輯:陳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