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我們開始獵巫 —— 談假新聞與社群傳染病/2020 NPOst 年會小聚報導

編按:病毒侵略身體,恐懼啃食人心。恐懼如同病毒,會變異出不同樣貌,蠶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健康,更是成為鏽蝕社會運轉的元凶。危機當前,不實資訊也趁隙溜入彼此的生活裡,翻攪人們惶恐的情緒,有心之禍、無心之過,一個一個都成為火種,點燃獵巫的火把。

當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公開表示遭台灣網軍持續攻擊三個月;當有人說參與英國某次疫苗試驗的首個志願者已經死亡;當著名的陰謀論者 David Icke 說 5G 網絡與冠狀病毒有關;當一名來自西薩塞克斯(West Sussex)的女子聲稱自己在急救中心工作,有內部消息指出將有大量年幼和健康的人會死於冠狀病毒感染的時候 ——

你知道,以上全部都是假消息嗎?

NPOst 十月份議題講座邀請台灣 PTT 之父、台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及台大公衛院副院長陳秀熙,聚焦在疫情下的假新聞動態和社群傳染病。

撰文 /羅奕儒(NPOst 特約記者)

「有人知道 PTT 和 Facebook 有什麼不一樣嗎?」講座剛開始,有 PTT 創世神之稱,台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拋出了這樣的問題。順著他的脈絡,你會發現這其實並不是一個 PTT 創辦人自賣自誇的言論,他想要提醒眾人,究竟 Facebook 這樣的社群平台,是如何利用演算法決定呈現在你我眼前的資訊,以及這些社群平台與我們常聽到「假新聞」的散播又有什麼關係。

台灣 AI 實驗室、PTT 創辦人杜奕瑾,與大眾分享自身團隊所洞察到的假消息運作模式。圖/NPOst 公益交流站

在言論自由的開放場域,創建 AI 實驗室打擊假消息

根據 2019 年台灣網路報告,台灣使用網路人數已經突破 2 千萬人,其中使用 Facebook 的人佔了 98.9%,顯見 Facebook 對台灣社群輿論的影響力。但 Facebook 之所以會被認為和假消息的散佈、傳播有關,最主要還是在於塗鴉牆上的演算法機制,Facebook 針對用戶喜歡、討厭的偏好去差別投遞訊息,並販售作為廣告投遞之版位,提供了有心人士散布訊息的管道。

2018 年,英國康橋公司( Cambridge Analytica,也有人稱劍橋分析)就被指控將從 Facebook 所獲得的個人資料,利用人工智慧深度分析數據,根據用戶喜好、行為投放目標訊息,在包含台灣等 200 多個國家進行政黨服務。

訊息的傳播與流通過程。圖/杜奕瑾

「現在精準行銷太厲害,它可以知道你的喜好、行為,但平台又不為它的訊息負責,透過 Martech 傳播的假訊息就會變得非常強大。」杜奕瑾進一步說明,雖然目前已經有許多事實查核的機構,但若輿論已經散播出去、傷害已經造成,查核的效果就會相當有限。

因此,透過人工智慧的方式去因應、阻止假消息的傷害,就成為迫切的任務,而這正是杜奕瑾領導的台灣 AI 實驗室重要目標之一。「因為假訊息的傳播也是用人工智慧在傳播,當然也要用人工智慧因應,必須盡快把相關技術建立起來。」

回到目前的現況,台灣是個假消息氾濫的國家,幾次選舉過程以及公共議題的討論中,許多民眾也深刻感受到假消息帶來的影響與傷害。但杜奕瑾也強調,假消息的問題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非常氾濫,相較之下,台灣其實算是民主國家中因應假消息成效不差的國家,甚至被認為是「防守假消息最前線」。

新冠肺炎尚未在台灣出現案例時,就有人在 PTT 上爆料消息,恰巧被現任衛福部疾管署羅一鈞副署長看見,及早警覺並展開部署。圖/杜奕瑾

一些數據與報導也指出,台灣是亞洲地區唯一公民社會自由開放的國家、擁有高度的資訊透明度、新聞媒體自由,這些都是讓台灣有機會抗衡假消息的武器。而最重要的是,公民社群的開放,讓自由風氣得以維持,「就算有假消息,會有人去踢爆。」談起台灣對於假消息的因應,杜奕瑾似乎還算有信心。

要治療社群傳染病 接觸、傳播與傳染期是 3 大重要節點

同樣探究假消息的議題,台大公衛院副院長陳秀熙教授則強調:「假消息之所以會產生不當散佈,可能是人為因素,例如有心人的散播;但專業領域人士和一般民眾溝通不夠也是原因之一。」他更進一步以公衛領域的「病例再生數」概念,來解釋消息的傳播、擴散及後續影響。

台大公衛院副院長陳秀熙教授闡述「社群傳染病」的病因與預防之道。圖/NPOst 公益交流站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若有詳讀相關資訊的人,可能有聽過 R₀ 值這個概念。陳秀熙教授說明,影響 R₀ 值有 3 個重要關鍵,分別是「接觸」、「傳播」以及「傳染期」,首先必須要先有接觸機會,接觸後必須能成功傳播,而如果接觸的時間越長,產生下一波傳染的機會就越高,這在公衛領域是被拿來判斷疫情能否控制的重要指標。

以新冠肺炎來看,台灣針對入境民眾採取隔離策略、宣導全民戴口罩,便是希望從「接觸」端直接阻斷疫情;但在國外,可能會出現隔離、戴口罩違反人類社交需求的討論,在這樣的狀況下,若從「傳染期」下手,控制接觸的時間,一樣可以讓 R₀ 值降低,不同地區因應不同狀況,自然會衍生出不同的因應策略。

了解 R₀ 值的概念,便能在「接觸」、「傳播」與「傳染期」3 大關鍵時刻實施不同的預防政策。圖/陳秀熙

用同樣的模型來看待假消息的傳播,要擴大假消息的影響範圍,首先必須要有能夠散播的平台,以及散布訊息的主體(人),而如果散佈的時間越強,R₀ 值越高,造成的影響也就越大。因此,要阻斷假消息的傳播,自然可以從接觸、傳播與傳染期這 3 個節點下手,同時可以搭配人工智慧等科技的輔助,降低社交傳染病的散播。

另外,釐清假消息傳播者的目標,以及這則假消息可能會帶來的影響,也能幫助我們更容易破解與因應假消息攻擊。陳秀熙教授分享:「今年出現非常多關於流感疫苗的假消息,像是接種疫苗會造成新冠肺炎感染等,且不只在台灣,像是美國,甚至世界各國也出現很多類似消息。」

如果以實際科學證據來看,流感疫苗建議一定要施打,若沒有施打疫苗,出現症狀後,醫護人員無法判斷你的狀況,必須經過篩檢來檢驗;另外,若不幸感染流感,進出醫院不只增加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更可能排擠新冠肺炎病患篩檢與醫療資源。順著這樣的邏輯,就可以猜測這樣的假消息背後目的,可能就是為了消耗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醫療資源、癱瘓醫療體系,讓疫情變得更加嚴峻。

疫情期間層出不窮的假消息,間接影響了醫療體系與資源。圖/陳秀熙

而要破解這樣的假消息,有科學研究證實的文獻會是最強而有力的證據,也是傳統學界用來打擊假新聞的方法。但陳秀熙教授也指出,社群媒體的特性,讓消息的即時性更加重要,過去學者偏好進行完整而嚴謹地研究,甚至要發表成論文,才願意拿出來作為反駁假消息的證據,這樣的方法雖然很好,但確實有點緩不濟急。

因此,即時而正確的科學教育,就成為打擊假消息的重要方法。透過在社群媒體上發布正確資訊、到處演講、持續舉辦相關聚會等等,陳秀熙教授逐步從學術研究圈擴大領域走向社群,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打擊假消息攻擊的有效武器。

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陳文良秘書長擔任對談主持,與兩位講者共同探討 AI、公共衛生等眾多議題。圖/NPOst 公益交流站

兩位講者各自分享後,則是對談時間,講者分別從 AI、公共衛生、社會科學等多元觀點切入,再次分享面對「假新聞」議題上,對於台灣的觀察,以及從世界各國、各種研究資料中彙整出可供借鏡的資訊。

以台灣的現況,杜奕瑾認為,台灣今天可以和世界各國有點不一樣,稍微有能力因應假消息,其中一個關鍵是資料的公開與流通(data);另一個關鍵,則是社會中人與人的信任(trust)。

但他強調,假消息的攻擊手段是持續演化的,例如開始出現主動攻擊事實查核機構的消息,或是出現真假難辨的圖片,「要因應這些變化,因應的系統在數位科技上仍有許多進化空間。」此外,杜奕瑾也分享,世界上許多國家或地區是把資訊、資安上升到國防層次來看待,並投入相對資源因應,也顯見資訊戰已然成為現今社會上不可忽視的危機。

Markus Spiske @ unsplash

陳秀熙教授則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台灣疫情指揮扮演的關鍵角色來舉例,說明「信任」與「溝通」是對抗假消息最重要的武器,特別是政府與民眾的信任關係。

以新冠肺炎疫情來看,回想起疫情最緊張的那段時期,許多人都感受到疫情一觸即發,而這便是假消息最容易發揮影響力的時候。但疫情指揮中心這次主動掌握資訊的散布與流通,讓所有資訊都非常清楚,這是相當重要的關鍵。「一旦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不夠,假消息就來了。」陳秀熙教授如此分析。

United Nations COVID-19 Response @ unsplash

在座談後的提問時間,有民眾發問:「闢謠或回應假新聞雖然必須,但很多時候容易演變為消耗戰,浪費許多傳遞真正重要資訊的時間。對此,是否有什麼因應策略?」

陳秀熙教授首先回應,假新聞層出不窮,並且會一直不斷推陳出新,要減輕消耗,媒體與社交平台上若能有審核、診斷機制會是重要的策略之一。杜奕瑾則回應,面對假消息的攻勢,把事實、證據秀出來是最有用的,因此要應對假新聞消耗戰,最好的方法便是一直有更多、更快的正確資訊傳布出來,一旦有這樣的因應機制,對手也會比較不敢放假消息。此外,若能從國家層級建立因應系統,在面對假消息的攻擊時,才可能產生有效的反擊能力。

Catrin Johnson@ unsplash

而還有一個值得思考、也是最根本的問題 —— 究竟什麼是「假新聞」?又如何判別新聞資訊的真假?「其實我在一開始的分享中就有提到,假新聞很難辨別,……但如果出現明顯帶有偏見,或是帶著極端訊息的時候,我們或許就能盡量避免分享這類的資訊。」面對不斷變異的假訊息,杜奕瑾提出如此解方,陳秀熙也提出見解,指出傳染病最有效的打擊方式便是「不要有傳染源」。

身處在資訊繁雜的洪流裡,「不要有傳染源」的解方究竟是難是易,或許正是識讀能力為何關鍵之所在。


延伸閱讀:

真相即人權:對假消息戰建立抗敵意識、強化資訊技術並採取具體行動,為事實而戰

真的假的 Cofacts —— 建立 Line 機器人對抗假資訊焦慮/2019 NPOwer 公益行動家 1

責任編輯:樂亞妮

核稿編輯:高翠敏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每月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NPOst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