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濟與環境,民眾最重視的 SDGs ——關於《 2020 社會創新大調查》

「2020 社會創新大調査記者會」於 24 日在社會創新實驗中心舉行。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何晉滄、星展銀行總經理林鑫川、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以及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執行長羅國俊等共同參與。

此調查於今年 3 月至 4 月間,透過電話訪問系統調查臺灣年滿 20 歳以上民眾,完成 2015 份有效樣本;在社會創新組織方面,則針對全臺 676 家社創組織發出問卷, 完成 297 份有效樣本。問券設計亦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相關議題,以期了解外界對於社會創新議題之認知程度,分析社創組織的發展現況、挑戰與需求,作為政府與民間共同推動社會創新相關措施之參考依據。

圖/2020 社會創新大調查記者會現場

相對於「社會企業」,民眾對「社會創新」較陌生

所謂「社會企業」,通常解釋為「以企業手段、商業創新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成立不單只是為了謀取利潤,而是通過市場機制調動社會力量,運用商業策略來改善環境。相較之下,「社會創新」則是藉由科技或商業模式的創新應用,改變社會各個群體間的互動關係,並從這樣的改變中,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新途徑,亦即以創新的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

在本質上,「社會企業」屬於「社會創新」的一種方式,但並非唯一,其他形式諸如:政策制定、活動發起或專案計畫都可以被歸類為社會創新活動。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社會企業是結合商業力量完成社會使命,而社會創新則是多元的,透過技術、資源、社群的合作,創造社會價值。

Toa Heftiba@unsplash

根據調查顯示,相較於 2019 年,聽過「社會企業」的民眾比例從 30.6% 上升至 33.6%,若以地區進行比較,認知程度由高至低依序為:中部地區(36.4%)、南部地區(33.5%)、北部地區(32.7%)、東部地區(29.8%)、離島地區(29.2%),顯示各地區皆有接近三成或以上的民眾聽過社會企業。

然而,對於「社會創新」一詞,全國民眾僅有 15.5% 表示聽過,較 2019 年的 17.8% 下滑了2.3 個百分點。推測原因可能是「社會創新」與推動較久的「社會企業」核心概念相近,對於沒有特別關注此領域的一般民眾而言,較難理解其中差異。另外,民間社會企業或協力單位自主推廣的過程中,也多強調社會企業,鮮少提及社會創新,導致民眾對於社會創新一詞仍然感到陌生。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若以地區進行比較,對於「社會創新」認知程度最高的是東部地區(21.3%),再來依序為中部(17.7%)、北部(15.1%)、南部(14.0%) ,而離島地區民眾對於社會創新認知程度僅 4.2%。據記者會說明,推測原因可能是東部擁有較多自然資源,其資源豐富、成本相對較低的特質,當地對於環境永續或友善土地的觀念通常也更重視,促使較多創新的友善實驗發生,「社會創新」的概念也較為普及。

圖表/2020 社會創新大調查

教育、經濟與環境,是民眾最重視的 SDGs

而經調查發現,2015 年發布的 17 項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中,民眾最重視的前三名分別為「SDG 4 優質教育」、「SDG 8 優質工作與經濟成長」及「SDG 1 消除貧窮」,顯示我國民眾對於生活層面議題的關注度較高。

根據記者會說明,最關注「SDG4 優質教育」的族群落在 40 至 69 歲之間,尤以東部地區更為明顯(25.5%),原因應是與近年民眾關心偏鄉地區的教育資源有關(延伸閱讀:未來 15 年,我們給得起一個包容、公平的終生學習場域嗎?/SDGs-4(教育篇)。而重視程度排名第二的「SDG 8 優質工作和經濟成長」,約有 11.1% 民眾認為至關重要,30歲至 40 歲的族群尤其重視(15.8%),原因應是此族群正處於職涯衝刺關鍵期,對於經濟成長與個人發展更為關注。(延伸閱讀:「永續」是種選擇,與經濟發展從不互斥/SDGs-8、9、11(經濟、創新基礎建設與永續城鄉)

Micheile Henderson@unsplash

此外,9.2% 的民眾表示「SDG 1 消除貧窮」為當前最迫切需解決的問題,關注族群的最大宗落在年過 50 歲的民眾,推測是因其屆退休年齡,對於自身的健康狀態及所得消費力較為重視。(延伸閱讀:承受汙名的臺灣青年,除了低薪還被剝奪能力、願景與生活/SDGs-1(貧窮篇)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究不同地區所重視的 SDGs 項目時,發現離島地區最重視的項目為「氣候行動」(16.67%),其次為「海域生態」(12.5%)及「優質工作和經濟成長」(12.5%),此結果也顯現出離島地區與本島居民對於 SDGs 所重視的項目有所不同。

圖表/2020 社會創新大調查

調查發現,社創組織多重視在地連結

經調查指出,社會創新組織約有 73.4% 聽過 SDGs,且至少約 47.8% 之業者對於 SDGs 有一定程度之了解,相較去年成長 15.5%,其中提升的 10% 在「相當理解」層面,顯示社創組織對 SDGs 的理解越來越普及。而在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中,社會創新相關人員認為本身業務多與「SDG 11 永續城市和社區(30.7%)」、「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24.3%)」、「SDG 3 良好健康與福祉(23.4%)」以及「SDG 8 優質工作和經濟成長(21.1%)」等項目有關,其中「永續城市和社區」的業務比例最高的結果,也反映了社創組織對於連結在地的重視程度甚高。而比對社會創新組織與民眾對於 SDGs 的關切面向,可知前者較關切環境面向,後者則較關切教育面向。

圖表/2020 社會創新大調查

社創人才需求:行銷、經營、與研發品管

根據調查,多數社創組織主要營收來源為產品及服務銷售(78.5%),次之的政府委辦計畫占比約一成(10.8%),僅少部分為透過社會捐款與民間機構贊助(合計約 4.1%),顯示大多數社會創新組織已投入商業化營運機制,而非仰賴政府或民間捐款。而社創組織在經營面上的挑戰,則主要為資金管道(27.9%)、行銷網絡(26.9%)以及消費市場(20.5%),大多與一般新創及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困境相似。這也揭示了在社群媒體活絡的時代中,運用行銷推廣增進組織能見度的趨勢幾乎勢不可擋。

此外,社創組織在人才招募上,特別需要行銷業務、經營管理、與研發品管三類人才,但限於「產業吸引力不足」與「求職者專業能力不一定相符」兩大因素,社創組織常因此產生所需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

Volodymyr Hryshchenko@ unsplash

針對社創組織未來應如何加強與注意之處,《2020 社會創新大調查》報告也指出下列建議:組織應該聚焦本身所關注的議題,並強化相關團體交流,增進彼此間合作機會。在全球化日漸普及的現今,組織也應以 SDGs 作為組織發展方向,並與政府合作,強化公私夥伴關係,以協助組織穩健營運,與國際接軌;在內部治理方面,組織應規劃社創相關的知能學習課程,加強人才培力,同時調查也提醒,社創組織亦可考慮參與社會創新組織登錄,增加組織的能見度。

詳細報告請參考:2020 社會創新大調查報告書


延伸閱讀:

組織價值的重新審視 —— 後疫情時期,NGO 應立即著手的 3 件事/2020 NPOst 年會前導文

世界百大 NGO 的創新之道:時時提醒自己忘卻已知,並擁抱模糊/2018 NPOst 年會後報導(Dar Vanderbeck)

你想要怎樣的 2030 年?「未來,所有企業都該是社會企業」!

責任編輯:樂亞妮

核稿編輯:高翠敏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