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滿意度創 3 年新低?《2019 兒童福祉調查報告》出爐
文 /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NPOst 編輯修訂。
為保護全球的兒童以及他們的權利,聯合國在 1989 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30 年過去,雖然不少兒童的福祉和處境隨著人們對兒童權利意識的提升而有所改善,但是氣候變遷、心理健康、網路安全等議題,仍然深深影響著兒少的發展。
兒福聯盟公布 2019 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註),發現臺灣囡仔越來越不快樂:
- 臺灣兒童主觀生活滿意度持續後退,創近 3 年新低。
- 2 成 3 兒童認為「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超過 1 成不喜歡現在的生活。
- 每 10 位兒童,近 3 人有肥胖問題。
- 3 成 6 兒童不喜歡上學,每 2 個就有 1 個認為課業壓力大。
- 1 成兒童過去半年曾被欺負,4 成表示有交友困難。
- 觀看螢幕時間略微下降,但仍有逾半數兒童每天超過 2 小時。
- 使用電腦及網路逾 4 小時的兒童,使用時間越久,對生活越不滿意。
今年臺灣兒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創近 3 年新低。若以 100 分來計算,2019 年臺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 60 分以上者為 81.5% ,今年平均分為 74.6 分,較 2018 年低 1.2 分,較 2017 年低 4.6 分。國小平均為 78.8 分,國中則是 69.7 分,顯見孩子越大越不快樂。
「世界少了我也沒關係」?
國際研究指出,有一半的精神症病出現在 14 歲,有些焦慮和人格障礙更可能於 11 歲時開始出現。有關臺灣學童的心理狀況,本次調查發現, 2019 年,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我覺得非常快樂」者的比例,從 2018 年的 14.5% 增加至去年的 21.5%,國小為 18.1%,國中則是 24.2%。更有 2 成 3 學童表示認同「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且各有超過 1 成的兒少表示不喜歡現在的生活或感到孤單。
應關注網路與甜食誘惑對身心之影響
1980 年後生長的「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從小就活在充斥各式數位產品的環境。不論大人、小孩,電腦、網絡和電視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與此同時,也越來越多專家學者和家長,關注兒童長期觀看螢幕對身心的影響。(延伸閱讀:網路兒少性剝削市場化、產業化,展翅協會:「持有未成年性剝削影像,也屬犯罪行為」)
調查發現,2019 年臺灣學齡兒童每天使用電腦及網絡或看電視超過 2 小時之兒少比例為 50.4%,每天吃一次或以上甜食(如糖果或巧克力等)的比例,由 43% 上升至 46.2 %。高糖份食物、久坐不動的生活習慣,容易讓孩子健康陷入危機,據《106 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大約每 10 個孩子就有近 3 人有肥胖問題,情況不容忽視。
僅有 10.9% 學童非常喜歡上學
臺灣學童一天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留在學校,本次調查卻發現,2019 年臺灣學童不喜歡上學比例為 36.1%,比 2018 年增加 7.1%;此外,臺灣兒少非常喜歡上學的比例則持續下滑,2019 年只有 10.9%,更有 5 成臺灣學童認為學校課業壓力大(50.3%),比 2018 年增加 3.3%,即每 2 個就有 1 人感到沉重的課業壓力。逾 6 成國中生同意及非常同意課業壓力很大(61.3%),比國小生(40.5%)高出 20.8 %。PISA 國家研究中心 2018 調查結果也指出,雖然臺灣學生閱讀素養全球排行 17 名,但卻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
被欺負該怎麼辦?6 成兒童不知如何處理
人際關係是我們跟社會連結的重要平台,更是兒少成長中必須學習和面對的課題。本次調查發現,2019 年臺灣兒少在學校的交友狀況對比 2018 年有輕微惡化現象,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我能輕鬆地在學校交到朋友」及「在學校,有友善且願意幫助自己的同學」者,均增加 3.6% 及 2.9%。
2019 年有 1 成(10.9%)兒少表示過去半年曾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其中近 6 成表示被欺負時不知道怎麼辦(58.7%),近 4 成表示在學校交友有困難(37.4%)。這種無助感可能影響他們上學的意願或身心健康的發展。
不要在孩子的生活中缺席
平日使用電腦及網路逾 4 小時的臺灣兒少,生活滿意度為 71.4 分,而使用 4 小時以下兒少的生活滿意度則為 75.2 分,意味長時間使用電腦或網路的兒少,有可能在生活其他面向中無法找到滿足感或意義,只能長時間依賴網路世界。兒福聯盟執行秘書黃韻璇提醒,除了需注意兒少使用網路的時間外,更須注意他們在網路上認識的對象、觀看內容等,同時也讓孩子明白虛擬世界無法取代真實,遇到困難或情緒困擾時可向身邊的人求助。
在生活中得不到肯定和接納、父母的陪伴時間和品質不佳、學校同儕壓力大,都是影響兒少生活滿意度趨低的因素。兒盟在此呼籲政府、學校和家長,應尊重孩子的四大兒童權利(延伸閱讀:以 90 公分的高度看世界,「孩子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專訪「兒童福利聯盟」):
- 生存權:學校應提供足夠資源以加強老師建構友善班級氛圍,提供受霸凌者相關輔導機制並避免標籤化。
- 健康權:我國政府應參考國際經驗,全面落實飲食教育讓學童認識食物和了解均衡飲食的重要性,以改善學童健康。
- 教育權:注意兒少是否有適當且規律的自由活動時間,尊重他們的學習意願及興趣。
- 表意權:多與孩子傾談或討論生活中的大小事,培養他們表達意見的習慣和自信。
雖然外在環境和挑戰不斷,但近十年來,如巴基斯坦的馬拉拉、瑞典的桑柏格等兒少領袖,都讓人感受到,只要大人願意相信孩子、聆聽兒少的聲音,兒少願意、也有能力為自身權利挺身而出。
註:本調查研究對象為台灣五至八年級之在學兒少,以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式,先將全台各縣市分為北、中、南、東 4區,並依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中各區 11 至 14 歲兒少人口比例,規劃各區預計抽樣之樣本數,並於 4 區中隨機抽出國小、國中學校,請國小五、六年級、國中七、八年級學生協助填寫問卷,直到滿足各區預計抽樣的樣本數為止。施測時間為2019 年 5 月 21 日至 6 月 30 日,總計回收 1,687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 84.7%,在 95% 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 ±2.47%。樣本結構中,生理性別為男性佔 50.6%、女性佔 49.4%,五、六、七、八年級學生各佔 25.5%、26.9%、21.8%、25.8%。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樂亞妮
核稿編輯:高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