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衛生棉的祝福:改善月事迷思,馬拉威為女權上街遊行

圖/畢嘉士基金會提供

文/畢嘉士基金會

每當生理期來臨,Anita 說他會用一種名叫 Chitenge 的布料,墊在褲襠內吸收經血。使用這種粗糙的「衛生棉」常磨傷皮膚、大腿長痛瘡,讓她很不好受;擔心學校沒廁所、月經外漏,有時候她會整天待在家裡,她還會因為身為女孩,必須負擔許多家事,而錯過去學校的時間,她很擔心缺課太多,再也無法上學。

馬拉威女性經期使用破布,取代衛生棉。圖/畢嘉士基金會提供

改善「經期貧窮」,工作坊灑下倡議種子

在臺灣,生理期使用衛生棉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然而,在非洲馬拉威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衛生棉卻是昂貴的奢侈品。對於多數負擔不起的貧窮家庭,女性月事期間不但無法外出工作或上學,更可能因為使用不衛生的生理用品因應經期而感染死亡。

「3 年前畢嘉士基金會在馬拉威推展布衛生棉計畫,初衷便是希望解決當地少女買不起衛生用品的『經期貧窮』問題。」畢嘉士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珍說,提供布衛生棉是最直接的幫助,一來可以降低女孩的輟學率,二來可以維護女孩的健康,避免她們使用破布或芭蕉葉替代衛生棉。

圖/畢嘉士基金會提供

除了貧窮問題,受傳統文化影響,女性的月事在馬拉威仍被視為不潔的象徵,「比如沾過經血的破布,洗滌後也不敢曬在屋外,馬拉威女性會覺得羞恥;月事來的時候,女人不能為料理做調味,必須由其他人代勞,也不能與丈夫睡在同一張床。許多人相信,打破月經禁忌會招來厄運和死亡。」周文珍補充,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觀念,阻礙馬拉威女性追求生活、教育的權利,經期禁忌,只是使得女性價值遭受貶抑的其中一個理由。

因為生理期缺課太多而輟學、因為要做太多家事遲到而輟學、因為被父母安排婚事而輟學⋯⋯,走訪馬拉威當地,周文珍發現,「很多女性視這些事情為正常,知識上的貧窮比貧窮更危險,必須有人告訴這些缺乏自信的馬拉威女性:男人與女人沒有尊卑差別,應該擁有一樣的權利。」於是,駐地團隊與多所學校合作舉辦工作坊,作為計畫的暖身,除了倡導女性權益,也帶入衛教課程,以及布衛生棉實作課。

學童舉著標語,希望激起更多人關注女孩經期健康。圖/畢嘉士基金會提供

有了工作坊的經驗,基金會希望能延續在馬拉威社區計畫的精神:善的循環。2017 年,基金會計畫從 Doroba 和 Msazi 這 2 個偏遠社區開始,「與學校裡的媽媽團體合作,邀請社區婦女加入,訓練她們縫製布衛生棉,也為這群婦女完備正確的健康觀念,並培力媽媽們、成立經期健康管理委員會,鼓勵她們走出去、進到更多人的家庭與村落,分享正確的衛教觀念。」

周文珍說,在馬拉威還有一個奇特現象,諸如像生理期這類的女性私密事,女孩不會直接問媽媽,而是向家族其他女性長輩請教。「因此,受訓練的這批婦女,進到學校進行宣導,就成了女孩們可以詢問的對象,而且提供的答案和知識都會是最正確的。」

不只是女性的事,馬拉威男性一齊打破月事迷思

今年 2 月,畢嘉士駐地團隊再度舉辦衛教與縫製布衛生棉培訓課程,Doroba 社區和 Msazi 社區各推派 20 人參加,其中包括 9 位男性。

「藉由討論,與會男性開始意識到女性在經期遭遇的困境,並一同規劃接下來的倡議行動。」馬拉威社區計畫專案經理李晏榛頗有感觸地說,經期健康從來都不只是女性的事情,男性的了解與支持也是計畫成功很重要的環節。「課堂的最後,我們讓現場的男性也拿起針線縫製衛生棉,展示成果的時候,他們顯得相當開心。」這些笑容,讓駐地團隊開始有這樣的期待:假以時日,在馬拉威,經期不再是禁忌,男性也可以站出來支持女性賦權。

圖/畢嘉士基金會提供

至於倡議行動的討論,李晏榛說:「因為大家希望透過多元呈現的方式,社區於是自己成立籌備小組,規劃活動內容、確認遊行路線、邀請貴賓,到前兩天綵排、手繪標語、確認細節,整個過程不是我們主導,而是讓社區成員有充分表達的機會,承擔起主人的角色。」

倡議行動選在 3 月 15 日這天舉辦,由婦女、學生、老師、村民等 500 人組成的遊行隊伍,浩浩蕩蕩地從姆祖祖市區出發。女孩們高舉「經期困境不再」等標語,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婦女們站在後方的宣傳車上賣力喊著口號,一路上「女孩經期困境不再,就學路不中斷!」的聲音此起彼落,綿延 4 公里的行徑路程,沿途吸引許多村民駐足觀看。

「隊伍來到活動現場 Doroba 小學後,接著展開演說、戲劇、詩詞、唱歌與跳舞等表演,向村民們分享衛教成果、推廣布衛生棉以及經期健康觀念,」李晏榛說,一次遊行,雖然無法讓現實困境立即消失,但我們相信每個行動,都是帶來改變的開始。

自助助人,揭開女權新希望

「透過教導社區婦女縫製布衛生棉、使用這項產品,到帶入培力訓練、給予她們上台宣講的機會,」周文珍發現,這群媽媽開始有主見了,「她們更了解女性權益,也更懂得如何照顧自己。」

圖/畢嘉士基金會提供

「我們將布衛生棉成品提供給獎助學金計畫的女孩,期盼解決女孩因生理期而輟學的問題,婦女也會得到應得的工資。」周文珍執行長說,經濟的提升,有助於喚醒女性的自主與自覺,果真,她們很快就想到,希望能靠賣布衛生棉來貼補家用,「媽媽們喜歡相約到學校一起縫製布衛生棉,一邊縫、一邊唱歌,馬拉威人是非常外放的,她們會把快樂大方地表現出來,那種懷抱希望的開朗,你會被她們感染,你會跟著一起開心。」

布衛生棉計畫,推廣 3 年,如今,改變一點一點萌芽 ⋯⋯。

(本文亦刊登於獨立評論


畢嘉士基金會

名稱取自於「屏東基督教醫院」創辦人之一、曾來臺行醫 30 年的挪威籍醫師畢嘉士。希望繼承他「永不放棄」的信念與解決問題的決心,盡其所能去看顧每一個生命的尊嚴。除了在屏東偏鄉開展輔具資源服務,以及多項長期照顧服務,包含日照服務、居家照顧服務、到宅沐浴車、長輩臨時住宿等,亦在非洲馬拉威從事教育及社區發展工作。


延伸閱讀

在英國的無家者聖誕聚會,感受與「客人」之間的溫暖與尊重

做「城市的主人」:慕尼黑市民抗爭 3 年募 7000 萬翻新老屋,給難民一個家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