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智造】氣候變遷的創新對策:從燈光下與磚瓦間開始的氣候行動/亞太社會創新合作獎得主經驗談

文/陳冠儒

編按:社會創新實驗中心舉辦四周年慶活動,透過虛實整合的座談、工作坊,集結公益組織、社創企業等各界人士,看見群體智慧如何在跨領域激盪中,匯聚改變社會的能量。NPOst獨家直擊活動現場,推出「群眾智造」系列專文,帶大家看見台灣近年社會創新的成果,並為台灣的未來發展,描繪更具活力與韌性的藍圖。

疫情的重創下,世界各地宣布封城。跨國的社會企業、NGO在此期間因為禁止出入境,原本的事業受到極大阻擾。在連出國都難的時代,社會企業是如何跳脫既定的運作模式,以適應「後疫情時代」?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四周年慶邀請到亞太社會創新合作獎(APSIPA)的去年和本年度得主Illac Diaz和Sam Yoonsuk Lee,由KPMG董事總經理黃正忠主持座談,探索疫情期間兩人如何以社會創新的行動,處理全球議題。

用簡單的社會創新科技 點亮32個國家

國際非營利組織Liter of Light創辦人Illac Diaz生於菲律賓,數年前「海燕」颱風侵襲他的家鄉,Illac前往塔克洛班市,開啟了跨國團隊旅程的序章。到災難現場,房屋全毀,他們要立即提供臨時帳篷的居民光照設備,否則居民只能用煤油燈,他描述當時狀況:「孩子被煤油燒傷,因為他們就睡在燈的旁邊,但是從中國和印度引進太陽能燈,會花四個月,也佔去我們四成預算。」

圖/Liter of Light創辦人Illac Diaz(右上1)經驗分享

為了方便快速地製造大量燈具,Illac從都市運來太陽能板,以及從馬尼拉、宿霧等地區收集二手手機電池。他們開發出簡易的太陽能燈具,並開始傳授居民製作步驟,甚至製造就業機會,Illac說明:「組裝太陽能燈很容易,十三分鐘內我們就能教任何人組裝,於是我們開始雇大量無業婦女,而不是另找工廠。」

Illac的目標是幫助世界上12億名無法取得電力的人口。以菲律賓為例,國內就有1300萬人無法獲得電力,其他人則負擔著全亞洲排名第三高的電費費率,顯示嚴重的缺電問題。太陽能燈雖只是一小步,卻已散播到世界上32個有需要的國家。Illac先找到各地的青年團體,教導他們如何組裝太陽能燈,還有行動電源、街燈等,同樣能夠親手組裝,如此一來,運用有限的人力,就能讓照明設備廣泛散佈到各國。

團隊逐漸引起關注後,陸續邀請上百個企業加入。後來更和600多個婦女合作社(Women’s Co-Operative)合作,協助他們改變使用煤油燈的習慣。相較於太陽能,煤油的價格昂貴,在某些地區人們又必須走上大段路途才能取得。此舉不但減輕當地居民的負擔,更降低使用煤油帶來的碳排。「有時簡易到能透過幾百萬隻手複製的科技,就勝過靠企業和政府贊助的模式。(Sometimes simple technologies that can be replicated with millions of hands is more powerful than the donation model by one cooperation or one government.)」,Illac說道。

受疫情影響,團隊沒有停擺,藉機啟動「Light It Forward」活動。類似數年前的「冰桶挑戰」,「Light It Forward」讓參與者在家組裝太陽能燈,並於結束挑戰時點名下一個參與者。活動不需花費高成本,也避免掉接觸人群染疫的風險。這個氣候行動傳達深刻教育意義,亦獲得不小成就,Illac分享:「我們透過史上最大型的永續課程,獲得了世界紀錄;我們幫城市裡的數千個小孩在家上了一課。」

一「磚」一瓦 帶來環境的改變

國際社會企業InnoCSR的CEO,Sam Yoonsuk Lee同樣是從家鄉南韓觀察到問題後試圖解決。在南亞,磚頭產業佔了百分之23的碳排放,是具最高汙染性的材料,是導致喜馬拉雅山雪融化的元兇之一。Sam表示:「磚頭產業中燃燒煤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約是航空業的三分之一,而航空業每年製造了約55億的二氧化碳」。

圖/InnoCSR CEO Sam Yoonsuk Lee(右上1)經驗分享

磚頭是特殊的日常用品,價格便宜但因為笨重,往往不會進出口,Sam分析。而它更代表國家的發展狀況,一個地區要發展經濟,大興土木時就會用到大量磚頭。InnoCSR前往尼泊爾時,當地就正發展經濟,鄉村人口紛紛移往都市。2015年尼泊爾被大地震重創,重建更需要大量材料。此時團隊引入「Good Bricks System」,使用獨家的GSS(Good Soil Stabilizer),一種讓土和水泥更緊密結合的穩定劑,能大幅降低建設成本和縮短時間。此外GSS也使磚頭不用窯燒,就有堅固品質,免除磚頭帶來的環境負擔。

從前生產火烤磚頭的工廠自從換成我們的免火烤磚頭後,產量提高許多,工廠主得到更多收益。與此同時,他們還能避免汙染者、人權侵害者等指控。」Sam說明。他自稱團隊在擔任免火磚頭的「傳道者」的方面做得很好,並提出數據佐證。團隊在過去號招了1603家燒磚廠(Kiln)轉型,而一家轉型每年能減少3-4000噸的二氧化碳,預計2025年時能每年減少150萬噸的二氧化碳。

同樣有疫情影響,尼泊爾經歷兩次大規模封城,四成的燒磚廠因為大型工程停擺讓降低磚頭需求,沒有人力,煤炭短缺等因素而關廠。團隊在這期間並未停下思考,反而繼續進行R&D(研究開發)。也是在此時,水泥磚業者主動聯繫團隊,因為尼泊爾人習慣用土磚,市佔率高達百分之95,而想轉型做非火烤土磚。Sam分享團隊近期狀況:「尼泊爾十月解禁後,我們簽了幾個新合約,而且每天都有大約二到三十個磚塊製造商主動聯繫我們,想轉型成免火磚頭」。

給社會創新家的經驗指引

圖/Liter of Light創辦人Illac Diaz(圖左)

「有商業基礎是成為社會企業家的第一步,你需要知道如何平衡帳本,懂得管理錢流和行銷。」Illac踏入社會企業前,也在一般公司工作過,為的是累積實務經驗,才知道如何永續地經營一家企業。他說,經營社會企業在剛開始都會令人畏懼,因為事關公司利潤,又不能忽略社會公益。

他將Liter of Light拓展到32個國家後,得出這樣的結論:「擴展規模時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在每個國家企業管理,並以連鎖的方法複製商業模型。」另外,善用青年力量也是一種策略。他指出,青年知道這是他們能夠做的事,因此團隊會給予一套訓練,教導他們如何經營社會企業,「如同我們是一間小型大學,這是我們每年用來招募及影響一百萬人的方式。」他說。

圖/InnoCSR CEO Sam Yoonsuk Lee(圖左)

Sam則提到疫情期間經營企業的方針──「堅持下去,節省花費(Stay low, save costs.)」。他也觀察到NGO著手朝社會創新和社會企業方向經營的趨勢,因此說道,經營NGO是好事,不過很多人想要兼顧利益和社會效益,「在這種情況,就需要付出雙倍,具有企業的目光,並且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真的降低社會或環境的不良影響」。

他也非常鼓勵社會企業家往外發展,他提到自己在韓國有很多朋友,事業上雖然非常成功,卻不禁納悶為何他們不去國外發揮?「如果你想做什麼,走出去然後真的付諸行動。國外能夠更容易找到上百萬個使用者。不是說事業會比較容易做,但這個目標是更好的」。

Illac Diaz和Sam Yoonsuk Lee實踐社會創新的經驗,正也回應了主持人KPMG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所言:「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愈來愈小的世界:你我互相影響。過去兩年我們已見證Covid-19的力量和影響。我相信氣候變遷的力量和影響也一定很大。」面臨巨變,黃正忠說只要有強健的商業模型,足夠成熟,也夠簡單而能廣泛應用到世界各地,我們何不勇敢地踏出去面對挑戰?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每月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NPOst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