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的「食」在力量:「阿福食物銀行」重新分配剩食,實踐惜食教育

圖/高雄市阿福食物銀行粉專

本篇由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贊助,NPOst 獨立完成

 

文/洪玉盈   NPOst 特約記者

自「續食」的倡議,乃至民間社福團體積極推動「食物銀行」的成立,我們可從阿福食物銀行」(以下簡稱「阿福」)和「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以下簡稱「南機場」)的發展中看見:「環保」與「助人」的初衷已從「救急」擴大至「自立」及「永續」,諸如惜食教育、高齡樂活、青年培力等多面向的延伸。

這些善意使得「食物銀行」的社會價值愈益提升,也相對反映國家社會福利發展所陷落的瓶頸,在「阿福」和「南機場」自發性成熟「食物銀行」模組的過程中,持續為食物銀行使用者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而在他們等待實現的願景裡,又有哪些困境和匱乏正在發生?

媒合平臺與轉運中心,推廣惜食教育的示範點

那天,高雄灣復街上的「阿福」一樓分享空間正進行「惜食體驗」的分組,一旁果汁吧發出吱吱作響的攪拌聲,85 歲的老伯喝完果汁正要離開,「阿福」理事長蘇金樹和副理事長江慶隆上前招呼,老伯停下腳步的同時,打開了話匣子:「我每天都從這裡經過,看到『阿福』的招牌,知道這裡有在發東西給人⋯⋯他們(吧檯人員)也跟我很有話聊。」老伯一口道地的臺語,手指著前方,他就住在離此步行 5 分鐘的不遠處。

從江慶隆口中得知,老伯每日的休閒即是上午來喝一杯果汁,下午來拿免費的蔬果。這樣每日 2 回往返遇見的人際互動,可能就是老伯一日說話的總和。

攝影/洪玉盈

果汁吧是「阿福」作為「惜食」推廣的形式之一,那些來自市場因賣相不佳而滯銷的果食,經由吧檯志工的味覺實驗,成了許多人每日的精力來源;鄰居的分享空間儲放著載回的菜源,騎樓路口則設有社區冰箱供民眾免費拿取所需食物。「阿福」的 2 樓另有廚房和教室,以及以存放真空包裝為主的小規模食物銀行。

江慶隆說到,廚房目前沒有開放共食,只供惜食體驗和教育訓練使用,來體驗的團體會在分組後,大家分工合作把載回來的食物煮成午餐,過程中有人煮食有人收拾,合力完成,並共同享用。「我們是一個媒合平臺,這裡是一個轉運中心和惜食教育的示範點。」他打了個比方:「假設我收到 1000 公斤的紅蘿蔔,要在 2 天內透過群組來發送,只要不是為了商業利益者都可透過平臺取得。現有的食物來源有家樂福、石二鍋、愛心攤販或個人等。」

以工換食帶來的自主尊嚴,促成食的去標籤化

時間來到近午,李小姐從果汁吧急匆匆湊了過來,一面說著「家裡沒米了」要志工夥伴幫她留米。她是受服務的案家,在江慶隆的鼓勵下接受培力,成為「阿福」的會員,並擔任志工,從家中來到這裡得搭將近一小時的公車,「阿福」才剛成立她就加入了。

「我在家就會打果汁,在這裡也繼續學習,嘗試不同的搭配。這個地方讓我感到溫暖,多一個地方走走,不要悶在家裡,與人有互動對身心有益,今天有活動,我說什麼都要來⋯⋯你看我們關係好成這樣!」她指著蹲坐在旁的執行長說,又左顧右盼了一下說:「以前我們家裡也很熱鬧的,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

阿福食物銀行的果汁吧接受各地蔬果,將善意化作精力分享給需要的人。示意圖/高雄市阿福食物銀行粉專

在「阿福」,像李小姐這樣的會員,目前有 24 位,部分是從「高雄市慈善團體聯合總會」(簡稱「高慈總」)的資訊平臺媒合轉介而來,案家在平臺的初步評估確認後,會再由「高慈總」的專業志工進行二度確認,才於網路上宣達案家所需的資助總和,總會之下的協會將個別提供資助來滿足案家需求。

江慶隆提到,過去傳統的慈善協會會直接給案家現金,後來考量部分案家將現金做不當使用而改發「食物券」,並限制不能購買菸酒等奢侈品,有了「食物銀行」之後,得以直接用物資取代「食物券」,不僅做到「惜食」,還能把一部分的資助現金或行政成本省下來做更多事。且除了透過總會媒合,「阿福」也會主動發現潛在案家,並鼓勵其接受培訓或轉介去其他單位就業。

此外,「阿福」本來也曾考慮過在岡山一帶設點,後來發現惜食的推廣在偏遠地區發酵有限,不僅拉長物資運送,人群也聚集不易,因此改為在社區裡設點:「你看這附近的大廈住宅,裡面仍會有失業、中低收入或其他需要喘息的族群,這也是我們選點的考量之一。」、「這裡大樓多,離家樂福也近。」江慶隆說的當下,一輛印有家樂福字號的「跑跑物資車」,向騎樓駛了過來。

跑跑物資車。攝影/洪玉盈

食善循環的嚮往:倉儲運轉中心計畫

原來,在「阿福」成立之前,「高總慈」在三民街上就有一家受高雄市政府委辦的食物銀行,提供以真空包裝的乾貨為主。約莫 2 年多前,一位德國食物銀行的總裁來此推廣「惜食」的概念與經驗,江慶隆在影片分享中,看見「一輛有廚房、有教室的雙層巴士」走進社區和校園邀請民眾參與體驗,觸動了他向法國家樂福續食計畫提案的念頭。

後來,江慶隆得以有些經費完成現有的設備和裝潢,其中還包含了參加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慈善公益徵選,以「分享愛即食公益服務」企畫獲得福氣冷凍庫的資金贊助。

「阿福」自 2017 年成立至今屆滿一年,今年 6 月順利啟用 12 處社區冰箱,範圍涵蓋高雄市 9 個行政區,將食物的力量擴及各社區的賣場、水果攤、菜攤和麵包店,「這些選點單位必須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和開發資源的動力,每週至少開放 3 個時段供民眾取用,社區冰箱就要社區化,我們有 SOP 作為經驗傳承。」江慶隆殷切的盼望「明年能再有 10 臺冰箱」。

協助阿福食物銀行整理捐贈蔬果的志工阿姨。圖/高雄市阿福食物銀行粉專

然而,長期為之困擾的是「倉儲」和「人力」的匱乏,在他腦海裡早有張急待實現的藍圖,「我有個『倉儲轉運中心』計畫,把 100 坪的空間隔成 2 層,裡面設有大型的冷凍庫。」他說道,為了避免蔬菜腐壞,把 1000 公斤的高麗菜和紅蘿蔔濫發出去很簡單,但如此便違背了捐贈者有效助人的美意,倉儲轉運中心的運作則可以爭取更多時間好好分配這些捐贈蔬果,「地點我已找好了,就缺資金和設備。」

此外,還有人力短缺的困境,「我們目前透過自由奉獻來進行『惜食體驗』,但礙於缺乏專職人力而無法全面推展。」江慶隆認為坊間仍有許多「惜食教育」的推廣流於無形的倡議,「阿福」則有完整的課程規畫,是「知行合一」的具體組織,「只要體驗過,心裡定會產生影響,尤其小朋友來過之後會感染整個家庭。」

誠如江慶隆所言,「阿福」作為惜食教育的示範點,要向下扎根要走進校園,倉儲中心的嚮往可以壯大以「食物」作為媒介的力量,是一種有形的「口耳相傳」,想到食物(銀行)就想到貧窮的標籤,也將從「珍惜食物」的本質中自然淡化。


接下篇:社區的「食」在力量:「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 不只做到不浪費,更實現食善永續


延伸閱讀:

【社創國會】立委籲建立資訊平臺解決剩食,強化數據政府

臺灣 1 年浪費 200 多噸食物,臺灣全民食物銀行減少浪費與不均

韓國新科技廚餘回收桶每年省下 5.2 億,還改變了人們管理廚餘的行為!/【CSR@天下】專欄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