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創國會】立委籲建立資訊平臺解決剩食,強化數據政府

 

為解決食物浪費的問題,「食物銀行」的概念在許多國家行之有年,國內投入的民間組織及企業也逐年增加,多名立委曾提出《食物銀行法》草案,盼能以或專法或專章有效整合各界食物資源,協助計畫推行更加順暢。不過立法委員余宛如認為,現今的草案版本多以社會福利的角度為主,缺乏利用「數位科技」的思考,因此「社會創新國會」5 日召開座談,邀集政府相關部門及民間業者,共同討論以數位工具解決剩食議題的可能性。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統計,全球每年約有 13 億噸食物被丟棄或浪費;另據余宛如表示,臺灣自 2017 年 3 月至 2018 年止月,一年內共浪費 6603 公噸的食物,換算成新臺幣約 70 億元,廚餘量佔了國內垃圾總量的 1/3,比日本、韓國多出 20%、比東南亞多出 8.7 倍,甚至比非洲多出約 16 倍。余宛如說,「臺灣的食物浪費在全球已是名列前茅。」

余宛如進一步指出,全球面臨的糧食危機並非生產不足,而在於分配嚴重失衡,這些世界上所有被浪費的剩食足以解決 30 億人口的飢餓問題。為此聯合國、美國及歐盟希望在 2030 年能將廚餘量減至 50%,國際間也積極推動解決方案,如義大利在 2016 年 3 月通過惜食法案,以扣加值稅簡化捐贈食物的程序,鼓勵超商捐贈食物;法國也在同年訂定法規,強制要求大型超市捐出未售出的食品。

圖/Nikos Kavvadas @ unsplash

食物銀行嚴格的法規環境

會中,余宛如提到各國面對剩食的解決之道包括 2 大部分:「預防」及「處理」。以後者而言,臺灣近年因應相關問題,設立許多食物銀行,如全球性的 1919 食物銀行全民食物銀行安德烈食物銀行等;地區性則有臺北市的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及臺中市政府一系列的愛心食物銀行體系等。

針對食物銀行的運作,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祕書長劉露霞指出,法規是目前碰到最大的問題之一。在法規方面,捐贈食物的廠商會在意食安問題,如果他們能得到適當的保障,應能讓廠商更願意配合:「因此對於善意的捐贈者,如發生捐贈問題時,我們是否能免除掉他們的刑責?」

另外,礙於現行食品法規限制,食物銀行不得捐贈過期物資,但如調味料類或罐頭類,只要未開封並保存環境良好,實際有效期限會更長,劉露霞希望政府未來能放寬相關法規的限制。

圖/Peter Hershey @ unsplash

對此,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公關經理林夢紹表示,在法規充實前,他們先從自身開始解決食安疑慮。儘管食物還能吃,但如未被妥善保存運送,恐會造成食用上的風險。家樂福因此提供相關資源設備,如合作對象之一的中央廚房在運輸過程中需要冷藏設備,他們便捐贈冷凍車等,讓食物在運輸過程中更安全。

以「大數據」平臺化預防食物浪費

至於「預防」該從何做起?臺灣協作暨共享經濟協會及家樂福皆提出數位解決的方案。

為從源頭改善食物浪費,臺灣協作暨共享經濟協會祕書長周元韻表示,利用統計平臺的數據,能給予餐廳參考價值。如某間外送平臺和餐廳合作、提供後臺數據,透過分析每天點單量和熱賣餐點,精準了解消費者對餐點的需求及滿意度,讓餐廳有效掌握備料多寡。這一做法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 Berkeley)已經實驗成功,順利將備料浪費減少一半。

除了可以協助餐廳改善,有時甚至可以創造新菜色,周元韻指出:「如果你想在大安區賣豬排丼,統計平臺也能派上用場,告知餐廳在大安區內所有合作對象的豬排丼點餐量約略是多少;或者民眾針對餐點的搜尋量排序是什麼,也都可以被平臺記錄下來,讓業者得知這區民眾是想吃泰式、韓式還是其他料理,影響開發菜色的決定。」

圖/Ron @ flickr, CC BY-SA 2.0

以大數據精準掌握統計資料,是從需求反映至供給的行為模式。至於前述提到的保存與配送困難,周元韻認為,食物銀行可以運用數位科技使這些數據分享平臺化、規模化,雙方的媒合能加速食物流通,讓需要的民眾及時取得剩食,達到減少浪費的目標,「食物銀行的合作對象,大部分是傳統的物流業者,如果透過數位平臺,不只能即時整合人力和大量資源,更能讓物流更有彈性和效率。」此外也便於掌握剩食和即期品的管理,瞭解其來源和流向。

目前家樂福也已利用數位科技建置及時交流平臺,希望透過預測賣場裡需要銷售的量,下達更精準的訂單。林夢紹指出:「由於過程需要龐大資料庫的分析,因此現在我們的訂單會針對過去銷售經驗,包括節氣的變化等,來預估我們的訂單該下多少、幾日會到貨。」

圖/rawpixel @ unsplash

政府民間公私協作,加強資訊化

「世界地球日已廣為人知,許多人會在 4 月 22 日當天,響應關燈一小時的運動,卻很少有人注意到 10 月 16 日是世界糧食日。」劉露霞表示,雖然民眾慢慢開始認識、學會處理食物,並對剩食議題進行反省,但還是要繼續向學校及企業大力推動理念,讓社會更重視糧食問題,「而我們希望這個反省能和現代科技結合,在未來產生更多效果。」

余宛如在會末總結,要解決解決食物浪費、有效捐贈的問題,運用數位工具是一個辦法,而這件事需要建立政府和民間公私合作的資訊系統平臺。她期待政府能夠強化「資訊政府」、「數據政府」的角色功能,從剩食的「預防」和「處理」雙管齊下,才能更有效達成改善環境目的。


延伸閱讀:

【社創國會】「社會創新國會」成立:創新還不夠,「規模化」才能帶來改變

【社創國會】NGO 轉型社企無法可循,立委籲加速修法打造友善創業環境

【社創國會】《社會創新行動方案》上路,民間與政府跨界翻轉社創現況

曾玉婷

文字工作者。喜歡書寫和音樂。志向是真誠對待生活中的每個枝微末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