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 For Taiwan 劉安婷:教育是著重「人」的工作,TFT 偏鄉教育是師生彼此的雙贏

圖/特約記者劉芮菁提供

活動名稱:《未來的一百片拼途》 一日嘉年華

日期:8/5(日)

時間:14 : 00 – 21 : 0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華山劇場,戶外草地)

主辦單位:Teach for Taiwan 為臺灣而教── TFT

 

文/劉芮菁  NPOst 特約記者

Teach For Taiwan( TFT ) 今年 8 月 5 日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行大型嘉年華活動,以「拼途」主軸,象徵每一位參與 TFT 計畫的青年都走過 2 年的「途」,「拼」湊解決教育不平等的藍圖。活動現場邀請歌手柯智棠、鄭宜農、林宜融、黃玠,配合野餐短講與紀錄片放映座談,與親子、青年一起認識臺灣的教育風景。

歌手柯智棠於嘉年華上演奏。圖/特約記者劉芮菁提供

「拼」出人才的影響力

Teach For Taiwan 自 2013 年成立以來,致力於招募年輕人走入偏鄉教育。創辦人劉安婷表示,TFT 來到第 5 年,已經有超過 120 位青年參與計畫,服務超過 2800 名偏鄉學童。劉安婷說,參與 TFT 的人才非常多元,包含體育國手、工程師、社會企業創辦人與海外返鄉青年等,新聞主播及歌手林宜融也參與了 TFT 計畫,到屏東的偏鄉國小服務。

劉安婷強調:「教育是著重『人』的工作,只憑高科技輔助或物質資源沒辦法讓好的人才發揮影響力。一方面我們希望人才可以走到他需要的地方,二方面也要讓他們成為更能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為臺灣扛更多責任的領導人。」劉安婷希望 TFT 計畫能做到雙贏,賦予「投資人才」的概念,不只讓老師在教學現場陪伴 2 年、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教學時程,也讓年輕人不只有能力,也有願景、視野和關懷。

TFT 創辦人劉安婷。圖/特約記者劉芮菁提供

劉安婷也指出,2 年的教學計畫結束後,TFT 教師們就成了校友,他們就像拼拼圖一樣,把教育議題從政策、學校領導、特殊教育、社區發展等複雜面向,拼起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劉安婷說:「拉拔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落的力量,TFT 希望培育年輕人成為村落的一份子,共同拉拔臺灣的孩子。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策略長何振忠謙虛地說,是 TFT 啟發了聯合報關注偏鄉教育議題。對 TFT 老師一開始的印象,何振忠笑稱「每個都是愛哭鬼」,因為「每個上去分享經驗都是哭著下來。」何振忠認為,TFT 的老師們一定有些共同特質,要不就是特別熱情或特別敏感,但他相信最重要的是「理解」和「關懷」。讓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才,基於共同熱情和理念,促成共同的目標。

用科技看見世界,想像未來

臺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施立成表示,現在已經是隱形的革命,著重於改變每個人的生活。「但其中一個問題是,除了讓人享受數位的便利,如何讓下一代都能擁有最基本的數位能力,如何了解數位的邏輯和思考。你不用是工程師,但如何與工程師們對話,能了解大數據、雲端、AI,這是未來在職涯發展或教育上,很重要的一點。」

施立成指出,偏鄉可能交通較不方便、資源較缺少,但只要給學童們網路、設備,他們就能在虛擬的世界發揮和城市小朋友一樣的創意,並透過網路發揮無遠弗屆的影響力。今年透過與 TFT 合作,微軟已在屏東 2 所偏鄉國小進行科技教育和程式設計教學,讓這裡的原住民小朋友試著發想,讓部落文化可以透過科技來傳承,就是最好的示範。

臺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施立成。圖/特約記者劉芮菁提供

雲林縣元長鄉和平國小是 TFT 的合作學校之一,去年申請了 2 位 TFT 教師。和平國小只有 6 個班級,學生人數不滿百人,是典型的農村小學。校長車達表示,TFT 這 2 位「拼圖」充滿熱忱,一開學馬上就融入學校和社區,可以長時間陪伴學童做科學實驗與課後輔導。「他們運用在都市生活的體驗和經驗,把孩子從偏鄉帶出來,帶孩子到臺北參加不同的體驗學習活動。」車達也期盼不久的將來能有更多拼圖,協助偏鄉孩子看到更多世界的美好。

「途」中的學習與成長

TFT 第一屆校友徐凡甘於臺大農業經濟系畢業,在臺東參訪「孩子的書屋」後,感受到偏鄉教育重要性,畢業後相對於周遭同學出國念書、進外商公司,他加入了 TFT。徐凡甘在臺南柳營新山國小當了 2 年老師。他說過程中最大的挫折是,某天的聖誕節,其他老師都用各種名目讓小朋友吃大餐,但身為菜鳥的他沒有任何準備,再加上校長發給各班的可樂剛好沒有即時送到他班上,讓小朋友們產生不滿,於是集結將他反鎖在教室外。

徐凡甘表示,事發當下他非常難過,幸好這件事經過其他老師協調安然落幕,但過程中他體驗到,過去他一直都用自己的角度想要改變小朋友,沒有思考小朋友們無法喝到可樂的情緒。因此他試著改變自己的想法,不再想要去改變他們,而是試著理解他們的狀況,和小朋友對話。後來期末烤肉時,小朋友們還主動幫他做了蝦子三明治。

TFT 第一屆校友徐凡甘。圖/特約記者劉芮菁提供

徐凡甘說:「從期初和小朋友奮鬥,到被他們反鎖在外面,到他們後來願意給我一個蝦子三明治,這一切象徵我第一個學期和小朋友的磨合這是我收過最感動的禮物。這是最大的挫折,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學習。」

徐凡甘表示,農經系的訓練讓他傾向從政策、體制的角度思考,在 2 年參與偏鄉教育的過程中,他看見教育背後複雜的社會問題。基於這段寶貴的經驗,他現在在政治大學實驗教育推動中心推動實驗教育,參與師資培育計畫。徐凡甘相信,實驗教育是在追求教育創新和多元化,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延伸閱讀:

林立青專欄/在學校與家外,臺東書屋給孩子的那些信任

城鄉差距究竟有多大?臺灣鄉鎮的 8 大殘酷現實

【活動現場】城與鄉的界限(上):經濟資源不足,只是偏鄉最淺的問題

【活動現場】城與鄉的界限(下):放輕鬆,我們就能理解尊重

拉近城鄉差距,希望小學未來教育系列報導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