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臺灣人口結構仍呈現少子高齡化趨勢,預計 2015 年更將達到超高齡社會。為此,本月 10 日舉辦的「校園閒置空間活化面面觀」座談會,即聚集包括臺灣銀髮產業發展協會常務監事湯傑郎、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劉欣蓉、前臺北市社會局局長王浩、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等產官學專家,由法規、執行面出發,探討校園閒置空間活化與長照中心設置的可行性。
關注少子化、長照議題,現為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的王兆慶表示,臺灣少子化議題已發展 20 年,學生人數大幅滑落,已由小學向上延燒至大學院校。根據國發會統計,依據現有生育率估算,臺灣新生兒人數將在 2020 年由現有 20 萬人下滑至 15 萬。目前臺灣 10 萬間教室中約有 2 萬間閒置,推估屆時將以倍數釋出,達到 4 萬間。
而根據高雄市社會局及相關單位轄下統計,已有 20 多處國中小閒置空間用於社福用途。其中,用途各異多元,除了用作公共托育、兒少、早療、食物銀行等領域,校園閒置空間的想像與利用,廣泛多元。
新北市城鄉發展局綜合規畫科科長李澤仁表示,臺灣 1993 年即已邁入高齡社會,2017 年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但臺灣的都市發展藍圖並未將老齡化議題納入考量。曾有業者反映用地取得困難,希望釋放公有地。然而,目前臺灣都市設計中畫歸為公共設施用地的區域,約有 60% 的比例,仍處於徵收或未徵收階段,盤點全臺用地,校園是唯一公有用地。最初學校設置時,多有周遭區域幅員、人口等因素納入,恰恰也是高齡長者熱愛活動的地點。
KPMG 聯合會計事務所副總經理蘇嘉瑞表示,校園閒置空間活化與長照,觸及教育與健康議題,抑是代間教育的落實,不僅由教育觀點出發,日本也曾提倡「老幼共『榮』」的呼籲。在美國也有觀點認為,透過老人與小孩間的互動,能減緩改善高齡族群的失智現象,而老人經驗的傳承,不只是老幼共托,而是利用校園為核心,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從校園到長照,難題重重
曾任臺北市社會局局長的王浩觀察,銀髮高齡族群的活動習慣,安土不重遷,生活多慣以鄰近社區為活動範圍,鄰近的校園是老年族群聚集活動的場所。然而,以其過往經驗,社福單位取得公有空間的難度極高,一旦觸及校園使用目的改變,外界壓力更是蜂擁而至。
王兆慶分析,對比已邁入少子、高齡化社會的日本,其民間已出現釋放校園閒置空間用做他用的倡議,臺灣卻仍未出現類似的討論,究其原因,仍在於社會壓力。探討目前校園閒置空間活化的成功案例,模式多半為自營自用,其中又多用於文教用途,作為社福使用的比例僅 3%。此外,各地教育局雖為學校主管機關,校方仍是校園空間運用的決策者,加上隨之衍生的行政業務,更降低了校方釋放空間的意願。
負責媒合輔導業者的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健康照護組助研究員黃毓瑩則由營運角度出發。她表示,對於校園閒置空間的活化與長照議題,核心問題並非在於空間的取得。此前,雖有業者表達意願,但對於經營模式尚未成形有所遲疑。PWC 聯合會計事務所副總經理蔡晏潭同樣也呼應黃毓瑩看法,認為校園資產活化並非僅在於空間的取得,人才、空間,都屬於資產活化的一部分。
蘇嘉瑞提醒,部分學校雖已釋出空間設置公共托育中心,但托幼與托老的性質不同,現行所屬主管機關也相異,依據現行法規,在廚師、司機等人力配置無法共用的情況下,將無法形成經濟規模,執行上因而有所困難。
全臺首個成功案例:大同國小 & 日照中心
隸屬高雄醫學大學附屬大同醫院的大同社區健康發展中心,是近年第一個利用校園閒置空間作為長照中心的成功案例。大同社區健康發展中心 7 年前為開設高齡健康促進課程,與緊鄰醫院的大同國小洽商,承租教室。至今,中心已開出 500 堂課,約有 1~2 萬人次上課。而後,發展中心便將課程營運發展為日照中心。
大同社區健康中心主任黃仲平回想中心推動歷程,極其艱辛。最初洽談時,由於對中心營運模式不解,多有顧慮,光是洽商承租教室空間,就耗時半年多;而隨著前來中心的高齡學員人數增多,黃仲平與長者互動時,也衍生出設置日照中心的想法,因而於 2014 年年底萌生念頭,著手研究。然而環顧全臺,卻沒有成功前例利用校園,成立日照中心。
拋出想法後,校方對於日照中心充滿種種疑慮,經過多次溝通後,仍舊無法消弭,中心最後只好邀請高雄市政府出面協調,並舉辦 100 多場座談、公聽會,與家長、學校溝通,才終於取得共識,並於去年 8 月成立日照中心「大同福樂學堂」
雖然成功進駐校園,增進校方理解,大同社區健康發展中心還是得先舉辦運動會等小型活動,邀請學生、教師一同參與,再透過各式中、大型活動,拉近彼此的關係。如今,不僅活動中時常出現師生身影,學校部份課程課綱甚至都與中心合作。
黃仲平表示,未來,希望複製大同日照中心模式,預計明年將設置 7 個類似機構,其中 4 個也將利用校園閒置空間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