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東海灰社視角,談實習制度之困境

圖/Thought Catalog @ unsplash

 

文/東海灰社

大家好,我們是東海灰社,蘋果日報於 2018 年 5 月 2 日發佈的「社工生:實習竟領嘸薪」一文當中 ,受訪者譚同學為敝組織的發言人,在此以東海灰社之名發佈共同聲明。

首先,針對蘋果報導一事感到抱歉,採訪當日未能表達完整的想法,我們太快說出「實習需要支薪」的言論,造成閱讀理解時產生機構與學生對立的現象,在此致歉。

趁著這篇新聞所掀起的討論,我們想多說一點背後的脈絡。每年 4、5 月份,正值大三學生接續投遞自傳履歷、面試的繁忙時期,周遭的同學朋友共通話題就是:「你實習上哪?」、「沒上的話接下來要怎麼辦?」有些人惴惴不安,擔心無法通過面試;有些人則放下心中大石頭完成了實習的申請。

「同學 A 曾分享自己很想成為社工,但因為暑假要實習,無法打工分擔家庭經濟,也不能再負擔租屋的費用,實習時僅能選擇離家較近的機構,此外因為需要自付保險、車馬費、相關耗材的吸收,幾度猶豫要不要在實習前多找一份打工。」

連結至同學 A 的猶豫和擔憂,我們開始產生不安與懷疑:實習期間有沒有任何最低保障?實習的目標是什麼?各方的責任與共識為何?以上許多疑問累積成焦慮。所以,希望用給薪與否當作楔子,真正想與各界討論的核心是──目前實習制度出了什麼問題,我們如何共同討論出更基礎的保障和更好的制度來理解現階段的問題。

實習制度之所見所想

我們認為,以目前學生的身分表達自己所看見、聽見的事情,是一種學習,但也必須承認不論是在哪個位置上,都會受到環境和氛圍的限制,更可幸的是,我們能夠在學生階段有機會聽到多方的看法,這能夠促使我們對於議題有更多的切入點。因此,這何妨不是一個機會,開啟後續的討論呢?接下來,我們想分享在實習制度上所看見的幾個問題:

1.  實習的教育意義與價值模糊

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和機構並非站在同樣對等的關係,例如:多數機構掌握實習評分的權力。甚者,同學為了符合機構所要求的實習形象,而改變原先對實習的期待與動機,但這樣的改變已然將實習原本的意義給抹煞掉了。同時,在實習過程中學校角色如何,也是我們期待了解的議題,校方做為學生與機構的中間人,校方如何維持教育品質,作為學生在實習期間的諮詢、協調者,校方該有何積極作為等。

以灰社為例,就組織成員的實習經驗,有些實習生的學校督導可能與實習領域相差甚遠,能提供的協助也相對有限;又或者更直白的說,在機構與學生的衝突中,校方若顧慮於機構未來是否仍接受學生等,學生的需求往往不被看見,對學生而言都產生了學習上的困境。

2. 實習的關係難以簡化認定

實習生與機構、校方之間不是簡單的教育或是勞雇關係就能一概而論。

實習生是以「學習」為目標,進入機構端進行「建教合作」,實習生在這樣的脈絡中,分別扮演了「勞動者」以及「學習者」的身分。

若以「勞動者」的身分來討論,在勞動現場所付出的勞力應視為事實,那麼「機構端」在這樣的「合作」中,在資方之於勞方,如同薪資之於成績的前提之下,「學生」的身分該如何被看見?學習的目標又該如何完成?再以「學習者」的身分來討論,「學校端」在這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對重要,如何接起學生與機構之間對話的橋樑?以及如何幫助學生長出「專業」的樣貌?這些都是需要不斷思辨與討論的過程,更是社工教育裡真正需要被看見的意義。

3. 實習時的勞動環境,影響著未來社會工作者的勞動意識

實習的保險與勞動權益的建立與未來成為工作者的意識是相連的,例如此篇新聞一出來,即引來許多社工界前輩們的譁然。

「社工界沒收這些實習生實習費就已不錯,造成帶實習的督導工作增加,還沒有任何費用補貼,如果自己學習要實習單位做功德,還要付實習生錢,請這些實習生自己去找單位,看誰要收。」

「以後都沒有機構收實習生,誰該負責?」

有些機構督導甚至是無償付出,不僅增加工作量、用心籌備活動,還肩負帶領實習生的壓力。此外,機構可能必須接受無心投入實習的實習生。「這個實習生很多事情都擺爛,還要我來收拾爛攤子。」曾經擔任機構督導的工作者無奈的說,我們可以看見在這樣的過程裡,實務工作者自身在勞動困境上也無法獲得相對的保障。相信各位實務工作者並不陌生,所謂「試用期」與「回捐」是很有關聯的,在遊走勞基法邊緣的所謂「試用期」階段,因為機構端必須付出成本訓練工作者,「回捐」還有另一種說法,叫做「學費」

所以,當在實習生時將不合理對待(註)視為理所當然,在未來成為工作者遇到相似的處境是不是也會不知如何自保?或接受超時加班及回捐?

社工自身的勞動困境,不論是各社會工作職業工會,或是許多工作者都在試圖串起基層的討論,找尋突破的破口,提升每個人的勞動條件。既然如此,培育未來工作者的社工教育環境,更應來談相關的權益保障,培養更多元的討論空間。更期許每位社會工作者,都能夠成為服務對象的示範,為自己的處境充權與倡權,工作者的狀態穩定,也才真的有機會共同構築更為完善的社會福利。

共創新的可能性

最後,實習的議題絕對不止是我們上述所提到的觀察,更多的想法來自於各個角度和經驗,以上不僅是東海灰社在這之中的看見,而實習議題的複雜是身在其中的我們須要一同對話的,讓僵化的界線有產生動態性的可能。

社工教育教會我們的是不斷嘗試理解與對話,不是以非黑即白的觀點看待事情,而是以更彈性多元的視角釐清每件事情、每個人背後交織錯雜的原因,思辨討論我們所遇見的議題。因此,東海灰社邀請關心實習議題的學生、學校老師和實務工作者,讓這個議題的討論從個人經驗抒發,提升至公共性的議題,為能讓不同立場人士遇見彼此,我們將醞釀促進各方對話的平臺,期許我們的社會工作走向更好的方向。


註解:

以同學 B 為例,某機構舉辦營隊,要求實習生繳交 3000 元的費用,事後才知道實習生是以學員的身分參加,然而當機構端有人力需求時,實習生就必須脫離團隊當工作人員。


作者

東海灰社

我們是從 2014 年開始的在校學生組織,當初因看到社會工作的侷限而成立。主要關注社工方面的議題,例如:社工教育、實習制度、學生學權等。會命名為「灰社」是因為,我們認為在社會工作的學習和實務當中,時常會遇到一些不能將其簡易或非黑即白的觀點去看待的事情,所以,希望打破二元論,在黑與白之間抹出灰色地帶。而,東海灰社做為一個平臺,期許社會工作走向更有彈性對話的空間


延伸閱讀:

全臺社工勞動調查揪出高風險縣市:臺東縣工時最長逾 10 小時、屏東縣薪資最低不足 32K、雲林縣回捐比例最高

無助社工的薪貧困境:捐款分配和流向不夠透明化,社工薪資從哪來?

剝削、超時、孤立與掃廁所,新手社工「被」能者多勞的安置機構實務現場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