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望遠鏡】修理咖啡:街友化身修繕者,不只修復家電,也修復人生

圖/Barn Images @ Unsplash

編按:

由專業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坐鎮回答各種 NPO/NGO 相關提問的專欄【阿北私會所】轉眼就 2 歲了!今年開始,褚阿北與 NPOst 決定轉身探頭,向外觀察,從阿北在國際非營利組織擔任顧問工作的日常中,帶回國際間在社會服務領域裡,各種好玩、有趣的潮流與做法。這個從 2018 年開始的新專欄【阿北望遠鏡】要分享的,可能是一個小小的設計,也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野心,甚至是一個失敗的計畫或爭議的概念,但無論如何,都希望成為臺灣 NPO/NGO 工作者一種新鮮的思考。

ps. 雖然如此,【阿北私會所】精神不死,如果你還是有 NPO/NGO 相關的問題,還是歡迎舉手發問 喔!阿北心腸軟又愛罵人,一定不會棄之不顧的!

 

幾年前「待用咖啡」(suspended coffee)(註)風起雲湧,但是你聽過「修理咖啡」(Repair Café)嗎?

「待用咖啡」像一陣野火,來得快去得也快,如今幾乎在亞洲銷聲匿跡,不復記憶。並不是因為這個概念有什麼不好,也不是因為社會缺乏愛心,這個已經在歐洲持續百年的傳統,並不會消失,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外來的傳統並沒有在亞洲文化中生根,也不是臺灣街友最急迫需要的服務。

圖/Taylor Franz @ Unsplash

在我眼中,街友除了接受物資的「救濟」,更實質的,是能夠改變跟社會的關係,而「修理咖啡」或許可以是這其中一個嘗試。

從荷蘭第一家 Stichting Repair Café 在 2010 年成立開始,如今全世界大概有 1000 家左右這種可以讓顧客帶著壞掉的家電、待修的腳踏車、需要縫改的衣服等光臨的「修理咖啡」店。不意外的,其中有近 7 成的店,座落在崇尚實用與節約的荷蘭與德國,讓人們可以在「快時尚」風行的今日,到這些地方一面等待修理,一面悠閒喝咖啡,身體力行「修理代替購買」的生活哲學。

但我還有一個小小的夢想,那就是如果臺灣能夠有「修理咖啡」,這些修理師傅,有沒有可能以無家可歸的街友為優先?

圖/Matt Jones @ Unsplash

街友只是運氣比較不好的你我,需要扶持

絕大多數的街友,並不是人生一開始就變成街友,他們只是運氣比較不好的你我。一旦變成街友之後,也不代表他們永遠就是街友,只是必須花相當大的力氣轉變,這過程往往需要其他人的扶持。

他們或許過去曾經有專業的工作,像是打版師、印刷工,但專業技術被時代淘汰, 以至於無以維生,有些則在人生某個階段突然像煞不住的火車,撞到一連串的壞運。

這些人即使沒有一技之長,也大多具備學習能力,更願意把握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這 10 年之內在歐洲興起的新型態修理咖啡,能夠進行一些調整,成為無家者開始改變社會關係的場域,也以修理代替消費,改變我們跟物品之間的關係,那該有多美好?

現代社會因工業設計下的「計畫性汰舊」,當家電壞掉時,大多數人選擇購買新的而非修理,大量的消費產生大量的垃圾與汙染。臺灣大城市裡的修理服務,幾乎都是大型家電,洗衣機、冷氣、冰箱,而小型家電,如電風扇、吹風機、檯燈、烤箱等,沒有任何地方可以修理,店家最常說的一句話是:「買一臺新的比修理還要便宜!」所以只能遺棄後再消費。(參考:被垃圾撐死的信天翁、被吸管卡住的海龜,我們還能消費環境多久?/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但是如果有了修理咖啡,我們就可以從自己開始,為自己購買、擁有的物件負責,減少不必要的消費。

圖/Hunter Haley @ Unsplash

修復舊物,也修復人生

值得修復的不只是燒壞的吹風機,還有人生。

因為貧窮或其他原因居無定所,在公園、天橋底、地下道及住宅後樓梯等地棲身的人,根據「人生百味」的估計,臺北市大約有 600 人,全臺灣保守估計 3000 人,統稱「無家者」。這群「看不見的掉落的人」,是社會整體貧窮的縮影,許多人因為意外失去工作與家庭,從社會掉落街頭,接著在監獄、醫院與街頭不斷流轉,難以回到社會、重回支持系統,協助無家者回到社會,就是在城市裡建立保護網,接住有需要的人。(參考:赤貧的租屋者,下一步也許就成街友

圖/Nick Page @ flickr, CC BY 2.0

7 成的無家者明明有工作,卻難以「重回」社會。要協助無家者脫離居無定所的日子,不僅是提供工作與收入,更需要社群歸屬安全感支持。城市無家者普遍缺乏安心久待的場域,除此之外還有社會汙名化的問題。社會普遍認為無家者「好吃懶作」,不值得被幫助,但任何人在家庭關係與朋友關係破裂時,就會失去努力的目標,所以有部分的無家者,輕則無法儲蓄,重則酗酒用毒,而當一個人難以重建家庭與朋友關係時,許多人僅管離開街頭找到住所,沒多久又會重回街頭。因為長期的流浪,讓人封閉內心難以重新與社會連結,難以維持工作的穩定。

所以我期待,這個「修理咖啡館」應該是一個由無家者經營的地方,收受舊物、修理舊物、沿續物命、提供社區服務,重建無家者與社會關係,同時提供培力無家者修理的「自立課程」,讓無家者打破「只能求助於人」的刻板印象,成為提供他人協助的修復師傅。

修理代替購買

修理咖啡濫觴於荷蘭,剛開始第一家就以基金會形式登記。以物盡其用為國民精神的荷蘭,物件修理是需要付費的,但以修理咖啡作為凝聚社區意識、訓練技術人才的工具,無論有無商業模式,意義都極為重大。雖然作為一個基金會,大部分的經費仍然來自於政府補助和民眾捐款,但如果我們能夠更勇敢往前邁進一步,用社會企業的形式,實現以無家者為主體的「修理咖啡」,將營運模式設計成可以自給自足的商業空間,挑戰當然很大,水很深,事很多,但是就像身邊幾個關心這個議題的好朋友說的:絕對值得做,也絕對需要有人做。

圖/Son Vu Le @ Unsplash

我不知道誰願意在臺灣投入這第一家修理二手物的咖啡店,同時協助無家者有效自立,離開街頭。但是這麼做的人,我一定會全力支持他。

我衷心期待讓這個美好的夢想能夠在不遠的將來化為現實,因為值得領養代替購買的不只是命運坎坷的寵物,還有無家者的人生;值得修復的不只是燒壞的吹風機,還有你我不盡如意的內心;而做這件事最恰當的時機,就是現在。


註解:

「待用咖啡」源起於義大利。有些消費者在購買咖啡時,會付 2 份咖啡的費用,一份是自己的,另一份存在咖啡館,等待無法負擔咖啡費用的人取用。


延伸閱讀:

【阿北望遠鏡】美加的改裝沐浴車、日本的友善商家,滿足街友的需求與尊嚴

生前無家流浪,身後入土為安:街友的最後一程,如何走?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把錢給了斷肢的乞討者卻發現他原來好手好腳,為什麼該為他高興?

作者介紹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