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人想什麼?】「捐款能接受 3 成作為行政支出,最多不要超過 5 成」、「用創意的方式吸引年輕人」

圖/Dimitri Tyan @ Unsplash

編按:

過去 2 年,新政府上臺廢止了《紅十字法》伊甸基金會爆出與復康巴士司機的勞資爭議、《蘋果日報》記者臥底調查「圓夢 580」臺灣世界展望會坦承曾因性取向而辭退前董事王增勇113 家暴保護專線流標,以及臺灣社福界的勞動權益困境安置機構的性侵與暴力體罰⋯⋯

而這其中,捐款人的責任究竟在哪裡?NPOst 對臺灣的捐款行為倍感好奇,因此每月定期於「捐款人想什麼?」專欄中刊出 4-6 位捐款人訪問,期望進一步了解每個人捐款時的想法。當然,少數的抽樣無法代表臺灣廣大的捐款族群,但其中不乏寶貴的建議方向,值得機構團體思考。

若您也身為捐款人,並且願意協助我們透過長期的質性調查積累,與 NGO 共同改善大環境,歡迎您幫忙填問卷,或來信留下您的聯絡方式(contact@npost.tw),我們將在您方便的時間訪問您,讓 NPOst 、公益組織、捐款人都藉由更多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ps. 本專欄設立主旨為傳遞捐款人樣貌與想法,不為追究各種捐款人回饋或進行獨立報導,若您對公益領域的各項議題有興趣深入理解,歡迎您訂閱 NPOst 公益交流站

27 歲公衛所研究生

曾子容,27 歲,公衛所研究生,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年收入約 25 萬

我一直都有想要捐款的想法,真正開始有比較正式的捐款大約是 2 年前,我想要認養小孩,透過網路尋找到家扶基金會,他們可供認養的小朋友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我最後選擇史瓦濟蘭的孩子,主要是因為我的公衛背景,那邊有許多感染愛滋病的小朋友是因為母親垂直感染,一出生就是愛滋寶寶,那不是他們可以選擇的。

我考量到自己的經濟狀況可以負擔,目前認養一位小朋友,每個月 700 元就可以供他讀書與文具,使他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我希望孩子不要因為身體的關係便沒有辦法接受很好的教育,我想要他好好長大,能助養一個是一個,未來出社會、經濟許可的話,我可能會增加孩子的認養數量。

圖/kassoum_kone @ Pixabay, CC0 Creative Commons

我沒有參加過組織舉辦的活動,不是沒有意願,是真的太忙了,有時間的話我很願意參加。我認養的史瓦濟蘭小朋友每年都會寫信給我,他在信裡面謝謝我讓他可以好好念書,所捐的錢也夠他每個月可以溫飽,不需要挨餓。

另外,我也進行一些不定期的小額捐款,主要都是針對大型災害捐款,金額大約幾百元到 2 千多元不等。2016 年的臺南地震、日本 2011 年的 311 地震、2015 年尼泊爾地震、2017 年四川大地震,以及前陣子的花蓮地震我都有捐款,這種災害捐款我不太會考量任何政治因素,基本上有需要,小額捐款沒什麼問題。

認養孩子的話,家扶每個月會寄給我單子,我通常去便利商店繳費,以後若有信用卡,會使用自動扣款的方式捐款,我偏好方便的方式;災害捐款的話,多以 ATM 轉帳,將款項捐給縣市政府;花蓮那次則是使用 Line Pay 付款,將我的 Line 點數直接轉換成捐款數目,連匯款都不需要,非常直接便利。

2011 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及其伴隨而來的海嘯。圖/Douglas Sprott @ flickr, CC BY-NC 2.0

我知道所捐的款項並不是全數用在捐助對象或是受災者身上,我可以接受最多大約捐款的 3 成作為行政支出,像花蓮這次要把捐款用在觀光,我就不能接受!或是像紅十字會之前挪用善款的新聞也會影響我的捐款意願,錢必須用在刀口上,否則讓人失望

組織財報如果自己公布,或是查詢的到我就會看,我只看過家扶的財報,我大概知道他們用在助養孩子與人事的費用比例較大,其他資訊我沒有細看,這樣我已經很滿足了,看到他們把主要的款項應用在我希望的環節上面,就不太在乎其他細節。

我認為組織之間必須加強連結,才能發揮更大的效力。像我們公衛領域也有 NPO/NGO,但力量相對薄弱,我認為是組織慣於單打獨鬥,公衛涉及的議題很多,像是勞工、職業衛生、登革熱等,不同的組織如果有一樣的信念就可以合作,不見得性質要相似,彼此的資源也應積極分享,達到一定的聲勢才能壯大力量。

曾子容曾經捐款給衛福部實行尼泊爾地震賑災(上),也曾捐予兒福聯盟。圖/曾子容提供

52 歲水泥業主管

Michel,52 歲,稽核副理,水泥業,新北市,年收入約 100 多萬

我最早從工作以後就開始捐款,沒有特定的對象,當時透過報紙獲取一些比較零星的捐款資訊;2001 年以後開始捐給一些公益組織,例如服務弱勢家庭的兒童福利聯盟;我也透過家扶基金會認養臺灣的小朋友,長期來講的話現在已經助養第 2 位了,一個月 1000 元;10 幾年前也曾經捐助給大學生,我是一次捐助一學年的生活費,大約 2 萬元。

我曾經透過家扶基金會舉辦的活動與我認養的第一位小朋友見面,感覺還滿溫馨的,許多捐款人聚在一起也能有互相支持的感覺,也讓孩子覺得被關心、更有信心。孩子也會不定時的寄信給我,我收到信件當然覺得捐出去的錢有所回應、他有確實的使用這些款項,會覺得滿安慰的。

圖/Ari Sherbill @ Unsplash

我也會捐款給一些環境倡議團體,最固定捐款的是地球公民基金會,還有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偶爾我也捐款給綠黨,此外,還曾經捐助屏東環保聯盟彰化環保聯盟台灣水源保育聯盟,也有捐過李江却臺語文教基金會;捐助比較久的組織則是臺灣環境保護聯盟,後來停止捐款了,因為我認為他們的運作已經比較穩定,經濟上比較不缺乏支援,加上組織成員比較多是專家學者,多從事論述與國會遊說,但我自己偏好在地方紮根、做一些比較草根性運動、地方動員的團體。

我多使用郵政劃撥的方式捐款,也有用過信用卡轉帳,自動扣款就少用了,我自己比較喜歡臨櫃匯款,可以順便出門走走看看。此外,我知道捐款的一部分會作為人事與行政費用,好像是普遍每 1000 元當中會有 150 元的比例挪作行政費用,我可以接受,畢竟也不能給工作人員太低的薪資,組織應該避免中飽私囊、拿錢搞別的事情,例如掏空或是操作股票等。

我有看過部分組織的財務報表,綠盟的我就有看過,財報當然重要,我會看看組織大比例的支出都應用在哪裡。除了財務報表,我也會看看組織在社會上的表現或是行為,我想現在資訊傳播快速,不可能有組織能夠亂搞、一手遮天還可以不被報出來,我相信媒體會發揮監督能力,加上現在通訊軟體發達,個人也能具有散播與揭露能力。

會吸引我捐款的組織,首先其關注的議題也要是我有興趣的,像是環境保育,以及對小孩子有幫助的組織,還有文化、本土母語的議題也會對我有號召力,像是我之前也捐款過臺灣農村陣線。此外,我認為組織要能夠積極運用有創意的方式提升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像綠盟作反核議題能夠跨領域與教育界、藝術界合作,互相連結支援,才不會都侷限在同溫層。

 27 歲待業中捐款人

阿貓,27 歲,待業中,臺北市,年收入約 20 萬

我最早的捐款經驗應該是從大學開始,不太記得了,近期我最有印象的是捐款給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惠光),和臺灣導盲犬協會不同,惠光專注於導盲犬的訓練,臺灣導盲犬協會則還要負責擔任與盲人之間的溝通橋樑。第一次我的捐款金額是 300 元上下,而後我捐給惠光的金額大約落在 200-500 元之間,捐款時間間隔則是半年到一年。我目前都是擔任兼職或是工讀的工作,基本上有特別好的事情發生,或是剛好有偏財運,我一定會捐掉一部分。

選擇惠光作為捐款對象,首先是因為當時我單純想要捐款,剛好 7-11 開放使用 ibon 進行小額捐款,我直接在機臺點選,因為狗很可愛所以捐給惠光;再來是回想我高中時期,曾經有印象相關組織正發 DM 徵求「導盲犬寄養家庭」,我希望能擔任寄養家庭的成員,在有限的經濟狀況下,又想要養狗狗的話,這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既可以養狗,又可以服務需要的人,基金會也會負擔大部分的費用,寄養家庭則負責訓練狗狗社會化。之後因為需要有人 24 小時陪伴狗狗而作罷,但這件事情一直擺在我心中,後來成為我選擇惠光為捐款對象的因素之一。

圖/阿貓提供

我也曾經透過 ibon 捐給勵馨基金會,我看 ibon 上的 組織 logo 跟簡短的介紹,進一步用 Google 查找勵馨基金會,我看見他們的服務對象是兒少與婦女便選了,因為跟我比較有相關。那一次我共捐了 400 元,我分配 200 元給常捐的惠光,另外 200 元給勵馨基金會。

惠光每 3 個月會寄送郵報給我,裡面介紹導盲犬學校、導盲犬訓練過程、摘選受訓導盲犬的標準、對組織志工的要求、組織的財務報表,還有一些簡單的統計數據,例如服務人數、志工人數等,組織籌辦了什麼活動也會列在上面,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募款宣傳。

惠光定期寄送郵報給捐款人,提供組織最新與相關資訊。圖/阿貓提供

惠光定期寄送郵報給捐款人,提供組織最新與相關資訊。圖/阿貓提供

我沒有特別看過組織的財報,一來是因為懶惰,再來是想說我才捐個 200、300 元,應該占少數,就交由基金會自行決定啦。我可以接受我捐的金額中 80% 都用來作為人事與行政費用,像是惠光需要的費用就是狗狗的引進、生產、吃與住等,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倚賴人事,例如狗狗的訓練、寄養家庭的教育等,我比較在乎這 80% 的成果對狗狗是不是好的。

我認為有 2 個緣由會影響我對組織的信任感,第一,組織違反核心宗旨,例如明明推廣說要照顧動物或是婦女,卻做出可能傷害這些族群的事情,會降低我的捐款意願;第二是沒有好好使用善款。目前我都沒有主動看過財報,比較仰賴媒體,但媒體也不一定真實,若真的有相關新聞,我會先去查證,有自己的判斷後決定信任與否。

27 歲公務人員

Wendy,27 歲,公務人員,新北市,年收入約 50 萬

我最早的捐款經驗大概是大二吧,當時我擔任世界展望會的志工,協助組織的翻譯與行政工作,他們舉辦活動時我覺得還不錯,就開始不固定的小額捐款,金額大約是 300、500 到 1000 元,我想到的時候就去捐一下,那時候沒有用手機匯款跟信用卡的經驗,因此以 ATM 匯款。

現在也都還會捐給世展,我比較關心小孩子的議題,會捐給兒童福利聯盟;此外,我也會捐給嘉邑行善團,我一次會捐 3000 元;其他組織就比較不固定,大概都是捐 500-1000 元,或是有時候網路上有一些公益義賣活動,我也會參加。

我捐款主要是看我自己能不能認同組織的理念,像是嘉邑行善團主要從事 3 項業務,除了造橋與鋪路,我也會捐給「施棺」項目。我在奶奶過世的時候,發現原來喪禮這麼花錢,家境困難、買不起棺材的大有人在,我就去查有哪些機構有在幫忙這些事情,也看一下各家的財務狀況與總體評價,最後選擇嘉邑行善團為捐款對象,在施棺的項目上我通常會捐比較多金額。而像是理念與我不符的青少年純潔協會,捐款給便利商店的零錢箱前我會特別看一下,如果是這個組織我就不會捐。

圖/Myles Tan @ Unsplash

自己有了工作以後,有時候會覺得錢不夠用,捐款可能就會成為負擔,因此我以不定期、不定額的方式捐款,如果覺得很久沒有捐了,剛巧又有餘裕,就會捐一下。我通常會挑選小一點的組織,希望不是那種資金很充裕到不需要捐款的對象,像是大型而知名的喜憨兒基金會,我會購買產品,但不會捐款;有爭議的慈濟我也不會捐;小時候都會向他們買「郵票」的紅十字會,後來負面新聞比較多,我也不會捐;世展雖然也大,但因為固定,而且常捐,就沒有中斷。

我會參加組織的活動,主要都是抽空擔任志工,現在工作了,比較沒有時間參與志工活動,以前學生時期覺得沒有錢,可以出力當志工。最早期是國中的時候跟著創世基金會上街籌募發票;再來就是大學階段的世展志工;還有同時期也會去理念認同且就在學校附近的伊甸基金會陪伴長輩跳跳舞、唱唱歌,幫忙量量血壓。

圖/Cristian Newman @ Unsplash

我看過組織的財報,如果是純粹想捐款又比較陌生的機構,我會看一下他們有沒有負面新聞,金錢怎麼運用,透過財報,我會看看總體的盈虧狀況,如果是虧損,那麼錢是用在哪邊;如果有盈餘,則會看看盈餘是怎麼放回項目使用。每一筆捐款,我可以接受其中有 3 成作為行政支出,最多不要超過 5 成。

我認為如果組織能提高捐款的便利度,可以吸引更多人響應捐款。有時候要找 ATM 或特地去劃撥很麻煩,可能本來有捐款意願也會為了省事而算了,像現在手機的使用率很頻繁,若組織的頁面與捐款程序可以透過手機順利瀏覽與完成,會增加我更深度的認識組織與捐款的意願。


延伸閱讀:

NPOst 專欄:捐款人想什麼?

【捐款人想什麼?】「隨時向捐款人更新受捐對象動態」、「既然捐了,就不要懷疑」

【捐款人想什麼?】「社福團體不能只是等待捐款,也要開源」、「大型團體資源較充裕,傾向捐款給小團體」

作者介紹

黃愉婷

曾任 NPOst 編輯。 八年級生。社會學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