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學校上課!」全臺首例校園活化為日照中心,長者不再抗拒照護機構

圖/user_yuanchi @ Pixabay, CC0 Creative Commons

走進位於高雄市中心的大同國小,隔著操場,前方是國小師生上課的教室,而後方,同樣是教室的外觀下,已成為大同醫院社區健康發展中心所設置的日照中心──大同福樂學堂。

週五才剛剛過了午餐時刻,大同福樂學堂照護員已站在走廊等待指引學生。以走廊為區隔,右方的 2 間教室,是大同醫院社區健康發展中心於 2010 年、最早向大同國小商借的空間;而另一側早已作為日照中心的 4 間教室,若非特別走近,遠遠一看,明亮現代的空間,彷若圖書閱覽室。

福樂學堂:全臺第一間校園改造的日照中心

一手由大同醫院社區健康發展中心所打造的「福樂學堂」,如今,已成為全臺灣第一個利用校園教室改造為日照中心的成功範例,在這裡,每天約都有 30 位輕度失智的長者前來接受照護。

大同醫院社區健康發展中心主任黃仲平說,2010 年,由於地緣關係,向一路之隔的大同國小商借教室舉辦健康促進課程。一年下來,500 多堂的健康促進課程,累積了 1、2 萬人次。比起學術研究的抽查樣本,這群時常前來上課的銀髮長者,成了最好的反饋者。還能自行前來上課的長者在閒聊間不但說起自己的身體狀況,言語間也說起身旁的朋友健康狀態每況愈下。

幾次下來,眼見亞健康狀態的群眾越來越多,促使黃仲平萌生念頭,說服院方在健康促進課程外,同樣利用大同國小閒置空間,另行成立日照中心,接收輕度失能的長者。

黃仲平解釋,目前臺灣長照體系中,最為大眾所接受的,一類是聘請外籍本地看護居家照護,抑或是健康狀態已不佳,而必須走入照護機構。但事實上,仍有一大類亞健康群體需要日照中心,透過固定規律的肢體、認知課程刺激,減緩失能、老化的速度。臺灣雖不乏日照中心,但密度的增長卻遠遠不及需求出現速度,「日照中心的出現與其說是照護長者,倒不如說是讓長期處於照護壓力的家屬一天能有幾個小時的喘息時間。」黃仲平說。

一一克服重重困難,成為校園日照中心先例

念頭來得簡單,但推動日照中心的過程,遭逢的難題遠比想像中巨大。

第一關,即來自校方、家長的不理解。即使長照制度 1.0 已推動多年,人人家中皆有老者,但社會各界普遍對於「老年」、「看護」的概念認知仍舊遠遠不足,因此當黃仲平向校方提及此想法時,並沒有馬上獲得校方與家長的首肯。而後,只好央求高雄市政府居中協調,經過 100 多場的座談說明會,才終於說服校方。

圖/Lucy Nieto @ flickr, CC BY-NC-SA 2.0

法規的制度面問題,仍等在後頭。在大同福樂學堂問世前,環顧全臺,利用校園設置日照中心的模式毫無前例可循,更遑論法規的整合。因此,福樂學堂創設的前幾個月,黃仲平幾乎每天都遊走在高雄市政府社會局、都發局等各局處協調法規。例如光是校舍的建照資料,就可能讓人傷透腦筋,高雄市多數學校歷史悠久,普遍都有類似問題,有時是有建照、無實照;有時是有了藍圖,卻與現場實景不符;有時是連相關建照資料都付之闕如。

有了大同福樂學堂寫下前例後,高雄市政府也在現有的自治法規下擬定一套準則。未來,倘若高雄市若有相關單位打算利用校園空間設置日照中心,將能以此依循創建。

「來去學校上課」,降低長者對日照中心的抗拒

回想起來,儘管福樂學堂的設置充滿波折,學校依然是黃仲平眼中理想設置日照中心的選項之一。

不同於封閉的建築,有著寬闊操場、微風吹拂的校園,本就是社區居民最熟悉的公共空間。比起憑空而降的陌生機構,學校除了在功能上滿足了設置日照中心所需的空間,充滿熟悉感的校園,也讓長者卸下對進入照護機構的抗拒。

黃仲平解釋,臺灣現有的照護機構,不論軟硬體皆仍有極大的改善空間,使得外界普遍觀感不佳;傳統的家庭觀念,也使得長者聽聞兒女提及進入養護、長照機構等字眼,就和「遺棄」2 字連結。因此,即使居家照護品質低落,許多長者寧可選擇留在家中,也不願進入養護機構;而若打算將父母的子女也蒙受「不孝」的愧歉感。對比歐洲、日本,高齡民眾對長照機構的高接受度,顯然有著兩樣情。

「來去學校上課」,這樣的說法,讓長者來到福樂學堂,感受上就像前去學校上課一般,自然大大降低了抗拒感。從名稱上著手,既是考慮到銀髮族群心中觀感的細膩的操作,也是源自黃仲平的長期研究,他不光在名稱上下盡巧思,明亮的空間設計,也不單單只從視覺出發,其中更充滿了照護的學問。

福樂學堂元宵活動。圖/@ 大同醫院 社區健康發展中心 fb

和阿公阿嬤一起考察,日照中心不再昏暗死板

為了刺激失智長者,不少日照中心會透過舊電影海報、農事斗笠,或簡單貼上佛教海報,營造出懷舊風格。然而,「懷舊只能是這樣,也不能僅僅把日本的模式經驗原樣挪移。哪種日照中心才是理想中的樣子?」為了找尋答案,某次黃仲平在健康促進課程中向一位學員詢問看法,對方半開玩笑回應:「想要答案,就請我去喝咖啡啊!」黃仲平不但把話聽進去,更乾脆請他擔任「主揪」,邀請身旁朋友,不論行動不便或失智的長者,都歡迎一同加入。

於是黃仲平帶著 70 多位的「考察團員」前去日照中心、養護機構,也去百貨公司、咖啡廳休息談天。幾次下來,他發現,寬敞明亮的咖啡廳最受到大家歡迎。圍著咖啡廳,三五好友能湊在一起相互聊天;從照顧規畫角度而言,三五成群的方式,也極為適合角落照護、單元照護。

圖/Kahar Saidyhalam @ Unsplash

因此,黃仲平捨棄過往日照中心慣常採用的懷舊設計,大同福樂學堂決定打造出明亮的風格。此舉,雖然使成本增加一倍,卻也吸引民間業者開始在空間設計上下功夫,「雖然不是每間日照中心都必須原樣照搬,起碼我們樹立一種模式,向外界介紹日照中心的空間可以如此規畫。」黃仲平說。

經過幾年的運行,同樣在大同國小的學生和阿公阿嬤級「學員」,也透過一場場大大小小的活動拉近彼此的距離。「最初是透過簡單的運動會方式邀請學生一同加入。數量與形式後來越變越多,不但學生會和阿公阿嬤們一起煮菜,走廊上的菜鋪也是長者們帶著孩子種下的。」黃仲平說。

比空間更嚴峻的問題:照護人力、水準不足

校方點頭、法規解決,就等於一帆風順了嗎?黃仲平的答案是:不。

學校雖是設置日照中心不錯的選項,然而以教室改造而成的空間卻侷限了照護方式。黃仲平解釋,由於現有的照護人力尚且無法達到一比一的配置,倘若發生突發狀況,照護員根本無法向鄰近夥伴求助,彼此也不能相互照看。儘管如今透過資通訊器材的輔助解決了問題,多多少少也造成照護上的不便。

圖/Amisha N @ Unsplash

更嚴峻的問題是,相較於硬體空間,現有長照專業人才,不論整體數量、專業水準都仍舊遠遠不足。黃仲平解釋,由於長照制度、薪資水平等種種問題仍存在,走入照護現場,只能滿足按表操課的照護方式,想達到歐洲、日本般的水準,在未來仍需要長遠的時間,才能達成。

大同福樂學堂成功再利用校園空間的模式,吸引各縣市民間官方單位前來考察;同樣位於高雄,鄰近大同國小不遠處的建國國小,也將由大同社區健康促進中心進駐,設立日照中心。面對外界高度的關注,黃仲平坦言,大同福樂學堂的上路,背後有著高雄醫學大學師生的專業人力奧援,才得以成形。換作他地、他縣市,同樣的模式,是不是也能夠如此成功?黃仲平不敢貿然打包票保證,正如所言:「每處地區,情況不同,因地制宜。而進駐校園必然面對的種種繁瑣,我只有一句話:『不要放棄。』


延伸閱讀:

全臺首例校園空間活化為日照中心,困難重重

長照政策倉促移植日本「小規模多機能」服務,是良策還是拚政績?

「過去忘不掉,現在記不住,未來看不清」/屏基衛教、診療、照護一條龍服務,打擊失智症

作者介紹

劉嫈楓

報社、雜誌記者,期待以身為度如是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