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工同行」?專業培養和制度、健全薪資仍是各方焦點/完善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論壇

文/NPOst 特約記者 潘子祁

社工聲音終於被聽見!為了讓社工專業制度更完善,衛生福利部自去(2017)年底便開始在全國舉辦 4 次論壇,蒐集各項社工實務界的意見,總結式論壇已於 6 日在師範大學舉辦完成。現場與會者仍集中在證照制與分科、政府採購與薪資回捐和教育人才培訓等面向發表意見,政務委員林萬億於總結時表示,證照制「應多次密集再討論」,至於採購法和衍伸問題,他則說政院院長賴清德已要求提出檢討,「若沒辦法更好,不惜修正採購法。」

圖/@ 高雄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

證照制與登記制再交鋒,專精「分科」是否適合所有社工?

依照《社會工作師法》(簡稱《社工師法》),在臺灣要從事社會工作,必須通過考試院考選部考試取得「社工師證照」後,再向各地縣市主管機關申請,取得「執業執照」才能開始工作;但實務上,不少地方政府會要求社工透過工作地的「公會」來取得執業執照,支出一筆常規會費、規費後,才能成功踹入合法社工師的大門,這便是所謂的「證照制」。(參考:評論:基層社工無力攀爬的神魔之塔──談「社工師證照」制度

然而普遍臺灣社工薪資條件不佳,證照制恐形成額外支出,行政機關也未強力取締有證照、沒執照卻仍在業界的社工師,導致如今 1 萬多名領有社工師證照,卻僅有 6 千多人登記的情況

再進一步而言,當前社工師證照錄取率其實非常低,根據考選部資料,近 3 年錄取率介於 13.9% 到 16.16% 之間,讓有志於社工領域的人因考不上證照而被拒於門外。高雄市社工工會秘書長郭志南就說,「我畢業 10 年了,還有同學還在考社工師證照,這樣的制度多麼消耗實務工作的熱忱,讓社工在考試和實務工作間疲於奔命。」

圖/katemangostar @ Freepik

另外證照制還被詬病的有「分科」問題。2009 年陸續公布的行政辦法,將領有社工師證照的社工師再細分成醫務、心理衛生、兒少婦女及家庭、老人和身心障礙等 5 科,並搭配進修積分和執照更新,希望老鳥成長茁壯後可以帶菜鳥;但制度設計之初較適合前 2 科發展,而後 3 科卻出現領照人數過低現象,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翁慧貞指出「可能督導領有兒少科專科社工師證照,可是實務又去做老人服務。」這 3 科類別考證人數過低是需要被檢討的。

對此臺灣原住民族社工學會監事黃盈豪也認為,專精、證照制度其實有許多窒礙難行處,且對許多從事倡議型組織工作、社區工作,卻和社會工作有密切相關的人來說是一種排擠,希望可以取消、改為以學歷登記制(或稱註冊制),或折衷的雙軌並行制。對此長榮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卓春英則利用書面資料表示,短期可採證照制,中程證照登記雙軌並行,長期為登記制

不過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莫藜藜則認為,未來仍然應該採取全面證照化,透過公部門晉用一定比例的社工師來逐步提升持照率,考試則會持續檢討,兼顧社會大眾的專業信任觀感和改善偏低錄取率的兩難。

圖/onlyyouqj @ Freepik

與會的政務委員林萬億在總結時回應,香港、英國採取的登記制,是因為他們具有嚴謹的教育體系,社工系所學生實習高達 800 小時,修過哪些學分就註冊,臺灣則沒有這項前提,「要全面證照化還是雙軌制,一定要找時間再討論。」

同時他也進一步解釋,當年立法過程陰錯陽差,將「專科」2 字入法條,事實上應是指「專精化」(specialization),而美國也是經過多重探討才確立採雙軌制、分 14 個專精領域的制度,「究竟要分領域不分級,還是分級不分領域,都需要再進一步討論。」畢竟一分級就會有「孰輕孰重」的階層化問題。

輔仁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張振成則認為,不一定每個社會福利事業通通都需要考社工師證照,「也許有人要考,有人要登記就好,像是做社區工作或創業,考證照對他來說沒什麼意義。」如此也能讓一些人努力在社會工作。

圖/creativeart @ Freepik

採購核銷綑綁,連帶揮不去的回捐、低薪惡夢

面對和政府部門的合作關係,也是多方的關注焦點。勵馨基金會心路基金會都指出,「我們和政府是伙伴關係,不是伙計關係。」不少政府承辦人受限於《政府採購法》框架,必須防弊勝於興利,核銷作業時需撥出 1/3 以上的人力處理,「有時候政府還要 3 天內結案,那怎麼辦?社工只好放手。」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說,這樣要怎麼期待社工有熱情去回應他人的需要?政府的採購制度已經讓社工專業無法兼顧,必須提供相對的彈性。

同樣受限採購框架的是薪資問題花蓮社工師公會理事長廖夏慧說,採購方案標明的 3.3 萬多元底薪委託到民間後,扣掉勞健保、勞退基金提撥,社工員其實領不到 3 萬,而各領域組織的加給不同,就她所知從一毛都無到 8000 元的都有,「是不是應該統一標準,讓社工的底薪和加給都有保障?否則社工如果連自己都養不了自己,怎麼去做一個服務他人、安心安定的工作?」

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人資組主任林揚崇表示,政府在標案內應直接把隱藏成本明確列出,例如員工訓練、勞健保、勞退提撥等,而不是只列入社工員經費 3.3 萬元再乘以 13.5 或 14 個月,這樣才能真正避免社會福利企業要求社工員將部分薪資繳回組織的「回捐」惡習,尤其「我們幫政府做事,可是卻用最低標看待,甚至打折才能承攬,這是不合理的狀況。」

未來社工「教什麼」?又要怎麼教?

幾乎與會者都同意產業和教學現場存在落差,但學校是否要作為職業培訓所則意見不同。原先被期許作為社工進修訓練的碩士班,也因部分私立大學則打出「多收抗關校」或學分班策略,導致學生素質致良莠不齊。而即便在大學部,莫藜藜說許多學生並非第一志願是社工系,在大班制、70 多位學生的情況下,教學上要如何兼顧理論和實作技巧?(參考:「學分班是通往社工專業的直達車」、「證照讓你自助又助人」?事情總是沒這麼簡單

另外伴隨社會發展,社工面臨的挑戰越多且越難,定期督導接受不同領域訓練是重點。心路基金會高雄分會主任周耕妃以自身為例,有基層社工員駐點在高雄六龜,若要到都市參加督導來回便是 4 小時,願意改到偏鄉督導的教師也很有限,這時線上課程對偏鄉而言確實有需要。

圖/@ Freepik

不過莫藜藜表示,她個人不贊同線上課程,應以實體、現場互動教學為重,但網路資源平臺的建制是必要的,只是得注意平臺營運和倫理、隱私的管理。而她對於偏鄉督導,則建議應由區域的大型 NGO 擔起社會責任,協助處理同類型的機構督導。

對此林萬億回應線上學習暫時是「補充」並非替代,並同意應該想辦法增進學生實務經驗、提升師生比、培養學生多元專業;而「目前學分班已經從 20 學分改到 45 學分,短期間我不認為有必要處理學分班的存廢問題。」但受到私校退場影響,確實有些系所會面臨衝擊。

而他也提到,30 年前就有爭論社工師應是「救苦救難的媽祖婆」還是「有求必應的土地公」?怎樣定位社工的專業仍然是重要問題,國內媒體也較少反映出社會對社工的形象期待。而他也允諾,會議上討論的「全面證照化」、「要不要專精化、誰要專精化、如何專精化」、採購法的修改與薪資、退休、職涯發展都是必需要再多密集討論的事。


延伸閱讀:

北市社工工會:敢問衛福部,哪些「特殊情況」可以允許社工過勞服務?

勞基法修惡:社會工作勞動條件再倒退,1223 上街反修法!

【活動現場】社福民營化造成的社工悲歌,工會理事陳新皓:「工會是夥伴,不是敵人」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