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文化建構實驗室」是一個由慕哲人社與人生百味共同發起成立的迷你研究會,從 NPO 與社會創新的實務工作中,不斷思辨與討論各種可能。NPOst 邀請他們開啟「文化建構」專欄,期望讓更多迷惘於助人工作的朋友,從他人的經驗與討論中,共同思索服務的意義。
文/巫彥德 人生百味

圖/@ 石頭湯計畫 fb
貧窮,有可能團結成主體嗎?
上個月的「文化建構實驗室」,由人生百味將明年預計要推展的方案──「貧窮文學營」拋出給大家討論,討論這個方案的執行價值是什麼。
人生百味關注的議題是街頭的無家者。無家者是許多貧窮樣態的一環,也是最為赤貧的存在。貧窮文學營的概念取自於臺灣山海文化雜誌社舉辦的原住民文學營與移工文學獎,我們相信,無家者最終需要團結,作為發言的主體,而非不斷由社工、神職人員、協助者代為發聲。
團結的基礎是認同,不論原住民族或是移工,都有認同與團結的主體,因為他們各自有其文化、歷史與故鄉,而無家者作為臺灣社會的赤貧者,來自四面八方,無家所共有的就是「貧窮」,但是貧窮是否可能有貧窮的歷史、文化,進而被認同,終至團結成主體?

圖/@ 石頭湯計畫 fb
因此,文學營的目的,在於透過口述資料與文字的累積,盡可能的以第一人稱視角呈現,嘗試構建貧窮者眼中的歷史與文化。但是,建構出歷史與文化也未必能被認同,畢竟,誰願意以「窮人」的身分被大眾所認識?我們總是希望展現出自己富足而美麗的一面,匱乏的那面永遠需要被我們隱藏起來。

不同的族群歷史,造就不同的世界觀與文化,經由他們分享其「存在的喜悅」,可以建立更清晰的主體 。 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
透過歷史與文化的建立,找到「存在的喜悅」

圖/lechenie-narkomanii @ Pixabay, CC0 Creative Commons
如果貧窮文化可讓身處貧窮狀態者感受到存在的喜悅,那這樣的文化如果產業化,進而發展出文學、小說、音樂、電影,開啟了貧窮狀態者與社會大眾的對話空間,也意謂著被社會大眾所接受,並且是以一個非獵奇的方式接受,也許便有可能避免消費貧窮與傷害貧窮者的疑慮。更也許,到那個時候,在其中被使用的就不再是「貧窮」這個詞彙。

有了更多元抒發的管道與承接的場域,社會排除就有機會被緩解。 圖/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
鼓勵貧者創作前,先「交付」自己

圖/人生百味 fb
──讓貧窮者寫得開心、願意持續創作。為了把握這一點,我們不能單方面要求寫作者把自己的私密世界透過文字「交付」給大眾,必須先學會把自己「交付」給他們,先說出我們內心的困頓。
雖然待解決的問題很多,但討論中浮現出一個優先把握的要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