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
聯合國將在去年正式啟動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對臺灣社會來說真的很遙遠。永續發展目標將主導未來 15 年的國際發展潮流,其中含有許多關鍵字,也將成為各發展單位申請經費與審核計畫的「通關密語」。然而臺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幾乎不可能申請聯合國的經費來做事,因此相當缺乏誘因去認識永續發展目標。
然而,永續發展目標雖然脈絡是國際援助發展,但換個角度思考,卻為每一個國家羅列出了非常完整的整體發展圖像──不論是窮國還是富國。因此這不只適用於臺灣的國際援助發展政策,更適用於臺灣自身的國家發展戰略。
永續發展目標分為五大部分(5P):社會(People)、經濟(prosperity)、環境(Planet)、治理(Peace)、執行(Partnership)。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這篇報告。要達到這些目標,公私部門都將需要大幅轉型。目前的公私部門經常以過短的期程來做規畫,希拉蕊最近批評這已經不叫資本主義,而是叫「季」本主義(quarterly capitalism)。這絕對不是「永續」的發展方式。
然而,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國家,在不同的領域,嘗試不同的政策與制度革新。而這些革新,正是達到永續發展目標所需要的。以下就來簡單羅列--
1. 法律中的環境權
國家需要將永續發展目標納入憲法中,例如 2000 年的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國家共同推出的基多宣言就如此倡議。隨後,厄瓜多、玻利維亞、紐西蘭、美國等,都針對環境權提出相應的改革,並納為法律。
2. 政府的機制
各部會或部門的分工有助於政府或企業在制定決策時更有效率。然而這也使得決策的結果在整體的層次造成問題。大家都在想著如何節省預算,然而預算節省的結果,很有可能是讓整個社會在未來付出更龐大的代價。因此,我們需要整合式的決策機制,來促進發展過程中維持各群體的均衡與福祉。
舉例來說,我們經常用國民生產毛額(GDP)或股價指數來反映「經濟富裕」。然而這只顧及到了短期的經濟利益。美國一些州已經發展出新的指標,來避免經濟富裕造成社會與環境的代價,例如經濟成長造成的汙染。巴拉圭 2 年前也發展出了社會福祉指標。
3. 經濟之外:社會與環境成本
目前公私部門經常使用的成本效益分析,也同樣忽視了對未來世代造成的影響與代價。我們需要總體效益分析,完整地將環境與社會成本涵括進來,將外部成本內部化,最後反映在經濟生產與消費中。石化工業與核能工業特別需要做這樣的改變。目前,運動服製造商 Puma 發展出了環境得失標籤。許多企業也簽署了自然資本報告。
在新的成果評估工具與技術之下,政府可以直接針對企業進行獎懲,甚至直接撤銷危害永續發展之企業的營運資格。歐盟已經展開了創新的定期影響評估,然而還需要更廣泛的民眾參與,以評估法規與市場是否能正有利於朝向永續發展目標。法國每年公布不均發展、生活品質等的報告、荷蘭也以選區為單位提出經濟與環境影響評估。
4. 國際典則
每個國家也要向上一層,將永續發展目標落實在國際規範、原則、協定、條約中,以保障人權與環境、減少生態足跡、弭平不均發展、勾銷窮國債務、促進創新科技的流通。因此,當今的金融市場與國際貿易都必須要轉型並調整設計,因為當今的運作模式將阻礙永續發展的路程,例如貿易戰爭下的財產喪失與破遷、石化與核能工業的汙染、貿易錯價與債務利息等造成的國際貧富差距、智慧財產權阻礙的知識與技術流通等。
小結
20 世紀的全球治理,是由率先工業化的國家和企業來領頭,造成大量的社會與環境成本。21 世紀的全球治理,必須顧及生活的品質以及人類與大自然的共生與福祉。永續發展目標提供了全球進步的方向與視野,結合了人與環境,幫助國際社群挑戰舊有的經濟成長,顧及了均衡、健康、糧食、貧窮、教育、氣候變遷等。
17 個永續發展目標已經出來了,這些目標不是光看就可以達到,而是如這份熱騰騰的永續發展報告書標題所述:我們需要整個制度與體系的轉型,以在 2030 年邁向永續發展。而臺灣在這之中,當然不要缺席!
參考資料:Say goodbye to capitalism: welcome to the Republic of Wellbeing
延伸閱讀:世界正在翻轉!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