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加分」的志工

0
photo via ccbarr@Flickr, cc License

文/程詩郁(左腦創意行銷執行長)

這幾年來每次參與青少年志工評選後,總有滿滿的感慨,連青少年志工同學的參加後感想,都常常讓我憂心忡忡,總感覺許多青少年志工的行動,只是一種珍惜幸福的對照感受,甚至是體驗貧窮的一種訓練活動。

有次評選,遇到一位長得清秀、滿滿笑容且侃侃而談的陽光男孩,他激動地告訴我去老人院的志工服務是多麼地令他難忘。我問他,你知道他們需要什麼嗎?你給了他們什麼嗎?你最後改變他們什麼呢?他笑笑的說:光看到他們的笑容,我就非常快樂了,一切就夠了。而「快樂」幾乎成了青少年志工服務的目的了。

不是說快樂不好,只是志工服務不應該只停在「感性」的層次(像是有愛啊、熱血啊、同理心啊),許多西方國家的孩子,將志工服務視為瞭解社會、參與社會的一種途徑,透過服務過程中的理性思辯、觀察分析,積極創造改變社區、改變社會甚至改變世界的可能。於是常常就會聽見一個年紀小小的孩子,做了一件扭轉世界的故事。

美國有位 7 歲小女孩凱瑟琳,看到電視台播放非洲瘧疾每三十分鐘殺死一個孩子的記錄片,就對非洲孩子的命運產生了強烈的同情心,於是,她展開行動,她說她一定要改變她們的生活,兩年半內,她募了超過 6 萬美元的善款,從瘧疾的魔爪中拯救了近 2 萬個小生命,成了一名為非洲兒童募捐蚊帳的「愛心戰士」。

服務不應該是單向的善,而是更積極創造改變的可能,否則我們只是在玩一種蒐集好人卡的遊戲罷了。當我們的青少年志工同學在街上募發票的同時,曾思考當電子化時代快速來臨時,人們手上發票變少了,這樣的公益募款路徑,能有更創新的改變方式嗎?你去偏鄉小學帶營隊的時候,曾思考過你給孩子的課程,對他們的將來會有什麼啟發或產生什麼影響嗎?你去社區獨居老人家打掃環境時,曾認真理解高齡化社會帶來的衝擊嗎?

當許多的志工服務目的,焦點放在志工服務時數證明的取得,一併搭配入學考試「加分」的需求,服務就成了一種空洞的善事;當志工行動內容總是千篇一律,甚至都是老師或學校安排好的行程,除了付出勞力、帶著善心外,我們真的就很難從志工服務中看見臺灣青少年自主意識想要改變什麼的企圖。

前陣子看到很多青少年去火車站當「臨時孫子」,義務幫年長或有需要的旅客提拿行李,他們在週末的車站穿梭,提著重物在樓梯間上上下下,臉上沒有愁容只有笑容。電視訪問一位女孩時,她熱情激動地說:「我們心中充滿愛,能夠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們真的很開心。」在媒體大幅報導的狀況下,臨時孫子這種創新的服務形式,也在這幾年的寒暑假中,成了青少年最夯的志工行動。

219495_Still0826_00013

圖片來源:公視新聞網

媒體報導總是習慣單向地從「助人為善」與「熱情無私」出發,誇獎年輕人放下功課參與社會服務,感動人心。沒錯,從我這幾年參與的青少年志工工作來看,每個青少年在志願服務中,得到的就是「我很快樂」的滿足經驗,讓人生總是有一件可以向外人道的小善故事。

但,在臨時孫子身上,我看到的是政府對公共設施的忽視、對身障或老人長輩的漠然,才會在一個觀光縣分的火車大站,即使到了重視人權平等的二十一世紀,什麼無障礙設施都沒有,這真是很令人氣憤且丟臉的事。臨時孫子立意良好、創新十足,但如果能將熱情為善的「體能愛心」轉變成改變社會的「進步力量」,讓青少年志工瞭解空間的無障礙需求,透過臨時孫子的擴散行動,進而全面檢視臺灣公共場域的無障礙設置,鞭策政府儘速修繕改變,這樣的臨時孫子,也許才是一個去掉「愛」以後,對社會更有價值的志工服務。

當一個只付出愛的志工,也許可以讓你考試加了一點分、讓你擁有小確幸的快樂,但青少年朋友們,你一定能創造更多,請相信你就是改變世界的力量,勇敢創造改變的路徑,當一個可以幫助他人、對社會有影響力、真正能為自己人生加分的志工,請「不要小看你的年輕」。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延伸閱讀

  1. 學生志願服務不該只有積分、競賽
  2. NPO和志工之間如何「互利共生」?
  3. 未有任何了解就趕到現場「當志工」,結果社工只好忙著「服務志工」

 

按讚,接收公益新思維!

志工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