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小孩因不當管教而死於安置機構之後

0

 

上週日(105/10/9)苗栗安置機構發生安置兒童遭生活輔導人員不當管教致死事件,事件發生至今數天,我心中不斷有畫面,原來,不當管教或是管教過當致死離我們這麼近,無論是以一個前安置機構社工,或是 3 個小孩爸爸的角度,我都著實嚇到了。

首先,很難過一個小生命的逝去,其次,更是一位年紀跟我相仿的年輕(?)生活輔導員助人工作職涯的幾近終結,然後還有後續的官司及賠償問題得要獨自去面對。

管教過當就是不對,管教過當致死就是得面對,我無意為該員脫罪。

然而,這真的是他一個人的問題嗎?我們的委託安置制度、政府提供費用、法令人員編制、生活輔導人員輪班制度、生活輔導人員工作條件、生活輔導人員團隊建立及支持系統真的健全嗎?

身為一個 3 個小孩的爸爸,我知道幾件事情,第一,管教並不容易,第二,每個小孩的先天氣質確實不一樣,第三,體罰容易失手。

於是,我很慶幸我有一個好隊友,跟我一起分攤照顧小孩的責任,會互相提醒,不斷找方法,不斷思考,不斷嘗試,也會在我失控時適時接手,或是疲累時讓我可以閃一下暫時不用負擔照顧管教責任。雖然我還是搞不定我兒子女兒,也做不到滿分,也常常失控爆氣,可是我確定我跟小孩的互動是一直在進步的,雖然非線性及曲折,偶而還是會有狀況……

安置機構的生活輔導員,就是機構中小孩父母般的角色。

photo-1457408994065-3c1586bd86d0

法令規定,他們必須以 1:4 或是 1:6 的照顧比去照顧兒少,然而在實際的輪班制度上,會是需要一個人面對幾個小孩,可能 8-12 個,可能更多(例如機構沒有晉用所需比例人力,或是因為班制問題的輪班,都有可能)。

純比數字,這樣的孩子數目並不算多,老師可能帶更多孩子,部隊可能帶更多兵。但是別忘了,這些都是由社會局處或是法院安置的孩子,在共同破碎的家庭及不堪的成長經驗背後,這些孩子有什麼樣子的身心議題需要被關注處理,可能是外顯行為的,也可能是內在情緒需要被關注的(注 1)。

如果我們自己幾個孩子沒有特殊身心狀況都不見得好照顧好管教,那麼在安置機構中一次面對這麼多孩子,可能是什麼處境呢?

當然,生活輔導員跟機構的社工、心輔都有受過一定程度與人互動的專業訓練,理論上他們必須做的比一般家長更好。然而在機構中幾乎 24 小時的照顧時間中(注 2),對於這些助人工作者,尤其是生活輔導員,即使已有輪班,即使已有休息,但是工作強度會不會強了一些?

如果可以,期待生活輔導員可以有更為充足的人力。輪班制度、勞基法、照顧人力比 3 者之間有沒有最佳解,誰能給個確定的說法?

如果可以,期待生活輔導員可以有更為適切的訓練,對孩子不同時期發展有所了解,對孩子個別的氣質個性有所理解,對孩子個別於家庭中的過往經驗有所了解,自然對於孩子的狀況可能可以做出更為適切的回應。

然後,不要讓生活輔導員獨自一個人值班,至少機構中有其他人可以互相支持、討論、緩衝,即使是在不同小家(機構中小孩的分組,類似寢室的概念)中也好,畢竟專業人員也是人,也可能會有不夠理性的時候,會不會,這些傷害出現的機會可以減少一點,兒少在安置機構中可以獲得更為友善充分的照顧。

photo-1447760912502-6aa102d373c2

當然,這些都是理想中的空談,如果我是機構經營者,我可能又會有一百個安置機構不容易經營的難言之隱,但畢竟,這是我們選擇的工作,甚至可以說是志業,如果可以,我們是否應該試試更多的可能,更好的環境,給同仁,給孩子。

相信安置機構的工作人員,如果不是比一般人對於這些孩子有更多關愛,是沒有能耐去從事這份工作的。可是當愛成了傷害,真的得去想想,怎麼避免下一次的傷害發生,怎麼去增加專業,怎麼去修養自己,怎麼去支持同仁,怎麼讓工作環境更好。

如果有機會,後續的賠償問題,我願意略盡棉薄之力去支持這位失手的助人工作者,因為,有錯的不只是他,而是不夠健全的制度。

而體制,可以怎麼鬆動呢?

從參與社工公會,或是籌組各縣市社工工會開始吧!其中尤其又以社工工會,或社福產業工會更為重要,畢竟社福產業,是人服務人的工作,每個從業人員都是提供服務的重要工具,每個社福產業的勞工工作權益,都影響服務結果優劣甚鉅。

社工要團結,社工要結社。當燃燒自己都無法照亮別人時,或許社工應該透過工會組織,爭取妥善工作條件及環境,如此,是否就有不必燃燒自己那麼多,卻真正能夠照亮別人的可能。

社工,不能只是一群無奈的人去幫助無助的人。

社工,要先自助,才能助人。


注 1:

不要標籤機構裡的小孩。你我的孩子,甚至於你我,都可能有大大小小的身心議題得處理,請回歸小孩的需求,那個不健全的家庭支持系統,以及不堪的成長經驗來看待。先前有一次,在跟某位國中老師談到安置機構時,老師第一時間回應也是標籤及排斥的,剛好我知道老師班上某位現在住在社區的孩子曾經待過安置機構,我就請孩子過來,詢問孩子在機構裡的經驗。孩子回應老師在國小時,因為被學校師長知道是臺中海線某安置機構的孩子,而被另眼看待的不舒服經驗後,這位國中老師頓時無言以對……

注 2:

安置機構的小孩常常被學校退貨排擠,學校對於有特殊情形的孩子,其包容度老實說很看緣分。好的學校當然有,可是被排擠無法就學的狀況還是常發生,且學校覺得孩子是機構的。可是你是否想過,機構跟學校都是一樣的角色,在協助社會跟家庭來引導陪伴這些小孩?是否應站在同一條船上去面對這些需要處理的問題。

延伸閱讀 1:聯合社論/死在最不應該的地方

延伸閱讀 2:蘋果日報/「再見」機構傷害:輔導與評鑑並重(胡中宜)

作者介紹

夜語/執業社工師

服務於公部門,相信公部門科層制度可能緩慢,但具有豐沛資源可以提供民眾服務,只要公民跟民代素質具備,監督溝通但不理盲濫情,公部門會是大家的好夥伴。 期待前線社工參與及組織,反饋實務現場經驗,一起投身社工工會,創造更為良善的勞動環境,一起參與社工公會,建立專業服務體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