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冷水、鋪釘子,驅離街友政策百百款?倫敦青年用藝術行動反擊
去年六月,倫敦政府開始在走道上設置這種釘子,叫做「反無家可歸者釘(Anti-Homeless Spikes)」,這種以「驅趕街友」為導向的設計在各大都市中屢見不鮮,東京、紐約、倫敦都曾出現,例如在公園長椅上加裝扶手、將座椅刻意設置成單人座,都是試圖讓街友無法躺臥在長椅、阻止他們以公園為家的用心良苦設計。
台灣也沒有缺席。從不設座位的台北車站大廳,到冷水驅街友等,都是台灣過去曾發生過的案例。社會上許多人認為,街友的出沒是一個地方的治安和公共衛生警示燈,甚至進而造成當地房價下跌。
把釘床變身為舒適臥床的藝術行動
今年的七月十五號,倫敦的一群藝術家成立一個叫做「反反無家可歸者釘(Anti – Anti Homeless Spikes)」的組織,用裝置藝術緩和這些釘子的銳度。他們刻意挑選被設置在鬧區的釘子,在上面舖設舒服的床、棉被、枕頭,並且在床頭放一個書櫃,希望讓街友能夠舒適地生活。
他們的主張是「要空間,不要釘子(Space , Not Spikes)」,認為釘子無助於從根本解決街友問題。他們甚至覺得,不友善的建築物的存在,不僅針對街友,對一般路人而言,也造成了許多的不方便,現在大眾也因此被迫得去咖啡廳消費,才能找到一個可以坐下來休息的地方。
把街友「趨之別院」就是我們的懶惰政策?
「發生什麼壞事都沒關係,只要不是發生在我家附近就好?」這種想法即為「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yard ,簡稱NIMBY )」,意指只把眼睛遮起來,當做這件事從未發生,但事實還是鐵錚錚地存在。加裝釘子只是一種「趨之別院」的懶惰政策,無助於改善街友的生活,更忽視了他們流落街頭的根本原因。
街友並非等於地方居民的對立面,如果我們能夠把以施捨為導向的社福政策,融入日常的其他政策中,其實都有可能在點滴之中改變街友的生活。好比台北車站停車場改裝後,找街友擔任管理員;或是經過社區大學的口條訓練後,讓街友擔任街頭導覽員,都是社會上開始重視街友族群的好案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