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死亡咖啡館》推動人郭慧娟:「現代的喪禮,也要隨著時代進步。」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一生必然會經歷的四個階段。相信大部分人都樂意聊前生和老兩個階段,可是,當談到我們每個人都老了,身體機能衰退了以後,就要有作好離開這個世界的心理準備的時候,你,還想和我聊下去嗎?
本次的公益爆米花講座「我的告別式為何不能是場PARTY」的講者郭慧娟,也是台灣死亡咖啡館活動的主辦人,一反傳統,積極討論「死亡」,鼓勵大家積極面對這人生必要課題。
「不要說這些不吉利的話啦!」孩子長大後也避談死亡
「死亡」這兩個字,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個禁忌。可是,這個議題不是人的必經階段之一嗎?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不敢坦然面對呢?你印象中,第一次思考死亡是什麼時候?應該是還在孩子的時候就有想過了吧?可是,當你和父母,或是身邊的兄弟姐妹提起這話題時,他們是不是都避而不談?「不要說這些不吉利的話啦!」母親一句話結束了你的「胡言亂語」。
郭慧娟說:「很多家庭都覺得小孩子年紀還小,所以不會跟小孩子討論死亡這個問題,但事實上很多人小學的時候就開始思考死亡是什麼了。可是,當小孩知道死亡在家裡是個禁忌,不能討論是,自然就不會再去思考。」
「死了以後不知道會去哪?」深入了解,才能化解恐懼
郭慧娟認為,普遍的人對死亡如此恐懼,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擔心死了以後不知道會去哪,二是怕不能痛快的死去,而三則是慾求還有很多。如何能對死亡不再畏懼呢?郭慧娟覺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面對它、討論它。
在「死亡咖啡館」活動中,參加者需討論針對死亡的一些問題,例如「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後三個月,你會做什麼?」、「你估計自己和爸爸還有大約多少的相處時間?」等,藉以反思自己面對死亡的態度。
「性別平等的喪禮在哪裡?」喪禮也應隨時代改變
化解完恐懼,當你對死亡,多了點正面的想法時,也許你會想,我離世了以後,喪禮該怎麼辦呢?喪禮一定要哭哭啼啼的嗎?郭慧娟認為,我們的社會進步了,辦喪禮的形式也要跟著進步,只要你願意,何不把你的告別式辦成一場「趴」呢!
郭慧娟分享了許多國外的人如何辦一個有特色,令親友們開開心心和他告別的喪禮。有人把自己的骨灰加在煙火裡,伴隨著煙花一同於空中綻放;也有人生前喜歡騎「哈雷車」(一款美國重型機車),離世後他的遺體就和他生前心愛的「哈雷車」一同下葬。由此可見,悲傷並不是唯一容許在喪禮中展現的情緒。
[youtube_embed src=”“/]
除了為告別式增多一點歡樂氣氛外,郭慧娟也認為現代喪禮應該要體現性別平等。郭慧娟補充說:「在喪禮上,女性也應可以主持捧斗、撐傘等儀式,破除男性才可以主持儀式的限定。」在很多傳統的女性喪禮上,重點可能不是落在她本人身上,而是在她的家人身上。舉例來說,上台致詞的人通常都只是說該女性的丈夫或是子女多有成就多能幹,但卻很少講關於該女性本人的事。
此外,現今社會講求人人平等,而我們亦應將這概念帶到現代喪禮。郭慧娟覺得大家應尊重同性戀者、新住民等等的社會弱勢者的意願去辦喪禮。曾有一個同志團體的幹部和郭慧娟分享,如果他和伴侶分開在不同的地方工作,雙方一定會寫遺書交代身後事。因為若其中一方發生意外,醫院通常第一時間都是通知家人,並不會通知其同性伴侶。提前寫遺書才能確保喪禮會按照他們的意願去辦理。
「如果死者的生理性別是女性、但性別認同是男性怎麼辦?他們還是經常被穿上『鳳仙裝』入葬。也因為同性伴侶在法律和傳統上沒有被認定的稱謂,在喪禮或訃聞中經常必須以『義兄』、『義弟』、『義妹』的身分出現。現在我們會建議可用『摯愛』、『伴侶』等稱謂來替代。」郭慧娟說。
我們總覺得喪禮是一種悲傷的場合、甚至有些人認為是束縛生者的繁文褥節。但如果從中能夠撫慰生者心靈、和死者好好說再見、甚至達成死者生前的心願,為何我們不能積極地看待現代喪禮的意義?演講現場也有葬儀社的朋友發言表示,其實現在儀式的客製化空間已經越來越大。如果能夠調整形式,讓喪禮更符合生者和死者的需求,喪禮也能更有意義。
延伸閱讀:
- 馬偕醫院安寧照顧社工師楊智凱:「當社工師最大的掙扎,是要選擇當『說謊的天使』還是『誠實的羊』。」
- 從英國到臺灣,「死亡咖啡館」要讓人們自在談生論死
- 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要怎麼走?安寧療護以舒適有尊嚴的醫療處置取代無效急救
- 不管你對於自己的「身後事」有多奔放的想像,沒有寫下來都不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