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艾瑪‧華森的公益演說撼動人心?
最近英國演員艾瑪‧華森(Emma Watson)20 日於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的演說席捲國內外媒體,並為「他支持她」(He for She,#HeForShe)倡議活動拉開序幕,相較於國內藝人為公益代言常淪為人形立牌或吉祥物,為什麼艾瑪的演講如此撼動人心?又引起那麼廣泛的討論?
在電影《哈利波特》裡面對抗了好幾年的佛地魔之後,飾演妙麗的英國演員艾瑪‧華森,也在麻瓜世界成為致力於爭取兩性平權的倡議者。現年 24 歲的 艾瑪今年獲邀擔任聯合國世界婦女親善大使(U.N. Women global goodwill ambassador),當時她高興的在臉書公布這個消息。
艾瑪‧華森 20 日的演說於國際媒體大受好評,HuffPost Women 用「強而有力」(powerful) 形容這場演說。艾瑪的演說長達 11 分鐘,如果你點入影片,可以發現她非常緊張,聲音微微地顫抖,但仍無損演說內容達成的效果。
為什麼艾瑪‧華森的演說如此打動人心呢?主要可以歸納出以下三點:
1. 論述完整的演說
跳脫標語式的呼籲,艾瑪的演講長達 11 分鐘,完整論述了「#他為了她」(#heforshe)發起的宗旨與緣由。無論發言稿是否真的是她親自撰寫,這樣長而完整的演說,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展示了她對性別平等議題的理解與誠意。
2. 連結自身經驗
艾瑪也努力將女權與自身經驗聯結起來,雖然她曾經感受到社會對於不同性別的壓迫,但她也承認自己是一個幸運者:
八歲時,我不懂為什麼想要導演學校裡呈現給家長看的舞台劇,會讓我被認為「專橫」,但男孩們卻不會被如此認為。
十八歲時,我的男性友人們無法表達他們的真實感覺。
艾瑪強調,世界上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達到完全的性別平等;但她的父母與學校,從未因為她是女孩,對她減少疼愛或降低期許。艾瑪說,因為她身邊圍繞著性別平權大使,才能造就出今天的她。
3. 勇於挑戰標籤
挑戰女權主義者被貼上的標籤,是艾瑪此次演講的核心任務,她希望不同性別的人們都能站出來,協助彼此表現出更真實的自己,而不再受到社會刻板印象的束縛:
每每談論起女權主義,我發現爭取女權常常成為「厭男」的同義詞。而我非常確定,我們必須停止這樣的說法。
女權主義者常與「厭男」劃上等號,也給人要求特權的印象;很多人甚至因此排斥女權主義者,許多女星也不願承認自己是女權主義者。但艾瑪勇於挑戰這些標籤,直接面對並澄清這些指責。
艾瑪更注意到,以往的女權主義倡導者多是女性,所以她希望男性也能站出來,與女性站在一起,才能讓性別平權的進展速度更快。但艾瑪也強調,男性的需求也必須被照顧:
我們不討論男性遭到性別刻板印象禁錮,但他們確實身受其害。如果他們能脫離這樣的束縛,那麼女性的處境也會自然而然的改變。如果男性不再需要具有侵略性,女性也就無需屈服。如果男性不再需要立於掌控的位置,那麼女性也無需被控制。
演講結束之際,艾瑪也大方承認自己在演講之前的不安,
在我為準備這場演說感到緊張、或者自我懷疑時,我堅定的告訴自己:「捨我其誰?更待何時?」
可能是意識到自己年紀還小或資歷尚淺,她坦白準備演講之前曾懷疑自己,但最終她選擇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明星為公益代言,無論動機為何,為了打動觀眾,首先必須做一場好表演;艾瑪的做法值得國內公益組織與熱心代言公益的藝人參考。讓觀眾願意掏出荷包或許是第一步,但若能讓所有人都能重新思考一些問題,就能發揮更深遠的影響力,帶著社會大大的再向前走一步。
(國內有哪些性別不平等問題呢?請參考這篇。)
雖然艾瑪結束演說之後,仍有駭客揚言要公佈她的裸照 (9月25日更新:現已證實是假消息);但相信此時此刻,有更多人會選擇與艾瑪站在一起,一起對抗外界的惡意威脅。
看完艾瑪的演講,你也願意從此時此刻開始發揮你的影響力嗎?
「捨我其誰?更待何時?」 (If not me, who? If not now, when?)
(艾瑪並非第一次聲援女性,今年 4 月伊斯蘭極端分子綁架奈及利亞偏遠東北部博克鎮的女子住宿學校超過300名女學生,她就曾加入聲援#BringBackOurGirls活動。)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新資訊!
此篇文章亦轉載於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