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一種名為「無限」的可能/關於 NPOst 的這件事

文 / Maya 高翠敏

NPOst 身為一個公益媒體,有個不為人知的秘密。每年,幾乎年初開始,我們就會一路焦躁到秋季,所為無他,即十月的 NPOst 年會。我們總戲稱彷彿在生一個孩子,而通常隨著時日逼近,我們會漸漸覺得自己在生多胞胎。直到年會結束後,通常內部都會大病一場來療癒過度透支的精氣神,養復到年底後,年初再虐一遍。有時我都錯覺究竟是在辦一個年會,還是在辦一整年的會。

讀者可能想,一個論壇,有這麼嚴重?這就像做公益一樣,有與無是一個層次,而好與不好,是另一個層次。如同 NPOst 的宗旨,「做善的事,把善的事做對」,既然做了,我們情願做好,反應在報導與活動上,都是相同心態。這導致了我們不斷自虐的過程,縱使組織人力與資源都極其有限,我們仍然期許,做,要做到所能擴展的最好。

世界最大 NGO BRAC 創辦人法茲雷爵士。攝影/Jason Yeh

以數位為槓桿,撐起一個地球的好事

NPOst 年會與 NPOwer 公益行動家徵選計畫,即在這樣的堅持下,逐年長出新的模樣。以公益創新為主軸,我們從議題的研究、對公益發展的嗅覺,挖出可能還未被大幅覺察的需求,讓關心與從事公益的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

今年國際講者之一是 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的創辦人 Heather Mansfield ,他們所發行的《全球 NGO 技術應用調查報告》與《全球捐款趨勢報告》,我們從 2017 年摘選至今,收到國內許多 NGO 的反饋與好評。

直至今年,技術應用調查的 NGO 數量已經從一開始的兩千家突破到今年的六千家,觀察調查報告的可觀規模與高品質內容,兼諸全球捐款下降的嚴峻趨勢(延伸閱讀:2018 公益部門大事 2(陳文良):全球捐款下降、公益研究資源待建置、數位交流待提升、拒絕社會分化),我們非常幸運邀請到 Heather,讓包含 NPOst 在內的國內公益人,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全球公益數位趨勢與攸關組織存亡的捐款趨勢,有更全觀的理解。

雖然 Heather 後來礙於行程變故改為遠程參與,但取經政委唐鳳參與聯合國會議的經驗,我們體認,這正是數位帶來的好處,也無意間符了今年的主題——數位是一根槓桿,足可撐起一個地球的好事。

墊造創新基石,撐起實踐的可能

在接觸 Heather 後,我得知在 2019 的調查截止前夕,臺灣只有 5 家組織參與調查,佔比 0.000008%,沒有猶豫,我們當即推廣調查。因調查是全英文,能夠正確填寫的組織有限,我們又立即決定與 Nonprofit Tech for Good 協作轉譯,催生中文版官方報告,提供中文調查內容,並且微調調查項目,提供具有臺灣意義的參考指標,如調查提及 NGO 使用 Twitter 的比例與平均粉絲追蹤數,但在臺灣,經營 Line@ 遠比 Twitter 更具意義。

《全球 NGO 技術應用調查報告》Twitter統計數據。

這就是我們期許的,做,要做到所能擴展的最好。也證實了 NPOst 年會不僅僅是一場活動,而像是一種精神,在我們所能觸及與付出的範圍內,盡力推動公益創新、打造創新所需的基石。幸運地, Nonprofit Tech for Good 樂見如此合作。因此明年將有中文版調查與報告面世,如果臺灣參與調查達到一定比例,也將出現在報告揭露的國家類別中,而我們也期待這個揭露成為一棵種子,未來能連結臺灣到國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開花。

公益行動家亦是如此。這個挖掘國內優秀公益創新行動的徵選計畫,在去年以前,我們稱呼為公益者聯盟,由 NPOst 找尋優秀而未必知名的公益夥伴,讓值得的被看見。推動聰明公益資訊平台、如今是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的陳昇瑋博士;啟動石頭湯計畫的人生百味、以遊戲打包議題的玩轉學校、翻轉科學教育的 LIS 、為移工打造人生學校的 One-forty 等等,就在幾天前的一場小聚中,還從多次參與年會的一個工作者口中,聽見她如何喜愛從 NPOst 年會聽見的故事,NPOst 在苦中做的樂趣,或許正繫於此。(延伸閱讀:會長大的好事:年度公益界盛會,首次來到單日 500 人規模/2018 NPOst 年會快訊

玩轉學校的共同創辦人林哲宇。

公益行動家,激發把事做好的潛力

去年,我們將「公益者聯盟」正名為「公益行動家」,擴大規模,以往只由 NPOst 自尋的優秀講者保留在焦點分享場次,而開放「公益行動家」有他人推薦與自我推薦的機制,讓更多雙眼睛一起找到等待發亮的星。

通過初選的 12 組徵選者,先透過線上投票佔比 20% 的評選方式,擴張其影響力、促使公益計畫勇於傳播;同時,設定徵選者在 5 張簡報內說完故事,讓徵選者嘗試傳遞精準訊息、快速抓住閱眾眼球,實戰資源募集的技巧。今年再度邀請唐鳳政委擔任評審團召集人,產官學三界的優秀人士擔任專業評審,則是為了讓徵選者能透過評審的豐富經驗與不同視角找到立基點,準備撐起更大的責任與更嚴格的檢視,並為徵選者創造資源連結的契機。(延伸閱讀:2018 NPOst 年會,6 位 NPOwer 公益行動家決選出爐!

我們甚至不願設限參與的究竟是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公部門、還是個人。去年,以草生栽培改善臺灣農藥單位面積、並種出世界級咖啡的郭柏辰,來自一間農場,完全不是所謂的 NGO 或社企,然而他對土地付出的關懷,不亞於任何一間組織。而來自公部門的賴世哲,以史上第一個「移工參與式預算計畫」打開公務創新的想像,在桃園市勞動局內串聯眾多 NGO ,為公部門「狂找麻煩」的行徑,則換來了民眾對計畫的為之一亮。身為一個公務員,為什麼要參加這個由民間媒體發起的公益計畫徵選?猶記評選時,賴世哲是這麼說的:「我們想讓公務員覺得,把事情做好,是會有人看到的。」

公益行動家將公益行動分享出去。

公益不是專屬,但公益是一種專業

公益不是專屬,而是人人都可以投入的事情,但公益是一種專業,是需要不斷提升、高度思辨與實踐的專門領域。也因此,讓更多公益人與關心公益的人在這裡激發創新與尋見熱情,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去年年會結束後,除了優秀的國際講者與焦點分享外,公益行動家得到的最多正面評價,來自於與會者因此找回最初為什麼投入公益的初衷。那種其實可以不必那麼辛苦、卻依然自討苦吃的堅持,那種在高工時、高壓力卻低回報的環境下,長期耗損,還依然想嘗試如何做得更好的自我驅動感。

當參與者說「希望未來還可以繼續被你們培力跟有機會持續充電」時,我們知道年會確實不只是一場 KPI,公益行動家也不是一場熱鬧即罷的飯後消遣,這是推動公益創新的每一個小步伐,所以舉步維艱,也值得繼續前進。資源的貧窮也許可以限制現在,但不能限制未來、想像與意志。如同公益行動家的樂觀精神,「公益就是一種超能力」,我們與生俱來都可以,只是願不願意開始而已。

2018 年會參與者回饋。

願成為撐起公益的槓桿

今年的公益行動家投票已經開跑,我們集結眾人之力找到的優秀計畫,包含以臺灣經驗回應世衛的 TAGHD 台灣世衛外交協會、推廣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以改善貧富差距問題的 UBI Taiwan 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以體驗遊戲培育青年探索行動的城市浪人、深入偏鄉教育的台大世界志工社、以黑熊彩繪田推動地方創生的元沛農坊、和以「究平安服務」災防資訊工具突破跨界協作的究心公益科技

同時,還有打造聊天機器人對抗假新聞的 Cofacts 真的假的、台灣第一個由高關懷少年組成的劇團逆風劇團、為偏鄉孩童規劃 3 年以上陪伴課程的 Dream It Possible 團隊、讓孩童學習「素養」甚於「知識」的 DFC Taiwan 童心創意翻轉臺灣、以導航與定位功能協助愛滋病毒影響族群找到最近資源的臺灣感染誌協會、以及透過公民參與蒐集高達 10 萬筆動物路死記錄、讓科學數據成為政策依據的路殺社。精彩程度令我們毫不心虛地逢人便提,只希望這些嘔心瀝血挖掘出來的亮點,NPOst 可以成為槓桿,把這些人送上舞台,令公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今年年會我們也邀請菲律賓最大的社區重建基金會 Gawad Kalinga 以數位轉型為題,與 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的調查報告相輔,詮釋分析與實務面向上的不同考量。臺灣第一個數位身份示範場域推動者蘭恩文教基金會亦將現身說法,基金會發行達悟幣後、如何解謎外界對推行成效的眾多神秘揣測;以及推動 AI 結合公益 的 AI4SG 等各種對科技與公益創新的探索,都是 NPOst 本於初衷、努力挖掘的精彩內容。

撐起這樣的好事,很累,也一點都不累。NPOst 隨時歡迎加入,閱讀、捐款、投票、購票,都是我們站在一起的方式。公益創新的路上不寂寞,怕的只是,生命有限,而我們做得還不夠多而已。


延伸閱讀:

站在上千家 NGO 肩膀上,看全球公益數位趨勢/2019 NPOst 年會前導文章

世界百大 NGO 的創新之道:時時提醒自己忘卻已知,並擁抱模糊/2018 NPOst 年會後報導(Dar Vanderbeck)

作者介紹

高 翠敏

高翠敏,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前副秘書長,NPOst 公益交流站前主責人。 公益界裡的非傳統背景,歷經政治系/公行所/科技業/非營利組織/媒體,曾任《NPOst公益交流站》年會、《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NPO多元募資行銷工作坊》等多個公益與社會創新計畫負責人。 對發生的壞事保持幽默感,因為幽默是對抗苦難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