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人想什麼?】「希望長照 NPO 能被更多人注意」、「影片提升捐款意願」、「捐款對我來說是種『贖罪』」、「傾向贊助地方性小團體,可見立即效益」
過去 2 年,新政府上臺廢止了《紅十字法》、伊甸基金會爆出與復康巴士司機的勞資爭議、《蘋果日報》記者臥底調查「圓夢 580」,臺灣世界展望會坦承曾因性取向而辭退前董事王增勇、113 家暴保護專線流標,以及臺灣社福界的勞動權益困境、安置機構的性侵與暴力體罰⋯⋯
而這其中,捐款人的責任究竟在哪裡?NPOst 對臺灣的捐款行為倍感好奇,因此每月定期於「捐款人想什麼?」專欄中刊出 4-6 位捐款人訪問,期望進一步了解每個人捐款時的想法。當然,少數的抽樣無法代表臺灣廣大的捐款族群,但其中不乏寶貴的建議方向,值得機構團體思考。
若您也身為捐款人,並且願意協助我們透過長期的質性調查積累,與 NGO 共同改善大環境,歡迎您來信留下您的聯絡方式(contact@npost.tw),我們將在您方便的時間訪問您,讓 NPOst 、公益組織、捐款人都藉由更多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另,本專欄設立主旨為傳遞捐款人樣貌與想法,了解所謂的「捐款人觀感」,希望讓各團體在對外溝通與勸募操作時,能作為掌握對話氛圍的參考之一,因此不特定追究各捐款人的回饋或進行深入的議題報導。若您對公益領域的各項議題有興趣深入理解,歡迎您訂閱 NPOst 公益交流站!
影片讓我了解組織現況,進而提升捐款意願
Ann,新北板橋,23歲,會計師事務所
我是徐園長護生園的定期捐助者,會得知徐園長護生園是在 Facebook 看到,由於之前在校時有申請到獎學金,平時有投入在關心動物相關議題,所以捐出部分獎金,希望能盡微薄之力,幫助流浪、生病、即將被安樂死的狗狗。我十分關心流浪貓犬,這筆捐助應該會持續,我平常路過流浪狗動物協會等動保團體舉辦的活動時,也會給予捐助,只是沒有成為定期捐助者。
我也曾捐台灣世界展望會,金額是每個月 7 百元,當時參加飢餓三十活動,因此認識了世界展望會。我覺得認養孩童的活動非常實際、有意義,但現在畢業出社會後,需自行負擔生活開銷,沒有餘裕可幫助其他人,也停止捐款。
只要未來有機會,我就會重拾世界展望會的捐助,也會捐助財團法人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我一直覺得流浪動物在街上受苦,有一部分原因是人類造成的,因此想盡一份心力做彌補。
我的捐助途徑是用信用卡固定扣款,而我認為詳細的網站介紹以及影片對我了解組織很有幫助,尤其影片更能讓我看見組織的現況,進而提高捐款意願。像徐園長護生園頻繁地在 Facebook 上更新,也拍影片說明動物的近況,有影像為證,就會說服捐助者組織有持續在做事。
在選擇捐助組織時,價值觀與我有共鳴才能吸引我想深入了解,因此組織的理念是我首要選擇捐款給該組織的原因。如果組織有負面新聞,會讓我變得不信任,因而停止捐款。
我認為將 30% 至 40% 之善款用於維持組織行政人事運作是可以接受的,因為要讓 NPO 壯大,並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人事成本等費用是必要的支出,不過若比這個額度高,會讓我好奇人事花費如何運用,希望組織可以對此說明。
重視多元族群,比起被餵資訊,我更喜歡自己找資訊
何小姐,新北市,29歲,媒體編輯
由於國族認同,我比較渴望認養國內需要幫助的小孩,我是基督教芥菜種會的固定捐助者,每個月固定捐助 1 千元認養孩童。當時還有考慮家扶基金會,不過家扶的認養活動要排隊,因此我就選擇了芥菜種。此外,因為我是基督徒,所以我長期用現金贊助隸屬教會的關懷協會,而之前我在心路基金會工作,也會選擇心路基金會中的某些專案捐款。
除了慈善機構,我每年還會挑一、兩個在募資平台上的非營利專案贊助,贊助時間大概是一年,新的一年後再換方案。我欣賞募資平台上各種創意,也會因為想得到精美的回饋品而捐助。
我首先關注族群議題,若是組織投入在多元族群的維繫工作,我就會有興趣。例如在蘭嶼深耕的蘭恩文教基金會,在經費拮据下仍設法提供兒少照護、長者關懷、職訓活動,基金會也致力於文化保存,甚至發展文創、特色觀光嘗試帶動地方創生。蘭嶼有其特色族群,能在偏鄉致力倡議活動,我很支持這樣的團體。
從有捐款習慣至今,只要是持續性的捐款,我都沒有停止捐助。每個月花在捐款的金額約是 1 至 2 千,對我來說,每月捐款超過 2 千元就會有所負擔,而除了捐助教會的關懷協會是使用現金,其他我都是用自動扣款或線上刷卡。
我不會去尋覓組織的最新消息,但我會透過粉專、官網獲取資訊,因此我了解我持續性捐助的團體。我認為組織經營好網路上的資訊,也有助促進潛在捐款人進行捐款。我不喜歡看電子報,因為我喜歡自己挑資訊,而不是被餵資訊,若是募資平台,則可以在募資平台上看到更新成果。
如果未來有更多餘裕,我非常願意捐助給更多 NPO ,在選擇捐助團體時,我秉持主觀的偏好,與自身有連結的議題,會更有意願捐助,也許會族群、教育相關的倡議團體。如果組織有信用不佳的新聞傳出,或我沒有看到他組織持續性的作為、成果,我就會停止捐助,不過目前為止尚未有這樣的經驗。
人事費用非常花錢,我覺得將善款的 4 至 5 成用在人事費用是合理的事情。
交通照護很重要,希望長照的 NPO 能被更多人注意。
方先生,台北市,25歲,記者
我是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的定期捐助者,每 3 個月資助 5 百元,捐助的原因是家中長輩要求,本來以為可以抵稅,不過後來也沒有用到。
如果經過超商,我也會順手投錢進捐款箱,最近一次在超商捐助的是華山基金會。以前有段時間不曾注意在超商捐款箱的捐助對象,後來經朋友提醒才發現有很多組織有反同立場,因此,我會特別注意捐款箱的單位,避免不小心捐助反同組織。
除了超商,之前一次性捐款多是因為賑災,比如 2016 年高雄美濃大地震造成台南嚴重傷亡,我就捐助 2 千塊,除了希望能幫忙受災戶,同時也想拿到時任市長賴清德的感謝狀,而花蓮大地震我也有賑災 1 千元。高中至大學時期,我參與過 6 次飢餓三十活動,在活動上也有捐款。
每個月我平均捐助 2 百塊,這個金額不會造成我的負擔。持續性捐款我採用劃撥方式,每次都到銀行辦理。如果組織想要引起我的捐款意願,在街上攔人可能是較會成功的做法,我常常因為趕時間卻被攔下就捐款。
如果未來有更多金錢可以支配,我想捐助有專案在營運復康巴士的組織,例如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家安社區關懷協會等。平常在路上看到長者、身障人士外出很辛苦,尤其天候不佳時備感艱辛。除了協助身障者,我們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臺灣需要有更多復康巴士去協助行動不便的人,完善的交通照護對社會而言很重要,可惜的是,比起兒少、動保、環境,長照的 NPO 比較少有人注意。
老實說,雖然我是慈濟長期捐助者,但我並不了解慈濟的實際作為,得知組織的訊息通常是家裡電視轉到大愛電視台。雖然慈濟之前被詬病拿善款投資國外基金,但礙於家人壓力我還是持續捐款,不過我個人蠻在意組織善款用途,我希望用途正當、明確、必要。若是組織與政治人物過度掛勾、過分友好,甚至公開支持否位候選人,我就會停止捐助。
把善款的 1 成用在人事花費是我認為合理的範圍,畢竟 NPO 組織多可以利用志工,組織若是不考慮盈利,應該不會花太多錢吧?
「捐款」對我來說是種「贖罪」,傾向贊助地方性小團體,可見立即效益
JOE,新竹市,26歲,上班族
我沒有固定的捐助組織,也很少有一次性捐款。回憶起來,比較有印象的捐助行為,是大學時校內的社團為聯合勸募募款,因為同學熱情招呼,我就捐助 2 百元。以前的捐款行為,也發生在類似這種活動,都是一次性的現金捐款。
我幾乎不會去思考「捐款」這件事,如果未來有機會接觸 NPO,我願意捐助給環境保護、環境倡議的 NPO,因為我不是一個環保的人,我認為捐助環保團體有種「贖罪」的意味,因此如果組織喚起我的罪惡感,我可能會願意捐款。而我可能會傾向贊助中小型的組織,我常常看到社群上有許多地方性、中小型組織舉辦淨灘、回收等活動,比起談政策、談國際趨勢的大型 NPO,感覺把錢拿去捐助給中小型組織比較有立即可見效益。
我在挑選組織時,會以議題為優先選擇,此外,我希望組織能一直堅持在自己的立場,如果組織為了達到目的,而與企業、政黨過度掛勾、妥協,進而違背初衷,我就會停止捐助。
我唯一接觸得到 NPO 資訊的管道就是 Facebook,因此在 Facebook 下廣告、辦活動可能會引起我的注意。不過,我倒是蠻喜歡查看募資平台上有什麼有趣的方案,募資平台上有感人的影片,也可以系統性看到組織活動成果,還會收到回饋小物,如果有途徑可以讓我定期贊助,應該就屬募資平台了吧!
在我的想像中,善款中約有 20% 用在人事費,我知道人事費很高,不過若是得知資助的錢用在人事費,我會很心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