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導,我的工作表現跟我的個人議題有關嗎?」基層社工面對的職場霸凌,是公共議題(上)

圖/Bryan Minear @ Unsplash

2017 年一例一休上路,過去一年間各領域勞資糾紛、變形工時等「公共議題」浮上檯面,薪資、工時等可量化的壓迫或者相對容易呈現,然而許多職場霸凌議題,卻難有簡潔概念蓋括陳述。社工專業價值強調尊重個別性,社工教育重視正義及團體動力的訓練,那麼,社工領域也會有霸凌現象嗎?

圖/James Pond @ Unsplash

NPOst 採訪 3 位歷經霸凌的基層社工,他們不都隸屬同一單位,卻在彼此的故事中呼應、呈現出共性:團體動力也可能傷人、正義在壓迫下沉默,並連帶牽扯出,諮商專業與社工專業在特定領域合作上的錯置情形。

2015 年臉書一度風行「一句話惹毛社會工作人員大賽」,社工夥伴創意紛紛、引人會心一笑,其中有句:「督導說:你有一些個人議題需要處理。」這句行話意味深長,所謂的「個人議題」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又為何惹毛社工?

團督現場就像屠宰場

在社工領域,督導對於基層社工有「支持」、「教育」、「行政」等多重功能,形式可以團體、個別為之(以下簡稱「團督」、「個督」),聘請「外」部專家進行團督,是某些社工領域行之有年的文化,這筆經費多包含在方案預算之內,由主管機關補助,期待基層社工藉由外部觀點精進工作技巧、獲得情緒支持,然而對於雅婷(化名)及阿信(化名),團督造成的疲憊與傷害,似乎遠大於正面效果。

社工領域重視員工在「關係」上的訓練,這無可厚非,「但當時機構督導及外聘諮商老師總會說,你的工作的狀況現在會卡住,就是因為你的個人的議題沒有處理。所以就會聚焦在個人比較隱私的部分,我對於這個歸因邏輯並不是完全認同。」雅婷說。團督時總是隱約感覺到,某個人會當這次的主角、自己的私人議題會被挖出來,讓雅婷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男社工一直被迫扮演這個角色,「他提出工作上的困難,督導會把他的家庭狀況拉到團督中,開始追究他的原生家庭。現場的社工員都可以感受到,這位男性社工並不想討論這些。」

「你有沒有覺得,這在你生活中,有一種固定的的模式?」擔任外聘督導的諮商老師在當時經常用這句話推波助瀾,「男社工當時有愣住,他說:『應該沒有吧』、『不知道』,然後不說話,但就算這次你選擇不說,隨後你會一直是團督的主角。」督導又繼續問:「你是不是跟你家人,也是這樣互動?」用有點策略的方式,請男社工分享一則最近和家人的互動,「男社工說了,然後他就哭了。」

雅婷認為這樣的揭露,對那位男社工的生命進程沒有幫助,「他是一個外顯形象非常陽剛的男生。在一個以女性為主的社工社群裡,可能以為這樣的方式是『撫慰』,督導或諮商老師可能主觀上覺得在幫他,但我覺得那是一種權柄之下的被強迫,其實他根本就不想。」被迫把私領域拉出來給大家檢視,讓雅婷聯想到菜市場裡魚內臟被掏拉出來的畫面,「我們都知道這些東西存在那條魚裡面,是它的一部分,但那個團督的場合已經有點失去了界限,很像一個屠宰場,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

只要團督能趕快結束,怎樣都可以

阿信是雅婷口中的那位男社工,他自己又如何看待當時的經驗?「我進入這份工作時帶著熱誠、傻勁,對於家庭社會工作有一份託付的感受。督導認為社工本身要先是完整的、本身的障礙要先克服掉,才能去服務案主。所以督導會請你把你的過往敘述出來,做法是不斷的問、針對性的問。在當時我跟這些主管、夥伴不熟的情況下,彼此的關係還沒有建立,我不想說。」

阿信曾公然表態不想講,當時強壓怒氣的他心裡仍有 1% 相信:「或許對方真的想解決我的問題,或許他看得到我看不到的、體會得到我體會不到的」,感覺很像站在懸崖邊,你不想跳,但後面有人不斷催促,阿信心想:「會不會真的如他們講的,講出來,一切都好了?」

於是阿信縱身一「跳」,得到的回應卻只有──你帶著你自己的議題進到案家,這樣是錯誤的,「就是因為你帶著這些東西進入案家,才會如何如何……就是因為你的原生家庭是這樣,你的行為模式才會如何如何……」阿信說:「這很像在掀你的傷疤,掀完之後不處理,這種體無完膚的揭露,在我以往人生經驗中完全沒有。」

即便如此,阿信卻從來沒有在團督中失控,「但有一次,我很重要的家人快過世,被強迫分享完這段經驗,那次我哭了,得到的回應很像三姑六婆:『噢,真的喔,怎麼會這樣』,然後就沒有了。」當天阿信的情緒變得非常低落:「做我們這個領域的都知道,情緒低落的時候,如果再來一把火,可能就會爆。」回到家後,阿信和家人起了很大的衝突:「你看得到我在團督中的狀態、你看到我哭,你以為幫助了我,但是你看不到後端。如果這樣的作法應用在個案身上,我覺得很危險。每個人的性情、背景不同,沒有辦法跟你一樣揭露、被幫助、被感動。」

既然社工夥伴們有意識地看著這些發生,為什麼沒有人跳出來發聲?雅婷說出自己的祕密:之前當箭靶的是我,後來主角變成阿信我甚至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其他成員也很害怕自己變成主角:「如果我們替其他夥伴發聲,諮商老師就會說:『為什麼你會這樣子問?』、『為什麼你會覺得他在難過?』,變成是自己掉入陷阱。」

社工夥伴們私下討論,團督可不可以不要這麼密集,因為「團督」對大家的意義變成是要在工作很忙碌的前提下抽出時間,去面對不想面對的東西。「大部分時間都在處理某人的『個人議題』,就好像督導是法官、社工員是陪審團、外聘諮商老師是證人。如果你想開口講些什麼去阻止,督導也會打斷你,然後切入你的個人議題,又變得沒完沒了。」阿信說。到後來夥伴們發展出共同的默契:「只要這個團督能趕快結束掉,怎樣都可以。」

不擅於起衝突,未必是好事

社工們在團督時有默契的不講話,督導便規定大家一定要提個案討論,對於某些重覆進案的類型,外聘諮商老師原本有機會就他的專業對案主特質提出分析,「但我們又會被回應以:『你在擔心什麼?』每次團督都沒有導向我們與個案如何工作,而是討論我們這個人。」雅婷認為,團督已經被定調了,不管投入什麼媒材,最後都會從個案討論中偏離主題,於是大家開始挑一些讓諮商老師比較好發揮的個案,這樣比較不會被抨擊,「其實外聘諮商老師並沒有以社工員的身分跟個案建立關係過,但沒有人敢點出這個簡單的道理。

1 次團督為時 3 小時、2 個禮拜進行 1 次,排擠社工實際執行業務、處遇的時間,「一個月花掉 6 小時,3 個小時至少可訪 1 案,以 6 個社工員計算,每月少訪 12 案,在這樣一個花錢又不被支持的團體中,當時只覺得好累。」雅婷說。

阿信認為當時因團督因素離職的夥伴連他在內,至少一半,「基本上我們面對個案時都沒有太大問題,遇到疑問在課本上可以找得到,有根據、有邏輯,但團督的時候撕你的傷疤,那個是措手不及的。大學的團體動力、團體工作,沒有教我們怎麼去反制這樣的團體動力,老師教的都是我們和個案的相處,沒有教我們怎麼去面對『督導』這個權力關係。」

阿信曾經想過向上反映,但他觀察到組織內其他層級都是督導於公於私的好夥伴,「我會覺得,好像全部都是你的人。」雅婷的想法也類似:「社工界人人都很好、情感太黏稠,某種程度大家不太起衝突,當時我也覺得表達意見沒用。」

阿信離職後,到企業工作,「企業很重視基層跟主管的這個環節,如果發現是主管的問題,它可以承諾把主管換掉;企業也有申訴管道,比如長官公開把手機留給每一個員工,他的姿態就是:有問題歡迎向我反映。」或者也因為企業的目的就是營利賺錢,所以十分樂意發現問題所在,至於這樣的態度在 NPO 行不行得通,阿信認為:「組織各層級如果有太多工作以外的友誼,反而讓他們在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變得比較遲鈍。」

離職後,終於不用再被當成有問題的人看待了!

臺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沈後山也持類似看法:「工會有很多與基層社工連結、聚眾發聲的機會,但我一直強調,我們的聚集和友好是因為對於某些公共議題的關心,而不是在私相授受、另立山頭。我們最期待的是夥伴們擁有自己的主體性自主性,到各處開枝散葉,而不是在同溫層取暖或因種種私人的政治/經濟因素連結在一起。」

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曾華源則表示,雅婷、阿信的故事於他而言並不陌生,「在我過去的經驗也看過這種現象,這種隱藏性的強迫受督開放是違反案主自決的倫理行為,是督導倫理過失。」從雅婷、阿信的遭遇中瞥見,讓他們「崩熬」的因素不是繁忙的業務,而是團督中的被迫揭露,及諮商專業與社工專業在特定領域合作上的錯置。

為何說是「錯置」?因為即使是諮商領域的督導關係,也不會直接去處理被督者的個人議題。臺中「張老師」總幹事陳柏翰表示:「督導應該要聚焦在被督者與他和案主的關係,而非受督者本身。在過程中若看到被督者的個人議題,我們會請他『有意願的話』再去找其他諮商人員談。」陳柏翰認為雅婷、阿信的故事已嚴重偏離團督該做的事情,「算是侵犯社工員的個人隱私了。」

圖/Kate Williams @ Unsplash

社工業務需要能動性,它所需要的滋養和知識都不只是向內探索,當前社會工作發展趨勢講求夥伴關係、優勢、增權、復原力等,曾華源認為管理階層應該體認到不同專業的差異。雅婷也提到:「如果我有替代性創傷或工作上的疑問,我覺得最能幫助到我的,是單位內督導的實務經驗,其實並不需要外求。」

權力與壓迫舉目皆是,各行各業都有,但雅婷認為社工界的權力壓迫常常被用「專業」去包裝,讓人自我懷疑:是不是我真的有問題?「當時夥伴都會互相調侃:『怎麼在這邊工作的人都有問題?』每個人團督完都覺得自己有病,藉著開玩笑去緩和那個壓力。」但在這些過程裡,沒有人反駁、也沒有人失控,「禮貌」與「自控」在社工養成裡似乎占據比公共訓練更大的向度,對此雅婷表示:「我還是有一點反抗性,那讓我覺得自己還像一個人、還有自己。離職時我鬆了一口氣,覺得自己終於不用再被當成有問題的人看待了。」


接下篇:「我正經歷壓迫,而非工作能力有問題」基層社工的習得無助,如何以公共角度看待?


延伸閱讀:

【活動現場】社福民營化造成的社工悲歌,工會理事陳新皓:「工會是夥伴,不是敵人」

勞基法修惡:社會工作勞動條件再倒退,1223 上街反修法!

NPOst 特輯:反勞基法修惡,NPO 站出來!

NPOst 特輯:社會工作一言難盡

作者介紹

黨一馨

NPOst 特約記者。國小三年級信耶穌,至今深信不疑。小學浸淫於時報周刊,大學酷愛蘋果日報,對各色各類社會新聞過目不忘,喜歡文字堆疊在一起的感覺。青年前期都在溪城度過,先後就讀中文系、社工系,花太多時間談戀愛,早早生了小孩,寫了一本關於女性議題的論文,並先後於青少年領域、婚暴保護、精神醫療擔任社工。會讀書的時候忘了報考社工師,記得報考社工師時已經記不住標準答案。受二哥影響喜歡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關心生命中種種邊緣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