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楷專欄/社企解決的是「問題」?還是「假議題」?

0

 

我先自首,這個標題絕對不是要標題殺人或來譁眾取寵的。事實上,這是我上一篇〈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企業,解決了誰的問題?〉還沒好好談完、想完、整理完的部分。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出了社區/社群交集定位法,這是一個簡單的思考小工具,以類似 GPS 定位的方式將我們要討論的主體勾勒出來,更避免過度對「社會」一詞的簡化。而這一篇主要在回答的問題,或者想要提出來討論的問題,則會是:「什麼樣的問題才是社會問題?誰決定?誰又說了算?」。

圖片來源:https://goo.gl/WMIeea

圖片來源:https://goo.gl/WMIeea

看清楚偏見,拿掉「社會」的高帽

就像上一篇所分享的,在陪伴社會創新創業的過程中,我最常被問到的就是「蛤?這也算是社會問題嗎?」有時候對方接受你的反駁,有些時候彼此爭得面紅耳赤,上一篇文章中之所以會用社區/社群交集定位法來作為討論的第一步,就是要拿掉「社會」這個高帽。

在這個是不是「社會的」問題激辯過程中,我們代表了誰?這些人又占了大社會當中的多少?我們真的有這樣的權力嗎?與其一直說「大家」也都這樣想,不如就大方坦承我們多數時候並不是他們的一份子,某種程度上,這只能算是我們自己的主觀想法。

如果你了解胖子不運動的原因,你就不會向他兜售運動鞋

這是有一年我在一個提案工作坊聽到評審說的冷笑話,同時也是很有趣的邏輯。他說,如果你了解胖子不運動的原因,你就不會隨便向他兜售跑步會充電的運動鞋,也不應該罵他懶惰、不運動。要請每一個提案團隊思考看看,我們是否真的已經徹底了解現象背後的癥結點?並提出了一個最適合拿去被驗證的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https://goo.gl/F1PFkh

圖片來源:https://goo.gl/F1PFkh

我會舉這個例子,原因無他,因為我也是胖子(笑),而身為這世界的其中一個胖子,我對這句話真的很有感覺。畢竟你不是我,你不會了解身為一個胖子要負擔的心理壓力,也不會知道我為什麼不去運動。

當然,如果有機會跟我做一個比較深度的討論,可能會知道我有睡眠不足的問題,也才發現其實我的飲食習慣比不少人都清淡(是不是覺得胖子都很愛吃重鹹?),也會知道我不是不愛運動,國小的時候還拿過游泳冠軍……你會得到一大堆盤根錯節受旁人影響的原因(或是自己的藉口),但我們要承認的是,必須不斷減少先入為主的想法,聽一聽我們正在討論的對象之獨白、陪他們檢視是不是有情非得已的外力脅迫,才能好好探究現況(胖子不運動)的癥結點(造就現況的原因)。

需要(Needs)或想要(Wants)的區別

認真要談社會問題,常常會提到的觀念就是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簡而言之就是在描述一群人因受限於目前的遊戲規則,無論有形(法律、政策)或無形(文化),導致無法順利融入大環境,甚至明顯被默默遺忘,例如窮人、移工、新住民等。但誰有這個權力可以逕自定義出那條基準線呢?

an-introduction-to-social-issues-and-applied-learning-3-638

我嘗試不用具規範性的敘述方式來進行討論,而是從負面衝擊(Negative Impact)的程度來界定社會問題,而那衝擊從大到小的具體差異,就會以「需要」(Needs)或「想要」(Wants)作為某種程度上分野。

用飲水的例子來做理解就是,人需要補充水分,但我們不見得想要喝飲料來作為補充水分的一種方式。用社交比喻的話,就像有些人認為生活中能與人時時刻刻互動,是一個很基本的需求,但對於某些人來說,下班就只是想要杜絕外界所有的雜訊,好好放空。

所以,除了立即辨識出重大負面衝擊的議題(生命安全、汙染、貧窮等),多數社會「問題」都還是見仁見智,可我的目的在豎立一個可以在程度上進行比較的相對指標,希望大家在溝通的過程中至少可以拿出來切磋著墨,藉此激發每個人對於社會/問題的想像力。

坦承個人偏見,溝通彼此的看見

總結來說,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沒辦法很果決的全盤否定某個社會創新創業家的努力,也不能否認主流企業對於大社會的貢獻(儘管有些真的是壞的比好的多)。但至少,我企圖透過上述整理,讓我們能一步步勾勒出一個較為真實的對話方式,而不是那些牛頭不對馬嘴的討論。

iStock_000025427531Large

我一直滿喜歡城市浪人的說法:「改變世界,不是一個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都做了一點點。」找到那個我們都有共鳴的「一點點」很重要,也就不需要強押著那些大高帽來逼迫彼此就範,這才是彼此在行動上分出高下的最好時機。

最後,綜整上述討論,我嘗試著分別對(1)旁觀者(特別是中介組織工作者)以及(2)社會創業者,分享我的觀點:

(1)從旁觀者、分析者、特別是「中介組織工作者」(也是在對我自己說)的角度,我們必須先承認自己帶著「非常主觀」的觀點,否則我們無法客觀的來討論。

(2)從社會創業者的角度,我們應該也要坦白,若是我們最直接的利害關係人沒有自覺這是一個問題,那我們就不一定真的能成就改變,至少多數時候會很辛苦。

作者介紹

侯家楷

參與過非營利組織、TED x 策展、國際志工,現為城市浪人、180 學生顧問協會等社群夥伴。熱衷在陪伴「創造社會衝擊」(impact)的社會創新團隊,提供方案(或商模)設計、營運管理、社會影響力評估等諮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