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心聲:老人與身心障礙機構納入服貿 是商品還是公共服務?
作者認為應該要先問政府,到底把社會福利當成是商品還是公共服務?如果只開放非營利財團法人,那根本就不符合貿易的精神,為什麼還要放進服貿協議裡?他並表示,現行法規不管是私立的或非營利財團法人的精神復健機構,都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可是我們在實務現場都知道,康家實際上都在營利。
作者認為應該要先問政府,到底把社會福利當成是商品還是公共服務?如果只開放非營利財團法人,那根本就不符合貿易的精神,為什麼還要放進服貿協議裡?他並表示,現行法規不管是私立的或非營利財團法人的精神復健機構,都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可是我們在實務現場都知道,康家實際上都在營利。
本文作者是一位社工。她問,目前政府僅就服貿的經濟影響進行評估研究,社會衝擊影響評估究竟在哪裡?作者表示,社工應該是受政府委託,解決社會問題;不過,但若政府的決定會導致更多社會問題,「我還在作什麼社工?這份工作不是專用來擦政府屁股的。」
NPOst 編按:3月23日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永生難忘的一夜。為了驅逐佔領行政院的學生,政府派出鎮暴警察,過程一片混亂,尖叫聲不斷,媒體也拍到不少流血畫面。部分參與學生未做好心理準備,受到很大的心理創傷。現在由社工師來告訴您,如何接受這樣的心情,並處理它的五種方法。
《聯合報》上週有一則新聞,內容是基隆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帶著身心障礙者在北市鬧區賣餅乾,有民眾認為不妥;就讀社福與社工科系的學生林彥宇卻認為,由專業社工陪伴他們在街頭賣餅乾,不但可讓他們接觸人群、熟悉社交技巧,一般民眾也需要練習接觸與眾不同的人們──其實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
不分領域,本週的關鍵字肯定都是「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六月二十一日由海基會、海協會共同簽署的協定中,除了因郝廣才先生[註]而備受矚目的印刷出版業外,其實也包含與社工界相關的條款。
本週社福、社工界的討論焦點圍繞著一起社會案件:高雄市一位身障朋友疑似因安置問題,在無障礙之家砍傷社工局的社工,這個事件引起各非營利組織中廣大社工族群的重視,也開啟了一系列引進美國社工安全保護法令──Lisa’s Law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