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組織「接地氣」好困難,面對地方人士亮刀威脅,怎麼突破危機?
文/程士華
有感於全球氣候變遷的危機,知名的國際型非政府組織(INGO)世界展望會,近年積極推動「農民管理的自然再生法(FMNR)」,主要推動者Tony Rinaudo於接受NPOst專訪時提到,早年進入衣索比亞與當地農民社群接觸時,感受到很強列的拒絕態度,組織工作人員甚至一度還被當地人亮刀威脅。
Rinaudo所倡議的FMNR,是指透過農民定期管理未耕作的土地,揀選健壯枝條,清理其它不良雜草,加速復育良好枝條,並讓土地恢復地力,長期下來,復育的樹木可調節氣候,地力恢復更能帶來產能。
面對國際「援助」 第三世界保持戒心
然而最困難的,往往都是第一步,該如何說服當地的農民,放棄原有的耕作模式?
Rinaudo表示,他在2004年帶著組織的理念,進入衣索比亞的一處聚落,談修復當地森林的目標,卻遇到當地社群成員大力反對。
他提到,該國的當地居民,經常都是飢餓的,每一年都有許多壯丁,必須到外地找工作以便養家活口當地人擔心,像世界展望會這樣的國際機構進入,背後的目的是想靠合作的名目,最終「偷到」他們的土地。
即便沒有巧取土地的隱憂,Rinaudo說,在森林復甦的過程中,農民們也會擔心,FMNR行動會讓牲畜們不能吃草、限制當地人砍柴維生,甚至有好幾位帶著刀,威嚇組織派駐的計畫主任。
規畫願景、提供想像
Rinaudo表示,世界展望會這類INGO,進入各國的策略,都是尋找在地可信賴的協力者,通常是地方型的NGO,與地方人士一起工作,尋求互利的解方,必須突顯出傳統殖民時代的作法,有所不同。
除了長期能提升農作物產量的遠景外,Rinaudo表示,特別在極端氣候、人人有感的現在,更常用的呼籲,則是下一代的生活。
Rinaudo指出,這也契合世界展望會的願景,打造永續的氣候與糧食,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期望透過這次合作,開啟一扇大門,一起試試FMNR。
取得在地協力者 才是關鍵
終於,在幾處友善聚落的合作下,FMNR的造林效果開始浮現,實踐經驗及成效的分享,才逐步讓各個聚落放下戒心。
以當年在衣索比亞的經驗來說,Rinaudo表示,所謂的公民社會,跟已開發國家的想像很不一樣,不一定是有立案的NGO,反而可能就是靠村中的長老,或既有社會結構當中要角的協助。
站在INGO的立場,長久而言,必須把工具交給地方實踐,Rinaudo指出,也許在一個地區就需要花上四年的時間陪伴,當中也包括被高度警戒的時期,才能完成FMNR的初步復育成果。
而下一步,一定是漸漸轉交給當地的公民社會,而INGO的角色會隨時間淡出。
非洲的造林經驗,對台灣有用嗎?
Rinaudo表示,這次僅用短短的時間來到台灣,還沒有機會跟農業主管單位接觸,也許FMNR在非洲、在澳洲、在台灣,都必須面臨很不同的情境。
就大原則而言,Rinaudo強調,FMNR必須是與大自然合作,這是基本的主張,而進入各地面臨的挑戰,特別是來到台灣,是怎麼調適到現代化的農地。
一項可能的取徑,是利用FMNR的精神,開始於非農地的地區實踐造林行動,譬如河流與農地間的緩衝地帶試行。
以台灣主要的稻作而言,Rinaudo指出,若當地氣溫高於攝氏35度,每增加1度,便可能讓稻米產是會降低10%;過去在西部非洲,已復育的樹木,都有明顯的控溫效果,未來若有機會在台灣展開合作,相信此地豐沛的水源,可以讓造林行動起到更好的效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