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依倫
編按:社會創新實驗中心舉辦四周年慶活動,透過虛實整合的座談、工作坊,集結公益組織、社創企業等各界人士,看見群體智慧如何在跨領域激盪中,匯聚改變社會的能量。NPOst獨家直擊活動現場,推出「群眾智造」系列專文,帶大家看見台灣近年社會創新的成果,並為台灣的未來發展,描繪更具活力與韌性的藍圖。
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四周年慶活動《永續DEMO SHOW》,首場邀請Social AED發起人林紹偉擔任主持,以及6組台灣社會創新團隊,分別以《未來想像》和《地方創生》為主題,發表他們的社會創新行動方案,以及如何面對疫情的衝擊與挑戰!
依循人類發展的歷史脈絡,技術的創新和演變是必然的結果。近年來,最夯的議題莫非是「區塊鍊blockchain」的技術應用和「非同質化代幣 non-fungible token (NFT)」的新興交易模式,自12月1日臉書(Facebook)更名為「Meta」,以結合AR 和VR等技術打造「元宇宙Metaverse」為目標後,也幾乎正式宣告了與現實世界並駕齊驅的虛擬世界的降臨。面對推陳出新的未來科技,如何透過新技術解決現有的問題,面對挑戰彈性調整,社會企業及公益團體的數位轉型之路,成了當務之急上半場《未來想像》即是帶領眾人思考此議題。
我們早已邁向虛擬世界的不歸路
圖靈鏈創辦人暨執行長胡耀傑表示,從網際網路、社群網路和電子遊戲的發展開始,人們早已踏上邁向虛擬世界的路,人們開始不再只透過視覺,而是應用新技術,逐漸將感官更投入於虛擬世界,透過虛擬身分、線上付費系統和加密貨幣,與現實世界產生價值連結。
這場不見盡頭的疫情,不過是加速產業以數位化方式解決問題的推進器,以圖靈鏈自身服務為例,即透過區塊鏈的不可竄改性解決認證的信任問題,將原先曠日廢時的認證過程,用5-10分鐘內即可在鍵盤上完成,如此的數位簽章未來亦可應用在教育、運動、農產品甚至綠電憑證和碳足跡等環保認證上。
結合虛擬科技的公益是什麼樣的未來?
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在新科技的幫助下,透過社會創新的途徑有了新的解方。以永訊智庫為例,該公司利用大數據開發資料庫和管理系統,協助上市櫃公司導入企業社會責任(CSR)等永續發展的管理機制,同時創建與公益團體的自動媒合平台,讓企業依照需求尋求已有提供社會服務的公益團體合作,促其善盡企業永續發展(ESG)的責任。同時,未來的CSR報告也可能透過VR方式,以活潑的互動化方式取代靜態的PDF閱讀檔,讓政府、客戶和大眾都能更快速了解企業努力和文化。
不僅是在企業,甚至是政府單位亦可透過對區塊鏈的信任,解決年底大量的單據報帳問題,讓公部門朝向零核銷、零用紙的目標,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總監沈怡如表示,希望未來公務機關也可以有「不是這單完成了,而是這項影響力被實踐了」的系統管理和心態。
使用者的需求是依歸
許多社會團體在進行社會創新時,總會先問「該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永訊智庫創辦人暨執行長李振北特別提到,「必須先了解市場,有好的使用者體驗,才有機會真正進入服務」,以其過往經歷分享,該企業曾錯估市場需求,以為可以用AI產出客戶所需的CSR文本,後才發現客戶仍偏好透過真實的顧問角色諮詢來生成報告書,後來透過舉辦企業工作坊的方式,實際邀請客戶體驗並回饋,如此一來,不僅能快速地抓到使用者的偏好,並持續回應市場的新需求,也能快速找到盲點,提供更好的服務。
跨域共創 跳脫舒適圈
社會創新是條辛苦的道路,不管是企業內部創新,或是公益團體的數位轉型,都需要找到合適的夥伴,才能讓事情得以改變和發生。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總監沈怡如強調「同溫層內別想做社會創新。」如同自律聯盟便是以心理、社會、外文等不同背景的夥伴跨域組成,後尋找擁有技術面的理工團隊,才得以創建讓捐贈透明化的公益團體資料自揭平台。
最後,圖靈鏈創辦人暨執行長胡耀傑也借助美國前總統Thomas Jefferson的名言,勉勵在社創上努力的大家:「If you want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had, you must be willing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done.」
當「地方創生」、「青年返鄉」等名詞成了熱門話題,新冠肺炎卻在此時看似摧毀一切般的降臨,如何利用社會創新,結合日新月異的科技工具,面對挑戰,施行地方創生,實踐影響力?下半場《地方創生》由旅庫彰化總監邱明憲、粨種人食品副總范佳雯和鴻梅文創創辦人兼執行長陳添順一同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
如何與地方團體從培養信任到合作? 長時間的陪伴是關鍵
成為好夥伴之前,先成為老鄰居」,鴻梅文創創辦人兼執行長陳添順表示,進行地方創生或老屋重建的初期,該團隊會先住進附近的鄰里,以最簡單的打招呼和日常寒暄作起,只要以同理心出發,生活久了,你會漸漸發現地方的真實需求,里民甚至地方組織們也會逐漸從意識到你的存在,再從生活上的困難開始向你求助和接觸,同時團隊要表達永不離開這裡的決心和毅力,並付諸行動,隨著時間的累積和驗證,信任被建立起後,一起合作、討論地方上需要被解決的公事,便不再是困難的事,改變才可以逐一被實現。
有行動的累積、資源的挹注,改變得以發生
旅庫彰化總監邱明憲以自身案例分享,當初從毫無資源的回到家鄉彰化,決定以自己擅長的旅遊來經營在地文化,從講座、讀書會、走讀和導覽等形式,不管參與人數多寡,先將舉辦活動成為每月每年的例行公事開始,當行動累積出來,逐漸有人看見,就會有人願意嘗試、參與。後續因為被公部門注意,透過合作,才得到大量的資源挹注,讓導覽從2人到500人,曝光度隨之增加。其實資源都在,記得自己去爭取,因為放大影響力是大家都願意一起去成就的。
用理性的頭腦面對,浪漫地解決問題
地方創生之所以被多數人認定是一條艱困的道路,不外乎出於當地資源的稀缺性,然而,回到家鄉創業的人多是懷著滿腔熱血和抱負,面對不斷更新的目標,如何讓每一步的資源作最佳配置,成了很重要的自制能力。鴻梅文創創辦人兼執行長陳添順特別強調,資源非無限,需要節制的是慾望,所以地方創生除了講求熱情,更需要搭配團隊的紀律,才有辦法真正地解決社會問題。
因此,當遇到困難時,應常反思初衷,並問「是為了滿足個人理想還是協助地方解決問題?」;每次的資源投入也應問「這是永續經營的模式嗎?」,目的就是要讓商業模式經得起考驗。
面對挑戰,彈性應變是唯一解
2020新冠肺炎籠罩全球,至今仍看不到疫情的盡頭,對於所有行業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地方創生也不例外。粨種人食品副總范佳雯也提到,不僅是疫情,未來也將有各式各樣的挑戰接踵而至,因此這次該團隊利用了疫情期間,特別作了內部的調整和優化,包含替研發新口味的產品,以及申請食品認證等,也因人們無法走出戶外作實體體驗,線上課程教學、直播販售、販售居家體驗包等模式也應運而生。陳添順創辦人表示,該團隊也因而開始思考如何將地方創生與科技結合,甚至如何與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理念結合,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擴大影響力。
地方的資源雖少,能作的議題卻大;事情雖多而雜,踏出第一步就是關鍵。粨種人食品副總范佳雯特別勉勵在地方創生的夥伴們,不妨從自我的內心挖掘開始:「我的內在驅動力是什麼?」、「我和周遭環境的關係又是什麼?」,有了答案便立刻展開行動,打破想像回到現實,透過不斷的對話、行動和調整,你會與地方上的他人產生更緊密的連結,也會同時更認識自己,創業之路更加踏實且穩當,而這就是改變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