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酒發展的法規絆腳石:假酒、工業區、公糧制度

台灣做「地酒」的資歷不到20年,短短時間內,釀造商一邊從農業原料開始培養酒米,一邊支派人力出國,前往日本、歐洲進修,造就酒廠雖然設備不新、人力不多,但產量、品質以及加工技術卻都相當進步的局面。在釀造商快馬加鞭的同時,政府法規卻一再成為絆腳石,限制他們的發展空間。

假酒氾濫  地酒文化遭破壞

曾赴法國學習製酒的高雄餐旅大學餐飲管理系副教授陳千浩提到,法規問題包含層出不窮的假酒,酒廠被限制在工業區,以及公糧制度等。當中最為嚴重的是直接影響到地酒產業的假酒問題。

Dan-Cristian Pădureț@ unsplash

陳千浩指出,現今市面上充斥100多塊的紅酒、威士忌等「三精一水酒」──即酒精、糖精、香精混水製成的假酒,政府卻沒立法制止。假酒氾濫的現狀讓陳千浩感慨道:「放任這些作假酒的人,真正有在做地酒,用農產品做酒的人呢?」甚至,政府不管制的情況下,消費者只能自己判斷酒的品質,因此容易買到假酒。消費者健康受到威脅的同時,地酒市場也被搶占,而陳千浩的留學背景,更讓他憂慮起地酒文化被破壞的問題。

法國牽起的地酒想像

陳千浩對地酒的想像是在留學法國期間受啟發。剛到當地,他就震驚於酒杯有不同形狀,有各種名字,甚至每一種酒瓶都有它的身世。各種和他的成長經歷截然不同的新知不斷衝擊他,如今他開朗地回憶道:「沒出過國前都只看過黑松汽水杯,喝葡萄酒還要加蘋果西打。」葡萄酒文化的習染亦讓他發現,地酒不僅是酒,更乘載每個文化獨特的風土氣味,於是他做出這般結論:「自然環境跟文化結合就變成風土,(而)風土的滋味是無法用任何科技複製出來的味道。」文化能透過風土氣味來傳遞、感知,繼而改變了飲酒的內涵,和做地酒的本質──不只是買賣酒類,而是傳達整個文化的感動,以及促進文化交流。

Elle Hughes@ unsplash

陳千浩還提到法國葡萄酒的一段歷史,希望能引以為鑑。他說,20世紀初法國曾因為假酒層出不窮,葡萄酒價格直接歸零,引發了1907年的革命。後來政府才嚴格規範葡萄酒必須使用新鮮葡萄製作,且需依照產區來標示。一個世紀過去,法國酒穩定的品質和多元風味在國際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

反觀台灣,假酒摻和在市場上魚目混珠,而好的地酒因為競爭力不夠,甚至沒辦法廣泛地在通路上取得。「假產品」的負面影響,陳千浩以茶葉和稻米來說明。他說,例如市面上遍布著從各地出產、卻都標示為「凍頂茶」、「池上米」的商品,搶占了原產地商品的市場,參差不一的品質更威脅到原產地的商譽──最關鍵的問題,如同陳千浩所說:「我們的政府有在保護『風土』嗎?

台灣酒廠觸碰不到好山好水

第二個問題,則是酒廠位置被限定在工業區。陳千浩說,法規是為確保衛生品質;但他也質疑,製酒的過程是微生物在工作,哪有甚麼汙染?唯一的污染可能是蒸餾器的熱水排放,但也可以用水池冷卻回收的方式處理。借鑒國外的經驗,他反倒相信「自古好水出好酒」,例如蘇格蘭有100多家威士忌的廠商,工廠通常都設在好山好水的地方。但即便找得到國際上的實務例證,法規還是不輕易鬆動,逼得他直喊「很多法律只是用來參考的」。

好酒廠去哪兒尋土地?

最後一個問題是台灣農業的公糧制度,陳千浩指出,我國每年生產150萬噸米,當中有近50萬噸統一政府收購給軍隊、學校、監獄等地方,其餘則外銷出口。但是用剩的米三年後就會以賤價出售,加上台灣稻米成本高,每年約讓政府虧損80億元。

Jinomono Mediaț@ unsplash

換算成土地面積,則有20萬公頃的土地在種虧損嚴重的公糧;若轉作任何農作物,又會因為產量過多而崩盤,只好無奈地困在現狀。但陳千浩表示,近年來小農轉型酒莊的一大困境就是土地取得不易,所以更是希望國家能改革不合宜的法律。

台灣地酒再生運動

面對法規的不完善,陳千浩的回應方式是以身作則,加深地酒的文化底蘊,遂發起「台灣地酒再生運動」,尋找遺失的風土氣味。

但他解釋,「再生」意味著他們不是在復刻過去的東西,而是用現在的技術和思維,重新賦予過去的酒生命。今年,他成功尋回「吉野一號」這支日治時期的酒,更找到台灣人的自我認同。但他仍坦言,個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必須有政府良好的法規來扶持,他跟團隊才能幫助更多酒商及農民。

研發新產品以及銷售國際反而是他的次要目標,畢竟他對台灣地酒的自信溢於言表,能夠驕傲地說「愈本土就愈國際」。過去米其林三星級的餐廳亦用過台灣地酒,因此絕對不落於人後。首要任務是得找方式讓政府法規和釀造業者、農民等人站到同一陣線,以更多力量再生地酒。

地酒小檔案(三):紅埔桃

詳細資訊請見樹生酒莊官網

出產酒廠:樹生酒莊

原料:黑厚葡萄

葡萄好酒,看似不容於台灣潮濕多雨的環境中,但台中外埔的向陽與土質,溫柔的醞釀了一切。自然沉澱、發酵的葡萄汁與白蘭地一起沉醉在橡木桶中,鎖住了天然的鮮甜。穿上本土味的酒標新衣,搖身一變,一舉拿下法國獎項的殊榮。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每月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NPOst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