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為什麼數百萬人選擇移往都市角落的貧民窟

0

都市貧窮常常令人反感:開放式汙水下水道的惡臭、堆積的垃圾燃燒所產生嗆人的濃煙、一池惡臭的飲用水上頭飄浮著的化學彩虹。這些現實和鄉村田園景致簡直是不同世界。鄉村的貧窮可能是缺乏營養、健康照護、教育、基礎建設等等,但是他們仍然辛勤地耕作,不只是帶著鄉村的風味,這更是大部分的歷史之中人類的生活型態。都市貧民窟的淒慘狀況遠糟於貧窮的鄉村,那為什麼有人要選擇住在那兒?

因為貧民窟比其他選擇更好。大部分經歷過鄉村貧窮與都市貧窮的人,都選擇留在貧民窟,而不是回到鄉下的老家。這包含過去數十年發展中國家的數億人口,其中1.3億是中國移工。他們跟隨著長久以來前往光明的城市尋找更好夢想的路前進。都市裡頭的好消息不斷傳來,而貧民窟真正的現實仍勸阻不了移入的人群。

使人離開鄉村最簡單的因素就是「錢」。移往城市符合經濟直覺:富國都是都市化的國家、而富人大部分都是城鎮或城市的居民。600座世界大城市擁有全球60%經濟產值。貧民窟的居民或許活在都市的底層,但是大多數的人過得比在鄉村時還要好。縱使世界大約一半的人口住在都市,但其中只有4分之1的都市人生活在1天1美元的貧窮線以下。

我們對於現代貧民窟的悲慘與暴力想像,來自於一些影片書籍。一些報導宣稱都市化是人類的災難。都市學家也認為「沒人能夠知道人類如此巨聚集,在生物上或生態上到底能否持久」。

但是貧民窟仍舊存續至今,他所有的失敗都不像前人預測的那麼恐怖。

今日都市生活品質牽涉到更實際的層面。大部分歷史中,都市的死亡率非常高,而都市的人口主要是靠鄉村移民來維持的。狄更斯時代的曼徹斯特,平均預期壽命只有25歲,同時期Surrey鄉村則是45歲。

今日的世界拜疫苗與地下水系統之賜,大城市的平均預期壽命比鄉村高得多。在下撒哈拉非洲,超過一百萬人口的城市,嬰兒死亡率比鄉村地區低了3分之1。實際上,今日大部分的城市人口成長並不來自鄉村移民,而是城市自然生長,並且壽命延長許多。

某種程度來說,生活品質的提升是因為服務可及性提高。都市地區貧窮的家戶擁有4倍於鄉村地區的自來水系統,以及4倍的沖水馬桶。在印度都市窮人比鄉村的非窮人更有機會擁有育兒系統。都市7-12歲女孩就學率也比鄉村高

這表示,現代都市貧民(大約3分之1發展中國家的都市人口),仍沒有疫苗和汙水道系統導致差勁的衛生,是因為這些非正式聚落的擴張遠超過成是本身的規畫。奈洛比的貧民窟幼兒死亡率是肯亞其他地區的兩倍。

不過奈洛比貧民區也是相當的可怕,肯亞政府的失能恐怕才是最主要的因素。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縱使是最窮的都市居民也比鄉下人平均還要好。1天1美元以下的窮人中,都市地區嬰兒死亡率在3分之2的國家比鄉村還低。在印度,都市1個月大的嬰兒死亡率比鄉村低4分之1。因此就有學者認為,數百萬的孩童因為1980年代移居都市的母親而得救了

貧民窟生活仍是嚴酷的。尚比亞都市HIV流行率是鄉村2倍。肯亞都市的傷寒更超過兩倍。貧民窟的暴力、空氣汙染、交通事故也比鄉村多。貧民窟的無政府狀態或黑幫統治狀態,使健康與社會福利和狄更斯時代的曼徹斯特差不了多少。

考量所有狀況,貧民窟的成長仍是正面的力量。如果領導人不再把貧民窟視為要清除的禍害,而是一群需要被服務的人群、提供可靠的土地權、安全保險、鋪路、飲水、衛生下水道、學校與診所,貧民窟是可以成為國家發展的推手。貧民窟並不會使人貧窮,而是吸引窮人來到這裡尋求財富。那麼我們就著手幫助他們吧。

 

 

● 參考資料與照片來源,2012年8月13日。

貧民窟

作者介紹

吳奕辰

台大地理系、政治系國關組、及倫敦大學發展研究碩士畢業,去過幾個邦交國,也寫過幾篇關於國際合作發展的文章。博班念一念覺得關在象牙塔太久,耳聞台灣做海外援助的NGO們成立了一個平台,相談甚歡之下毅然投筆從「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