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社福數位轉型,危機或轉機?(二)|專訪國際橋牌社製作人汪怡昕:不管是我,或任何正在絕境中的人,要願意勇敢、願意拜託

文/特約記者 黨一馨

為弱勢發聲,這個概念對社福而言,也許相對熟悉。不過,如果牽涉到資源的募集,就有點卡卡的,或許因為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想迴避類似「手心向上」的感受。再者,要怎麼在資訊過載的網路世界脫穎而出?從需求到需求的呈現,有沒有公式可循?

當我們思考後疫情時代社福產業的數位轉型,首先躍上腦門的是小型社福單位的需求。沒有精緻的網站、沒有行銷團隊,沒有訓練有素的小編,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可以怎麼說故事?

吸引目光的可循公式?

NPOst專訪了另位截然不同領域的專家—國際橋牌社製作人汪怡昕。先計後戰,從情感面到技術面,為我們填妥另一片拼圖。

汪怡昕是一個會說故事的人,不只用影像說故事,他也用文字說故事。立場鮮明、時常站在風口浪尖,像臨上戰場前的登高一呼,他的身上有一個奇妙的特質,會吸引「所有想要幫助他的人去幫助他」

圖/國際橋牌社製作人汪怡昕

為什麼他總是能登高一呼喊出來?汪怡昕說,「我覺得人是這樣的,不管是我,還是很多正在絕境中的人,你要願意勇敢、然後願意拜託。

心法一:一起走最後一哩路

汪怡昕認為,募資很忌諱,我缺錢,你給我錢這樣的邏輯。他提到,募資它的本意應該是,藉眾人之力,來達成一件個人達不到的事情。所以必須告訴人,為什麼大家情感面上必須做這件事情。

「以橋牌社來說,我們在訴求一件,應該要在台灣社會出現,但是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出現不了的事情。可是這件事情該不該做?應該做,因為說自己的故事,不該被各種的恐懼及自我審查束縛,所以我就邀大家一起來幫我突破這件事情。」

汪怡昕表示,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做行銷,一定要突破常軌。

「因為資訊疲勞的狀況下,大家可能沒有能量去關注到每一個故事,現在大家比較有感的(說故事方式),可能是我告訴你,我在這個處境裡,但我仍在想辦法。從結構上去發現你(社福單位)需要的最後一哩路是什麼,然後請大家幫完成這最後一哩路。」

心法二:真實情感引共鳴

除了照片和文字,影片也是一種傳達的方式。汪怡昕認為,拍片這件事沒什麼立即上手的準則,練就對了!

Timothy Barlin@ unsplash

「通常會自己拍,一定是自己人,不要想著要有多華麗的技巧,拍一個自己都會覺得很有趣的事情,因為外人不會知道,什麼東西是有趣的,如果你自己覺得,那個東西、那個現象很值得被拍,那你就拍看看。」

技巧可以不好,但真實的情感可以讓人悸動與共鳴,汪怡昕說,如果沒有錢請求專業的協助,那至少影片拍完之後調色、後製工程,找願意不收錢幫忙的人。汪怡昕以前常常在幫忙這些東西,他覺得這樣的人在社會其實很多。

心法三:願意勇敢、願意拜託

汪怡昕始終堅信:不管是我,還是很多正在絕境中的人,你要願意勇敢、然後願意拜託。

「我覺得我在網路上沒有什麼影響力,我去拜託幫忙的這些人,也不是什麼幾十年交情這樣的關係。」

「第一個,永遠是說服,我想要做一件事情,那能不能請你幫我;第二,說服的重點在於,你不是平地一聲雷這樣喊,而是你已經深耕了一段時間。你先做了一些什麼,窮己之力真的做不到了,那剩下的最後一哩,你能不能幫我?橋牌社各個階段的募資大概都是這樣的訴求,奠基在我們已經做了很多有關台灣的商業、非商業作品。」

至於具體的說服技巧,汪怡昕認為這需要經驗累積。 

「我會告訴他,為什麼要贊助我們,要提一些論述跟實際做法,比如幫助我們國際橋牌社的這些人,他們可能都是很低調的、深耕台灣土地的人,他們覺得台灣人講自己台灣故事這件事情該支持,而台灣的民主過程都是這些小人物堆積起來的,台灣的生命力都是在他們身上,我們要把這樣的尊敬傳達給他們。」

絕處可能逢生

汪怡昕提到,台灣目前影視產業的發展,國內的通路是一個負向循環,名為商業市場,實際是一個非常惡性競爭的商業市場。因此,他希望能做一些顛覆的事。希望未來任何年輕人進入的影視產業,是一個健全的產業鏈。他認為自己面對的,也正是許多台灣人和台灣本身長久以來的宿命—沒路找路,絕不坐以待斃。

圖/國際橋牌社劇組

這就好像,疫情衝擊百工百業,有些人看見了限制,有些人選擇扭動求生,不少才藝補習班為避免學生流失,紛紛轉型線上教授鋼琴、舞蹈,大飯店無人投宿,那就推陳出新吸睛的外帶方案。甚至,媒體也進入線上採訪形式。不管願不願意,疫情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型態,它是回得去的嗎?我們沒有答案,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必須改變。

當我思考後疫情時代社福數位轉型這個題目時,我們看見了蓬勃的機會,網路世界讓關心社福的受眾變大 ,以往社福面對的可能是,關心特定議題的某一塊族群。現在,任何一個網路上瀏覽到你資訊的人,他都有可能被訴求、被感動,於是我們不得不挪移我們的位置和腳蹤,因此,NPOst採訪了兩位截然不同領域的專家,重新從第三方審視我們習慣的訴求,是不是可以更口語、更好懂?更吸睛?更大眾?

最重要的是,從事助人工作的同時,也必須體認到,一個人一輩子需要別人幫忙的時機很多,社福產業當然也需要,募資並非手心向上,而是聚眾之力成就一件有意義的事。

此篇討論到非常實際的說服技巧。汪怡昕提到的「論述」,這和社福領域的人群服務價值其實是類似的。要怎麼把抽象的價值讓受眾看到、感受到,這要訣無它,就是在每日的工作進程中不斷練習,不論是文字傳達,或公共關係的經營,都是非常需要的。

接下來,我們將回歸社福產業,在後疫情時代社福數位轉型(三)中,將最後一塊拼圖填上。


延伸閱讀:

後疫情時代社福數位轉型,危機或轉機?(一)|專訪 「名為變態的神父」:你敢不敢碰觸正義、為弱勢發聲?

後疫情時代社福數位轉型,危機或轉機?(三)|一篇文,一個奇蹟!芒草心廖冠樺:自由的心是組織給我們的力量

黨一馨

NPOst 特約記者。國小三年級信耶穌,至今深信不疑。小學浸淫於時報周刊,大學酷愛蘋果日報,對各色各類社會新聞過目不忘,喜歡文字堆疊在一起的感覺。青年前期都在溪城度過,先後就讀中文系、社工系,花太多時間談戀愛,早早生了小孩,寫了一本關於女性議題的論文,並先後於青少年領域、婚暴保護、精神醫療擔任社工。會讀書的時候忘了報考社工師,記得報考社工師時已經記不住標準答案。受二哥影響喜歡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關心生命中種種邊緣處境。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