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記者 黨一馨
5月開始,曾被國外媒體喻為「平行時空」的台灣,經歷了一場空前改變,疫情造就市場需求大洗牌,相對而言,社會工作的人群服務依舊不可或缺;疫情帶來了恐懼,增強了人們的互助行為,甚至,還可能增強人們對弱勢的關懷。
於此同時,不拘是採買、疫苗登記預約,不熟悉網路的族群被敦促著進入網路世界、生活大量暴露在網路中。許多社福單位也正將實體活動轉化為線上訴求,以往募資可能需要辦場大型活動,現在,也許需要一個小編、一段故事?
「會不會,對於社福產業而言,這是危機,也是機會?」
筆者從2018年開始,實踐場域由社會工作移動到媒體工作,接觸處理的是最富情緒張力的政治新聞,深切感受在網路世界裡,奇蹟隨時可以發生。但是,任何小的社福單位,有可能在網路世界白手起家嗎、數位轉型怎麼轉?NPOst專訪了網路名人「名為變態的神父」,他認為,從零開始很可以,但是,想讓粉絲數增長,一定得碰觸正義、為弱勢發聲。
心法一:白手起家,創建風格
不愛用梗圖,有時甚至圖都不用,關心時事、締造上千轉發的網路名人「名為變態的神父」(以下簡稱Brother)是如何崛起?Brother娓娓道來…
「一開始因為我在PTT蠻活躍的,算是鄉民吧。我的本業是特教老師,有一些跟小朋友相處的經驗,一開始我只是想把它轉化成一篇一篇的故事,以神父第一人稱為視角。我的風格就是,文字很長,動輒一兩萬個字,當時在PTT蠻罕見的。」
「八卦版上面都有關於時事的問卦,比如說,有沒有XXX的八卦,那我就會去回文,回完我就開始寫,跟主題完全沒有關係的故事,像是『這位Brother你聽過這個故事嗎?』一個偷渡的概念,很幸運得到很多人回應,那時大家都很流行說,神父,太長了,end。」
鄉民這樣的回應,讓Brother覺得很有趣。如果Brother講這麼長跟主題無關的內容,還有人願意聽,那就表示他跟讀者進入了某種層次的交流。這確立了他寫長文的習慣和風格。
心法二:外來的和尚不一定比較會唸經
當你想讓自己的單位曝光更多,需不需要去找一個外面的行銷團隊?聊到這裡,Brother提到他的經驗:
「當時,因為Brother這個身分,有一個傳媒找上我,他們需要一個在網路上有影響力的人,來幫他們把論壇做起來,我也確實做得有聲有色。可是…每天到辦公室做一樣的事情,開會、想辦法引起討論,我開始不知道這樣做是在幹麻。這個事情本來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Brother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不在家裡做一樣的事情、專屬我自己的?
一思考,就帶來了爆炸性的改變,Brother離開這份工作,開始一個為自己而寫的奇幻生涯。
心法三:敢發聲,粉絲就是你的
Brother記得那時候還是個不到1000人的粉絲團,慢慢壯大其實有經過一些特殊的事件。遇到特定的事件、有特定的觀點,那個時候、那個時間點,就會有人想要去分享他的文章。
友軍的產生,通常就在你站上風口浪尖的當下,Brother說「你的意見對於他來說特別具有參考價值,他就會變成你的朋友、你的鐵粉,這個時候你就會有一些真正的夥伴和友誼,那你就靠這個東西慢慢把自己粉絲壯大。」
Brother認為,粉絲數成長的關鍵,就是—你要不要為弱勢發聲?你敢不敢去碰觸正義?
但是,站出來說話,有時候要付出相當的代價。
「我的建議是,你不必踩住某個觀點。可是,你可以提供意見,幫助人們更了解他們需要的資訊,比如說在某件疑似性騷擾的事件當中,提供社會工作方面的知識和做法。那我想,這樣的單位可以在不用得罪任何一方的前提下,在輿論上面佔據一個角色。你要冒點險,冒點險,你才會有收穫。」
Brother瀏覽了近日網路上的社福募款資訊,有幾則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們的特性包括:
1.募資使用用途是什麼,寫的很清楚,讓我知道捐助之後,它將會幫忙到哪部分;
2.照片披露當事人的情況和他的難處,建立起與1.的關聯性;
3.實地拍現場,以影像說服人,「去過這些地方、見過這些人」的在地感,會勾起想要幫助的念頭;
4.把感謝的人都打出來,有誠意!對受眾來說,會認為是一種榮耀;
5.排版很重要,「一般人po文感覺」的視覺感閱讀起來最舒服;
6.呈現悲傷感要有意義:從社工介入前到介入後故事的呈現,給人正向的感覺
7.回覆留言很重要,要回覆訊息。
Brother建議,如果粉專很小,看到人家留言,就要馬上回覆,越快越好,這樣子他們會感受到。他比喻,「你這個房子很破舊,可是主人待客很周到, 受眾會覺得我在你這邊留言是有意義的,我下一次會想要再留言。留言越多、互動越多的貼文,會締造比較多的流量。
心法四:別讓流量滾掉你的本質
Brother認為,從零開始,締造上千轉發,其實不難!前提是,當你有一群同好或夥伴,而你本身沒有特別的框架與目的,說出來的東西自然很真誠,他說「如果我持續在那個框架裡面,去做別人給我的工作,執行別人給我的命令,那我絕對沒辦法像現在這個樣子。」
討論到最後,Brother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一個人的思考和本質。
「你要有吸引別人的東西、你要有想傳達的理念與信念,而不是一個傳聲筒;你做的每一個文章,你在乎的是,你的聲音能不能被大家聽到,而不是由結果推回去— 我希望我寫的這個東西,它就是要有多少的轉發,所以我要有怎樣的設計。如果你是為了流量而去滾流量,最終你會把你的本質滾掉。」
延伸閱讀:
後疫情時代社福數位轉型,危機或轉機?(二)|專訪國際橋牌社製作人汪怡昕:不管是我,或任何正在絕境中的人,要願意勇敢、願意拜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