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選書:台灣偏鄉不缺硬體,但缺有心人深耕經營──《沒有學校的魚》書評

0

《沒有學校的魚:「閱讀之家」讓每個孩子都能讀書的夢想計畫》
Creating Room To Read: A Story of Hope in the Battle for Global Reading
作者: 約翰.伍德
原文作者:John Wood
譯者:李芸玫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13/11/28
語言:繁體中文

介紹人:黃憲宇(善導書院執行長、山海日記作者,寫有部落格站立者說)

你知道在全世界有有超過六億名兒童,無法上學嗎?你知道地球上有二十億人,也就是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一天只能賺一兩塊美金,在貧窮線邊緣為生存而掙扎嗎?而非洲大陸的人口年齡組成,一半是十五歲以下的少年與兒童,大部分的他們從來沒有上過學、沒讀過任何一本書,就早夭於各種疾病,結束短短的一生。

別懷疑,這就是你所處的世界。當你坐在電腦前,透過網路並且「有能力」讀懂我這篇文章,你是這個世界非常少數的幸運兒。《沒有學校的魚》的作者約翰伍德(Jonn Wood),在恍悟於自己的好運後,從2000年起開始採取行動。他辭掉微軟的高薪工作,成立閱讀之家(Room to Read)。短短十年,他在全世界最貧困的南亞、非洲地區,蓋了1,681間學校、15,320間圖書館,為780萬名兒童提供了教育的機會。

驚人的成長速度與數據,讓人不禁好奇,他是怎麼辦到的?《沒有學校的魚》可說是作者第一本書《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的續集,以作者自身的角度,詳實記錄他這十年隨著組織成長的歷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懷抱淑世理想的企業人,如何運用管理長才與人脈,建立高效能團隊,把每一分錢發揮最大的效益。作者在書中毫不隱瞞表示,閱讀之家的經營方式是「商業」,而非「慈善」。「捐款」則被視為「投資」,而非「給予」。這些概念,與70年代後席捲社福界,強調效率、彈性、消費者導向的「新管理主義」不謀而合。近年來,「社會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等概念亦方興未艾,許多大企業紛紛成立自身的基金會,跨足社福領域。企業的初衷究竟為名、為節稅或真為眾生,姑且不論,「績效思維」的本身是否真的對案主受益,就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閱讀本書,可以看見作者心中想的只有一件事──不斷蓋更多更多的圖書館。他用量化目標的達陣來鼓舞自己,也以此說服贊助者持續捐款,直到一個基層夥伴說出心中的話:「我們不能光是蓋學校,或是把圖書館裝滿書。我們也要檢驗孩子讀書的技巧和他們所過的生活。」

是的,在台灣的偏鄉部落中,問題早已不是「物質與硬體」的缺乏,而是欠缺有心人的深耕經營。偏鄉的圖書館永遠門可羅雀,弱勢孩子卻依然在網咖晃蕩。你能下論斷──這些孩子真是不知珍惜、不懂上進?不,孩子的觀念行為,都有其深層的心理、家庭、社會因素,幽微且複雜,這些都需第一線工作者長期用心陪伴。過程中的一個眼神、一句期勉、一個棒喝,都可能在電光火石瞬間,有了難以言說的無形力量。這些語默動靜,均非表象的成效評鑑所能檢驗。當然,我們亦不能走向「評鑑無效論」的另一個偏鋒,我們相信,那所有以心印心的對待,必能「誠於中,形於外」,在案主身上看到正向轉變。

或許,本書給讀者最大的提醒,是書腰上的那句話:「袖手旁觀,還是改變世界?」我們可能沒有伍德的才情與福報,能一呼百應,做出跨國際的教育事業。然而,面對自己身邊每一個受苦的人,我們都能學習伍德的勇氣與慈悲,挽起袖子,付出實際的行動與關懷。

 

● 此書於博客來書店販售中。

另一篇陳蕙芬(國北教大教育系暨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助理教授)的介紹序,請參考這裡

book-2-2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