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氣候變遷就是人權議題——《被動旅行》中,西亞的氣候難民

講座名稱:被動旅行——氣候變遷與世界人權(西亞篇)

日期:2020/9/19 (六)

時間:14:30 – 17:00

地點:華山烏梅劇院中 3 館 2F 拱廳

主辦單位:熱死人聯盟(環境正義基金會350 Taiwan台灣人權促進會國際特赦組織 台灣分會以及綠色和平基金會 )

主講人:From Syria 來自敘利亞的手作禮物創辦人 Summer、350 Taiwan協調員 Martin

2015 年,曾有一張轟動全球的照片,一個穿著紅衣藍褲的 3 歲敘利亞孩童,面部朝下,靜躺在海岸邊,從此,再也沒有起身。

許多跟小男孩一樣,遠離家鄉,往他國尋求庇護的人民,我們常予以這樣的稱呼——「難民」。

圖/土耳其攝影師 Nilüfer Demir

由於政治角力,敘利亞內戰爆發,許多居民被迫流離失所,逃往土耳其、歐洲等國家,成為自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然而,除了複雜的政權革命,也有研究指出,形成內戰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氣候變遷」。嚴重的旱災使得食物價格大幅上漲、民生糧食短缺,為了尋找生存的空間,人民開始遷徙。而這些難民大多都跑到離敘利亞最近、經濟較為富裕的土耳其。

燒塑膠袋取暖的生活:環保之前,必須先活下去

「來到土耳其後,我取了第一個外文名字,認識了許多從敘利亞來這裡重新生活的人。」創辦來自敘利亞的手作禮物電商品牌的 Summer,分享他在土耳其和敘利亞難民生活的難忘故事。

「在土耳其的冬天,為了保暖,他們會燒東西產生熱能來暖活自己。你們知道他們燒什麼嗎?」既非煤礦、也不是木頭,這些東西的成本對經濟弱勢的家庭而言,難以負擔。在好幾位聽眾出聲,仍沒有人猜中之後,Summer 說了令人震驚的答案:「塑膠袋」。

???????? Claudio Schwarz | @purzlbaum

這在一般大眾而言,視為不能燒、也不會想到拿來燒的物品,卻是敘利亞難民冬天取暖時的唯一工具。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人們只能去街上撿垃圾回來重複利用,而在路上最大宗的,往往是塑膠袋或包裝袋,別無選擇的他們,只能藉著燃燒這些撿來的物品取暖。因為這對他們而言,是最快速方便,成本也最低的方式。「當你看到這樣的景況,你根本很難開口:『可是燒塑膠袋對身體很不健康、很不環保⋯⋯』」身處陣陣濃烈刺鼻的塑膠臭味,Summer 難受卻只能沉默。

生而為人,都該有掌握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不過,並非所有難民都是同一個樣貌,透過與當地的 NPO 接洽,Summer 訪問許多不同的敘利亞人,有住在貧民窟、靠著未成年孩童打零工維持生計的一家子,也有能持續供給孩童上學,順利適應異國生活的家庭。「真的親自與他們接觸後,才發現原來難民跟我們沒有什麼不一樣。」Summer 說,不管是哪個地方,都同樣會有階級地位之分,人民也都有著與我們相似的戀愛、工作的煩惱,「這也讓我認為,其實不用把他們當作另一邊的人,我們都是一樣的。」

因為都一樣,生存權、居住權與工作權,也應該一視同仁。持著這樣的信念,Summer 與當地 NPO 合作,開設手作工作坊。

Annie Spratt@unsplash

「很多婦女在敘利亞擁有法律學位或擔任教職,但來到土耳其,這些資歷通常很難被承認。」當男性出外工作,這些女性通常會延續以往傳統社會習慣的身份,在家照顧孩子與處理家務。

為了讓這些婦女擁有基本的體面工作,讓她們能倚靠自己的力量,成為家中的經濟支柱之一,Summer 創辦手作品牌,將婦女們做的項鍊與耳環,於臺灣市場上販售,並將所得利潤的最少一半,回歸自原先的敘利亞婦女身上。而談及為何選擇此方式,Summer 表示:「我覺得用商業方式切入最直觀,用商品去吸引人,更可能讓本來對這個議題沒有關注的人注意到。」

至今,來自敘利亞的手作禮物品牌已有穩定客源,並能夠負擔得起成本較高的 FSC 作為包裝,不僅實踐永續理念,也讓更多敘利亞婦女能夠在友善的工作環境下,享有工作的成就感與樂趣。

圖/From Syria 來自敘利亞的手作禮物

不斷遷徙的西亞氣候難民

1999 年,敘利亞爆發嚴重乾旱,原先本是國內最主要農作物的大麥,產量已下降至平均值的一半,迫使近 3 萬人的遊牧民族進入都市,另謀生存。 2010 年聯合國指出,有高達 370 萬的民眾糧食來源不足,並受到旱象週期影響,須固定遷徙。「這對農業占比是臺灣 20 倍的敘利亞人民而言,可以想像會有多大的影響。」

350 台灣的 Martin 分析敘利亞與土耳其的環境現況:「除了敘利亞,土耳其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長期的高溫難降,使得野火頻率更高,規模也更大,繼燒掉了 200 公頃的土地後,上週又燒掉了 150 公頃,將近燒掉一整個臺北的中正區。」

圖/ 350 台灣

除了天災,人禍也影響甚大,由於土耳其本身產礦與燃煤,為了自給自足,提高國際競爭力,土耳其近年預計增加燃煤比例,廣興電廠。然而,這樣的政策不僅與全球降低燃煤能源的目標背道而馳,為了興建電廠而被迫遷移家園的居民,也不在少數。甚至電廠排放的廢水,也與大海融為一體, 裡頭的有毒物質,被許多無乾淨水源能飲用的難民喝下肚。

「根據估計,因電廠產出的汙染,而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症狀與癌症,造成了 4 萬 5 千人死亡。更因為電廠運作需耗費大量水力,造成民生用水短缺,於疫情期間尤其嚴重。」

Yi Chun Chen@unsplash

「除此之外,中國為了發展一帶一路,也大力資助土耳其的燃煤建設。像是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都有在資助他們。」Martin 特別指出贊助的金融銀行,這也與 350 台灣針對金融機構,遊說他們別再將資金用於資助化石燃料產業一樣,皆是為了「讓金錢挹注在對世界更友善的地方」。為了制止人們繼續破壞氣候,Martin 分享在土耳其的夥伴,教導當地居民發起氣候行動,除了抗議 Muğla 穆拉鎮受到電廠空汙與礦區擴張之外,也針對 Adana 阿達納市新建電廠表達強烈反對,透過實際抗爭,向政府表達捍衛家園環境的訴求。

「不過,土耳其的再生能源比例其實比臺灣高喔!」這個乍聽之下自相矛盾的話語,是由於土耳其有極高占比的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所造成,而這樣的趨勢,也與土耳其想自給自足、運用國家原有的能源發展之目標相一致。再加上土耳其是全球少數沒有簽訂巴黎協議的國家,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們對於減碳行為的意識與關注度均不高。

Luca Bravo@unsplash

「好好思考如何更有效率地去運用資源,我覺得是土耳其最先可以做的事情。」面對土耳其想持續開發化石燃料的政策,Martin 提出這樣的解方。如何好好運用現有的燃煤資源,並結合原先的再生能源,維繫國家資源的運作,或許便是西亞國家,最能夠友善加入緩解氣候變遷行列的做法。

就像曾經和 Summer 一樣,到西亞各國旅行的同學所說:「世界在做的並不是幫助難民,而是收拾所有人的善後。」不論是氣候變遷、難民,還是氣候難民,都是生存於這個地球上,我們必須共同面對,責無旁貸的課題。

接下來還會有 3場講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被動旅行——氣候變遷與世界人權系列講座〉,了解更多你可能沒想過,卻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氣候議題。


延伸閱讀:

「我存的錢、買的保險,保了什麼樣的未來?」CSR 之外,更進一步的責任投資與撤資

能源轉型勢在必行:應兼顧環境永續與社會公義/SDGS-7、13(可負擔的乾淨能源與氣候變遷)

責任編輯:樂亞妮

核稿編輯:高翠敏

作者介紹

樂 亞妮

NPOst 公益交流站前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