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 Cofacts —— 建立 Line 機器人對抗假資訊焦慮/2019 NPOwer 公益行動家 1

採訪當天,參與核心會議的成員斌綸(左)、 Billion (中)、 Johnson (右)。圖/羅奕儒提供

文/羅奕儒 NPOst 特約記者

2014 年起, NPOst 每年舉辦年會,不僅成為公益界年度盛事,也讓許多在社會角落積極實踐使命的公益行動者被更多人看見。 2019 NPOst 年會以「撐起一個地球的好事」為題,並且透過「 NPOwer 公益行動家」計畫,邀請公眾舉薦/自薦身邊那些「在臺灣不同領域耕耘、努力解決問題的人」。

NPOwer 由 NPOst 在數十件徵件中選出 12 組入圍者,再透過超過 4 千人的線上網路票選,最終於 9/17 決選,來自學術、社福與企業界等 8 位專業評審委員進行面談審查會。

本篇專訪的「真的假的 Cofacts」是今年決選出的 6 組 NPOwer 之一,將於 10 月 18 日登上年會舞臺。想聽更詳細、熱情、更有 power 的精彩演說,現在就購買 2019 NPOst 年會票, 5 人同行更享優惠喔!

距離 2020 年總統大選只剩不到 3 個月,一般民眾最有感的,正是與選舉相關的訊息鋪天蓋地而來,網路、電視和社群媒體上無處不見相關資訊。然而,同樣一件事,怎麼常會有不同的說法?甚至走出同溫層外,會驚訝地發現,和自己認知截然不同的消息到處被傳送。

我們無法知道每一則不實消息背後,到底是誰、因為什麼樣的目的散播,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個假消息橫行的年代,每一個人都深陷其中。

事實上,許多資料都顯示臺灣是深受假新聞危害最嚴重的地方之一,瑞典哥德堡大學主持的政治學跨國調查計畫指出,臺灣遭受外國假資訊攻擊程度名列世界第一。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社論版副主編也在訪臺歸國後,於專欄文章寫下對於臺灣假新聞氾濫的觀察和擔憂。

在臺灣,有一群不甘社會如此墮落而挺身而出的人們,像是持續產出闢謠內容的蘭姆酒吐司、致力於圖片、影片內容查證的MyGoPen。成立於 2016 年的真的假的 Cofacts,則是利用 Line Bot(聊天機器人) 來回應假資訊的資訊核查團隊。

工程師出身的 Johnson 發起真的假的 Cofacts ,運用自身專業協助闢謠。圖/羅奕儒提供

以Line為主戰場,集眾人之力打造闢謠機器人

真的假的 Cofacts 前身,是 g0v零時政府上的一個專案,由一群熱血的工程師、老師、記者共同發起、投入專案,目標是打造一個事實查核的平台。

「闢謠這件事其實很多人在做,我們想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這樣才有意義。」創辦人 Johnson 分享,一開始與其說是要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如說是希望成為解決問題的一員,而他們選擇的方式,正是以 Line 作為主力戰場切入。

為什麼是 Line 呢?有兩個很重要的考量,首先, Line 的使用率近年在中高年齡層迅速擴張, 40 歲以上的臺灣人 Line 使用率突破 9 成,而這群人幾乎仰賴 Line 作為主要的社群管道。另外,與 Facebook 不同, Line 為非公開型的社交網絡,造成任何不實消息的傳播難以觀測與澄清。因此,如果能成功在 Line 上推動事實核查,將會是打擊不實消息最有利的方式。

只要將 Cofacts 加入 Line 好友,即可開始訊息查證。圖/羅奕儒提供

 

LINE Bot Analytics 上,各類型數據一目了然。圖/羅奕儒提供

點開真的假的 LINE Bot Analytics,各類型數據一次排開, Johnson 說,基於公民協作的原則,目前平台上的這些數據都是完全公開,任何好奇或是有疑問的人其實都可以自行查閱。統計到 2019 年 10 月初,真的假的 Line@ 好友人數已經突破 11 萬 7 千人。以使用者的組成來看,女性比例略高於男性,年齡則以 35-39 歲為大宗、其次為 30 至 34 歲, 50 歲以上的年長使用者也不在少數。(註:由於 50 歲以上被歸類為同一區間,故數量看起來最多。)

真的假的 LINE Bot 的使用者分佈以女性比例略高於男性,年齡則以 35-39 歲為大宗。圖/羅奕儒提供

假消息操作左右民意,後台數據看出端倪

 真的假的自 2016 年上線至今已經 3 年了。在查證、回覆的過程中,團隊核心成員 Billion 分享,資料的類型其實非常多元,像是抽獎文、好康文、醫療健康資訊等都算常見。查閱平台資料,這一年來討論度前 3 名的消息分別為:

  1. 「菌類和茄子一起吃會造成中毒。」(含有不實資訊)
  2. 「中華電信網路定位電話是詐騙。」(含有不實資訊)
  3. 「眼鏡、輪椅、租屋……,身心障礙者和長輩政府都有補貼。」(含有不實資訊)

另外,團隊也發現,有時短時間內大量類似主題的消息回報,和時事或重大社會事件相關,例如 2018 年底公投前,就出現許多與公投議題:同性婚姻、核能等資訊。

以同婚作為案例來看, 2018 年底的大選,與同性婚姻議題相關的公投案包含下一代幸福聯盟提出的「婚姻限定一男一女」、「同婚入專法」以及由婚姻平權公投推動小組提出的「同婚入民法」等 3 案。

在真的假的 Cofacts 網站中,以「同婚」、「同性婚姻」作為關鍵字搜尋,可以看到 1,300 多筆訊息,其中高比例為 2018 年底公投前的討論,不只回報的資訊多,回應的編輯數量也相當多。多人回報的消息,包含同婚通過後將開放外國人士用健保治療愛滋病(含有不實資訊)、法國 20 萬人上街頭要求廢除「同性婚姻法」(含有不實資訊)、同婚通過後將造成以後阿姨、姨婆是男性,叔叔、叔公是女性等怪現象(含有不實資訊)等。

於網站搜尋同性婚姻,可看到許多被轉傳的不實消息。圖/羅奕儒提供

另外, Johnson 也發現一項有趣的觀察:「反對同性婚姻的言論,其實是在選前大約 30 天左右開始有一波大量資訊的散播,而民意也是在這時開始明顯轉向。」原本婚姻平權大平台的民調結果其實支持與反對的民眾並不懸殊,,然而對照公投結果懸殊的差距,這波資訊操作有可能正是造成民意轉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同性婚姻」作為關鍵字,可以查到大選前搜尋量的變化。圖/羅奕儒提供

真的假的,其實沒有要告訴你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我們其實沒有權力決定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Line Bot 上線至今,不止一次遭批評假中立真操作輿論。但雖然身為事實查核平台,團隊也以真的假的為名,Cofacts 並不是以正義使者自居,強塞自己認為「對」的東西給使用者。團隊認為,所謂資訊的真或假,並非一個人、一個團隊或任何組織可以決定,一旦有人可以進行價值判斷,其實就失去全民協作查核的意義。

「我們只是把查核的結果放出來,讓你自己決定要相信什麼,而不是直接告訴你這件事不對。」 Johnson 這麼說。

在 Line 查詢時, 會呈現「這則訊息有 N 人回報含有不實訊息,M 人認為含有真實訊息」。圖/羅奕儒提供

不免就會有人會質疑,全民協作雖然提供了所有人都可參與的編輯權利,但如果參與的編輯對議題的掌握度不足,或甚至刻意撰寫了錯誤的回覆該怎麼辦?

Cofacts 目前為了維持平台的開放性,任何人都能夠在上面回覆訊息,並且沒有任何人為審核的機制;而就目前參與的編輯志工數量,也確實沒有人力能隨時瀏覽平台、觀測是否有明顯不實的回覆。過去確實曾發生有人刻意回覆不實的消息,希望藉此改變輿論方向,像是去年年底公投前同婚議題的討論,就明顯看到這樣的狀況。

未來,希望能將系統串接 RSS 訂閱,一旦有新增的回應,即會傳送通知給有訂閱此類別的所有編輯,讓在意這件事、或是對這件事有疑慮的人,有機會及早發現不太對勁的回覆。然而 Johnson 也強調,所有回應都是無法刪除的,即便有人對其他編輯的回覆有不同的想法,也無法刪除或是編輯,只能另外新增回應。

Billion 則分享,國外研究指出,開放大家一起編輯 Wikipedia ,準確度與大英百科全書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公民協作的平台只要有夠多的人願意參與,無論是發表回應,或是針對他人的回應給予評價,其實都有助於平台越來越趨向正確的方向,「未來當然期待達到Wikipedia 的境界!」

身處假資訊時代,唯有「在乎」才能扭轉局勢

「如果要維持開放性,目前確實找不到獲利模式。」 Johnson 坦言,Cofacts 的運作,目前仰賴團隊成員以志工的形式投入,也就是說,我們看見的每一筆訊息,其實都是編輯們在正職工作之餘,犧牲休閒時間換來的。

若要找到長期營運的模式,國內外的案例不外乎成立協會或是企業,但資金來源從哪來、誰能影響組織運作,都和原本希望全民協作的目標背道而馳。現階段來說,團隊成員倒寧願維持志工參與的形式,邀請有意願的民眾一同擔任編輯。

採訪當天,參與核心會議的成員斌綸(左)、 Billion (中)、 Johnson (右)。圖/羅奕儒提供

目前網站「每週至少會回覆一篇以上」的編輯人數大約 10-20 人,會參與核心會議、討論接續運作的大約 5 人,以人力來說,確實相當吃緊。 Billion 每週會在 Facebook 公開社團中列出當週闢謠貢獻的編輯,希望藉此鼓勵更多的編輯參與。

Johnson 則指出,接下來技術上會以「呈現編輯貢獻」為主軸繼續開發,希望能讓編輯能看到自己的回應的確幫助到了人,產生持續上站回應的動力。

對於團隊成員來說,隨著 Line Bot 的好友人數越來越多、使用者回應的資訊越來越多,雖然很有成就感,但待回應的訊息變多,同時也意味著每位編輯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Billion 說:「我每天早上起來,看到的就是一排待回覆的訊息;如果我今天沒有回覆完,隔天看到的就會是兩倍的訊息。」回覆訊息確實帶給自己蠻大的壓力,但同時看著澄清的資訊持續累積,並且發現確實能幫助到別人,也就有動力堅持下去。


延伸閱讀

創新被誤會是「詐騙」 若水突破障礙者就業框架/2019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科技」與「傳統」辯證,激發部落自主權的新想像 —— 當社區貨幣走入蘭嶼/2019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