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摩亞商數金科技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以下簡稱 DTCO )與蘭嶼在地團體蘭恩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蘭恩基金會)、說蘭嶼環境教育協會(以下簡稱說蘭嶼協會)合作推出「蘭嶼永續護照」,希望以「數位身份」強化蘭嶼認同感。 2019 年, DTCO 再導入「達悟幣」,基於區塊鏈去中心化、建立在信任上、不可篡改等特性,期望虛擬貨幣能解決觀光對蘭嶼帶來的負面影響,並能作為達悟族人保存文化的工具。
本文與 NPOst執行主編何怡君共同撰寫
以蘭嶼為場域,原住民文化為精神,區塊鏈技術為工具 —— 數位身份與達悟幣,開創運用區塊鏈科技,發行部落社區貨幣的先例。
「科技」一詞總是與「發明」、「創新」連結在一起,讓我們想到未來。
對未來的關注,確實十分光鮮亮麗,然而,世界總是劇烈地變化,當過去的行為、思想難在現代社會維繫時,科技是否能停下來、回頭看,扮演承接傳統的角色?
屬於部落的身份認證系統 —— 蘭嶼永續護照
蘭嶼,當地登記人口數 5 千多人,實際居住人數約 3 千多人,隨著觀光發展,去年的遊客人數突破 10 萬大關,但觀光是一把雙面刃,帶來觀光收益的同時,觀光財外流、大量垃圾使環境污染惡化、外來投資讓傳統文化崩解,都是觀光發展尋求平衡點的難題。
2017 年, DTCO 執行長李亞鑫走訪蘭嶼,與說蘭嶼協會理事長林正文、蘭恩基金會執行長瑪拉歐斯接觸,除了談論交流想法,也實際跟著進地下屋、到芋頭田,體驗在地生活的樣貌,並深深被當地的傳統文化觸動,也看見島上存在許多因觀光造成的問題。
「身為科技與產業技術的推動者,我們不能依賴、等待政府去解決這個危機。」李亞鑫與瑪拉歐斯、林正文以維護蘭嶼主體性為出發點,又與在地其他團體、作家夏曼·藍波安交流後,2018 年 DTCO 嘗試發展一套對個人、對商店的認證系統,透過名為「蘭嶼永續護照」的數位身份,強化達悟族人與認同蘭嶼的遊客鏈結,將其維繫為一社群。
許多達悟族人為了求學、就業,離開蘭嶼,在外地「流浪」、心繫家鄉;許多遊客在蘭嶼停留或長或短的時間,離開後仍不時想著要「回去」。因此,蘭嶼永續護照有虛擬形式,存放於 DTCO 開發的區塊鏈錢包中,同時也發行實體卡片,開放給島民、遊客申請。
數位身份的精神理念在於,比起臉書社團、戶口名簿、身分證那些「不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工具,透過數位身份團結愛蘭嶼的人,加深對蘭嶼共同體的認同。部落可以依照自己的文化規範,全權決定誰能獲得這個身份。
林正文形容數位身份是不受地理環境限制的「島民卡」,在世界各地都適用;李亞鑫則說是自主式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的工具,「這個身份不會因政權消失而消失,且依照部落規則去認定的身份認證。」
翻轉臺幣先行,「達悟幣」終極目標是文化永續
達悟族是個相對去中心化的民族,部落中沒有頭目,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都是共同體。共享、分食文化,信任、去中心的民族性,在臺幣先行的交易模式中,資本主義的思維竄入島上,傳統文化在生活場域中施展受阻,成為達悟族長年積累的痛。
於是 DTCO 繼推行數位身份認同後, 立基在區塊鏈技術上,今(2019)年再推出「達悟幣」,獨立於臺幣之外,期能使蘭嶼重得文化、經濟自主權。DTCO 發行的達悟幣對臺幣匯率是 1:1,注入流通約有 500 萬顆,總發行量是 100 億顆,約莫是 10 年的觀光產值總和,使用者下載 APP 後,即可線上操作交易。
目前有 11 間商店使用達悟幣,有民宿用達悟幣作為住客的早餐抵用卷,或是可以給小幫手達悟幣讓他做消費使用。未來,達悟幣的使用方式還有很多的可能,像是作為旅客參與淨灘後的獎勵,食用芋頭文化的推廣等,一起守護蘭嶼文化與環境。
達悟幣透過區塊鏈智能合約發行,信託簽章的保管者有 DTCO、蘭恩基金會、說蘭協會三方,李亞鑫強調:「全世界只有蘭嶼在部落治理上應用數位身份、虛擬貨幣雙科技,DTCO 是技術推動者,縱然我們目前保管一把鑰匙,也只是安全設計,我們認為自主是很重要的,這些遊戲規則最終要交給族人來訂。」
「我們推行達悟幣不是為了取代臺幣,而是在法定貨幣外,還希望能有補充貨幣作為選擇。虛擬貨幣的應用不一定要對外,對內使用就可以減低對法定貨幣的依賴。」加密貨幣可塑性很高,如果族人有工具可以應用在消費或生活領域,就可以根據部落精神去塑造更貼近文化的交易模式,李亞鑫表示,達悟幣的終極目標是推動文化永續。
區塊鏈 —— 作為體現達悟精神的工具
DTCO 把自己定位為「研發跟科技創新的推動者」,李亞鑫表示:「達悟族人貢獻智慧,我們貢獻現代科技,大家做結合,但要怎麼走需要時間嘗試。」
達悟幣、數位身份認證不是 DTCO 第一次探索金融科技的應用,選擇在蘭嶼發行社區貨幣,是因為 DTCO 觀察到這幾年原住民自治的議題不斷浮上檯面,但讓落實自治的工具又在哪裡?
不只是臺灣,金融科技應是全球各地部落自治不可或缺的工具。李亞鑫認為,由於法定貨幣永遠伴隨著當局的控制,不使用第三方金融機構,而是讓數位工具直接體現理念價值,才有自治的可能,「都市架構太成熟,因此區塊鏈科技會發生在相對邊緣的地區,這些地方可能有寶貴、悠久的文化價值,是發展社區貨幣很好的開始。」
數位身份跟虛擬貨幣不是公共政策,區塊鏈科技去中心化、建立在信任之上的特性符合原住民精神,在 DTCO 的想像中,區塊鏈科技是體現達悟精神的工具之一。
很多人會對數位身份、達悟幣有疑慮,在不瞭解的情況下,民眾可能會擔心由一家科技公司把持金融與個資訊息,會有風險,不過,李亞鑫說疑慮會在瞭解區塊鏈技術後減緩。
推廣新觀念,從分享經驗開始
目前約有 500 多人、11 家個當地商家自發性申請數位身份,達悟幣則有小部分人使用,但尚未普及。李亞鑫說, DTCO 想先優化系統穩定度、使用者體驗,以及與當地人探索到底要如何將蘭嶼永續護照、達悟幣用在哪些交易行為,目前還不急著擴大規模。
除了使用方式待探詢,當地人在接觸新科技時,也仍有諸多疑惑,像是如何建立獲利模式、長輩對於數位應用的適應問題等,瑪拉歐斯說:「有許多在地人關心獲利模式,但我們有說明,獲利模式是我們後端的顧慮,推行社區貨幣是要維護島的經濟模式,也就是回到傳統『分享』的觀念。」
依循當地民主的溝通模式,推行團隊舉辦多場說明會,讓每個有興趣的人做初步了解、充分發言。過程中,青壯年的使用興趣較高,熟悉 APP 使用流程後,願意嘗試參與。至於長者使用數位工具較有難度,直接經營商店民宿者也較少,因此就以理念的交流為主,當他們也認同時,瑪拉歐斯說:「希望他們成為智庫,教導我們如何保存傳統文化。」
現階段,在尚未達成共識前,所有推展緩慢進行。瑪拉歐斯、林正文、民宿經營者林詩嵐持續做小型拜訪、理念的溝通分享,並且共同決議挑選標準,個別尋找在地店家加入。
然而,推行團隊人人有正職,要執行無給職的「特別任務」格外艱辛。瑪拉歐斯、林正文受訪時,顯得疲於奔命,紛紛表示,若要持續走訪部落、商家,進行對外宣傳、聯繫、受訪,甚至成立推廣據點等等,需要資源挹注、聘請專職人力,作為計劃開展的長久之計。
起步階段,以開放態度看待科技與傳統結合
蘭嶼具爭議的議題眾多,環境汙染、資本主義、人口外流等皆是達悟族人所要面對的處境。林正文經營雜貨店,同時身體力行推廣環境教育,他看著蘭嶼這幾年快速轉變,很多資源來到島上,有好有壞,評價兩極,但不可避免的是,外來的事物仍會持續進來。
林正文認為,未來行動支付,或是其他更新的科技也會進到島上,當李亞鑫提出的區塊鏈精神,與蘭嶼文化都架構在「共享」之上,或許可為一問題解方,「那就賭一把吧!」
對於推行團隊來說,科技是新的,當中遇到的挑戰也是。包括說明會過後,要透過什麼方式持續與族人溝通;網路寬頻不足形成「數位死角」,數位錢包使用有難度;觀光客要辦理身份認證,但影印的機器故障⋯⋯。
然而,也有像是他們到國小、過中進行教育宣導後,一個當地學生回饋:「要達到經濟獨立,原來我們可以做很多的事。」主動成為他們推廣的種子,將理念擴散出去,讓他們備受激勵。
當地所期待的,是在觀光熱潮之中,賺錢也同時做好文化與環境的延續。林正文感嘆,許多年輕人經營民宿、商店,對客人會談海洋永續、土地休耕等觀念,會介紹飛魚季、大船下水祭、飛魚終食祭、好月節等傳統,但自己是否真的會做、知道怎麼做,讓來到蘭嶼的人也能有更深刻的體認,則是不易做到的事。
儘管目前還看不清未來走向,但林正文樂觀以待,他認為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現階段是才剛出生的嬰兒,不可能一下子知道所有事情,但只要持續加深理念,總會慢慢往上走。
利用區塊鏈特性,協助社區發展智慧財產授權
談到未來,李亞鑫說:「想在蘭嶼投入資本,初心當然是因為被蘭嶼感動,我們好不容易變成厲害一點的科技宅,就有使命感想去維護臺灣珍貴的資產。」另外,考量到虛擬貨幣的流通事產業趨勢,他也認為必須有人率先投入,「經驗很寶貴,過程學到很多東西。」
不過,科技卻也不能為所有理念背書,凡事還是得回歸要解決的問題,李亞鑫說:「重要的是去觀察,找到部落或城鄉最重要的資產,接著定調商業模式、體驗過程,才有機會發展。」舉例來說,蘭嶼經濟來源是觀光財,那科技就可以跟觀光財結合,如果是泰雅族要重建編織文化,可能就不是往觀光財的方向思考。
對李亞鑫來說,社區貨幣的願景,一是串連其他原住民族群,除了臺灣,也可以推向紐西蘭、沖繩、南洋等地,帶動社群文化力量,另外一個則是發展智慧財產授權。
在文化資產的保障上,原住民面臨的問題是只有法律、沒有工具,如果能夠利用區塊鏈的透明性、永續性、不可篡改性去發展智慧財產授權,或許可以讓部落族人多一些收益。李亞鑫舉例,如果達悟族將圖騰計入智慧財產,族人就可以藉由授權收費帶來收益賺錢,這個過程需要有一個授權工具,區塊鏈技術就成為選擇。
找回自主權,對文化傳承的新想像
全球社區貨幣在應用上遇到的共同困境就是規模太小,一旦考量營利,難有相對收益,同時也會受到政府政策、寬頻分佈等因素影響。
「即便如此,虛擬貨幣是趨勢。」李亞鑫說,未來,如果有企業願意支持文化永續,展現企業責任,發揮社會影響力,DTCO 希望讓這些行動邁向開放計劃模式,可以號召媒體、在地幫手、工程師、專案經理一起工作。
新科技是否能成為傳統文化延續的載體,又或是成為攪亂傳統步調的因子,蘭嶼永續護照、達悟幣瞄準在地觀光、循環經濟,是值得觀察的指標。在我們習慣的思維中,傳統文化與創新科是相斥的觀念,未來我們也許可以期待,兩者辯證交融後,會綻放出嶄新想像。
延伸閱讀:
人工智慧能幫忙!運用機器學習,對抗氣候變遷的 10 種方式/2019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撐起全球 NGO 捐款趨勢調查,大揭密只靠「她」/2019 年會獨家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