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已經太多!真正能改變世界的大規模影響,來自於高品質的複製/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1

Photo by NASA on Unsplash

編按:

令人期待的 2018 NPOst 年會來臨!今年試圖在遍地開花的「創新」氛圍中,討論在「計畫之初」就設計「規模化」的可能性。亦即,「當我們只有 5 個人的時候,是否就能思考如何影響 50000 人?」

「規模化」並不僅限於個別組織之內,任何形式的計畫拓展都能成為目標,例如推動修法、鼓動其他組織參與,甚至提供整個計畫的「複製」系統,開放外界進場如法炮製。

在商業市場上,企業希望做出自己的獨特性,最好還有排他性與壟斷性。可是在第三部門,當我們的目標是「社會共好」時,一個好計畫光是分享成功經驗是不夠的,如果無法快速拓展,將無法趕上全球不斷面臨的緊急問題。

如果你不小心錯過早鳥票(或鐵粉票),沒關係,學生票、團體票正熱烈販售中喔!

 

作者/Kevin Starr、 Greg Coussa  譯者/金建寧

「創新」是如此迷人

用幾支麥克筆寫滿空白的白板,等同創造的開端,而貼滿便利貼的牆壁,幾乎代表突破必然會發生。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聽起來很酷,即便你對此毫無頭緒,況且誰不想成為《高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中扣人心弦的報導對象呢?倘若你的策略運用得當,有朝一日你甚至可能登上 TED 的演講舞臺,這就太棒啦!

每個人都在從事創新,就連大型國際非政府組織(統稱為 BINGOs)也投入這股熱潮,設立創新實驗室,並且調整其服務宗旨,喔耶!

我不願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但要注意,社會部門所面臨的最迫切挑戰並非創新,而是複製沒有任何構想能產生大規模影響,除非許多組織能複製這個構想。目前有大量具高度影響力的構想正等著以高品質的方式複製,其中不少構想受到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之類的結果支持。就大規模影響而言,複製甚至比創新更重要

高品質的複製不容易,但能產生莫大影響力

等一下,BINGOs,這不是你們擅長的項目嗎?大規模複製?你們真該這麼做!

外面有一大群小實驗室提供構想給你,其中產量最多的是社會企業,這類組織的設立目的是發展證明和規模化你需要的貧窮問題解決方案。社會企業通常較擅長此部分,因為他們一心投入單一龐大構想。社會企業具有足夠的靈敏度,可以快速改變方向和迭代,另外倘若構想行不通,企業就無法營運,因此他們通常會傾注全力。社會企業拯救世界的新創公司特質,容易吸引那些原本永遠僱不起的人才加入,並且獲得設計和商業界各類顧問的大量協助。如今社會企業擁有的支持系統,彷若一個相當具機能性的生態系統。

而要瞭解的是,你可以免費擁有社會企業的構想!所有研究和發展、投入概念驗證(proof-of-concept)及最終影響評估的辛勞成果,皆供你取用。你要做的僅僅是複製而已,且如果社會企業夠聰明的話,也會提供你助力。社會企業都夢想能產生大規模影響,而你可以幫助他們實現夢想,這就是雙贏!如果你能歸功於社會企業,這是好事一樁,而且你真的應該支付他們教導你如何正確複製所衍生的任何費用,畢竟比起自行發展,複製要容易許多,成本也低出很多。

圖/Ben White @ unsplash

然而事情是這樣的:要高度精確的複製並不容易。你必須將每件事做的和創新者一樣好,不能僅因為募款不足就有所遺漏隨意更改方法與程序或便宜行事。假如你以不當的方式複製,或許就完全行不通。複製是一門科學,也是高級的藝術:你必須專注和執著於細節。

只分享成功模式還不夠,必須提供可複製的系統

以下舉例說明一名複製者如何投入所需努力:Living Goods 是知名社會企業,他們建立了類似「雅芳小姐」(Avon Lady)的網絡,由在村落中走動的健康推廣人員組成。這些推廣人員挨家挨戶的銷售健康產品(包括瘧疾和肺炎的治療),同時進行衛生教育和病人轉診。

Living Goods 模式歷經多次迭代過程,處理了供應鏈物流系統和適合的產品組合等核心議題,結果Living Goods 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如何僱用出色的銷售員,並將其訓練成健康推廣人員。Living Goods 最終以恰當的方式達成:一項大型、成本不斐的 RCT 顯示,如果村落裡有 Living Goods 健康推廣人員,兒童死亡率驚人的下降了 27%。

圖/Living Goods @ flickr, CC BY-NC-ND 2.0

Living Goods 現已成長至可觀的規模,在烏干達和肯亞有 3,538 名健康推廣人員,然而為了讓該模式產生真正大規模的影響,其他人必須以複製者的身分加入。許多組織表示感興趣,而 Living Goods 和一些希望複製其模式者有往來。不過一個很大的困難點是,Living Goods 的模式很複雜,其擁有的系統人才與整體管理皆屬於世界級。如果你想要得到相同的成果,你需要認真執行,投入所需的努力,以便恰當的複製模式。

舉例來說,BRAC 是全球頂尖的 BINGOs 之一,其認真執行複製工作,並且自 2007 年起就與 Living Goods 在烏干達攜手合作。BRAC 以更大許多的規模進行複製,並與 Living Goods 密切合作,以記錄其所有創新和迭代過程。BRAC 和 Living Goods 的合作造福了 600 萬人口。(參考:「為什麼貧窮的地方看得到可口可樂,卻看不到疫苗?」全球最大 NGO 扭轉 1.38 億人命運/2017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1

Living Goods 現已開發了最先進的管理平臺,有助於 BRAC 及其他非政府組織以高度的品質執行其模式。該組織領悟到,不能只和複製者分享模式,而是必須提供對方可供執行的模式系統。透過此平臺,Living Goods 著手改善與複製者的合作方式,使得過程中所需的參與時間較短強度降低,但仍能產生相同的影響。

肯亞也有類似的故事即將上演,博馬計畫(BOMA Project)在貧瘠北部的半遊牧村落中推行。該計畫找出這些村落中最貧窮的女性,教導她們如何經營小本生意,提供創業補助,並給予所需的支援,以幫助她們善用補助。此方法與其他「脫離極端貧窮」(graduation from extreme poverty)模式沒什麼不同,而且執行得很好。目前有 7,100 間公司,支撐 21,000 名女性和 10 萬名孩童的生計,而 BOMA 的 2016 年影響數據顯示,每月所得呈 3 倍成長,此外 92% 的女性在 2 年內「脫離」極端貧窮,97% 的公司在 1 年後的營運情況良好。

美慈組織(Mercy Corps)天主教救助服務會(Catholic Relief Services)這 2 個非常優秀的 BINGOs,決定將 BOMA 的模式融入其工作中。2018 年,美慈組織將增加 3,900 名女性,天主教救助服務會則會有 1,600 名女性加入,而這只是開始,這 2 個組織認真地要將事情做對。以下是 BOMA 的經驗──

1. 從低風險的試行計畫開始。
2. 取得總部技術和專案主管的同意。
3. 預期模式會加以修改,但應積極捍衛所需的特色和方法,以確保能產生類似的影響。
4. 設定清楚的預期績效,並明文規定於技術協議中。
5. 利用數位平臺,透明化追蹤關鍵績效指標。
6. 只有探訪是不夠的,應長期派駐員工至複製者的組織。
7. 要求複製者的員工跟在 BOMA 員工身邊觀摩。
8. 提供逐步減少的支援訓練,即使超出預期的期間。
9. 在缺乏能力和投入資源的情況下願意抽身離去。

請注意此處原始創新者扮演的角色。如果創新者真的想要擴大規模,就必須成為其複製計畫的積極推動者,從一手包辦的直接實作者,局部轉變成導師支援者的角色。創新者需要將其模式包裝成系統性可實行的介入措施(包括讓模式可實行的系統),「銷售」給最有能力大規模複製其模式者,然後提供支援(通常為密集性),以成功的執行其模式。對於許多組織而言,從實作者轉變成支援者,意味著可能令人感到痛苦的重大改變,因此創新者必須預先考慮到此點,並且謹慎處理。

即便是複製者,在迭代與效率方面仍有許多創造性的工作要做,更不用提成功規模化所需的、由上而下的政策執行工作了。就這點而言,每個人都有機會創新。

或許這時可以進行有益的特許經營(franchising)或授權經營(licensing)協議,但這不重要。人們過度沉溺於這類事物,況且智慧財產多半與社會部門無關,執行才是一切,重點在於發展、證明和規模化某個模式。

同樣的,當工作從某個實作者轉移到另一個實作者時,功勞歸屬(以及在募款時扮演的角色)往往會產生衝突。請釋懷吧!作為企業,他人將你的構想規模化應該是你的夢想才對,只要 BINGOs 沒把事情搞砸,你就該感到心滿意足了。對於 BINGOs 而言,將成果歸功給適當的對象,很少會有壞結局。對雙方而言,如果負責溝通聯絡的人員值得你所支付的薪水,那麼他們應能想出要如何真實的推銷對你有利且成功的規模化計畫。

創新贏得所有媒體版面和獎賞,但這是不對的。能改變世界的大規模影響,來自於辛苦的高品質複製。BINGOs 能夠且應該進行複製,而且應當獲得他們所需的資金和應得的認可。長期來說,創新者與複製者完全互依互存,如果我們要在欲解決的問題點上製造深刻影響的話,每個人都必須盡其所長。


原文出處:Enough Innovation Already!


延伸閱讀:

世界百大 NGO 談發展計畫:如何縮短「創新」、「影響力」與「規模」之間的鴻溝?/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2

專屬於 NGO 的規模 X 設計加速器:快速拓展「創新」的影響力/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3

「為什麼貧窮的地方看得到可口可樂,卻看不到疫苗?」全球最大 NGO 扭轉 1.38 億人命運/2017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1

從戰後灰燼中崛起的 BRAC,如何成為影響全球的 NGO?/2017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2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