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派社會行動如何贏取勝利?4 項基本原則,把握新型態社運模式

圖/TProduct School@ unsplash

NetChange 官網上的資訊看來,他們曾經合作的客戶並不限於 NGO,還包括跨國性機構與新創公司,其主要業務在輔助客戶利用數位工具,以及在特定文化情境下進行適當的表述,期望成功達到組織目標。有點類似筆者之前在文章提及國外出現的各類「企管顧問」服務,尤其在美國,這類管理顧問已有不少把業務觸角伸到了NGO、NPO部門。NetChange 於 2016 年發表的一份報告〈Networked Change: How progressive campaigns are won in the 21st Century — A NetChange Consulting Report 2016〉。這份報告或可視之為對千禧世代的社會運動參與,以及當今社會數位化後,如何重新看待社會運動階段與角色的加強補充版。

「直接網絡行動」—— 數位化社會催生的社運模式

回到這篇報告本身,NetChange 針對近年來全球 47 個社會行動(多數是發生在北美的運動,亦含括了政治性政黨行動)進行分析研究,整理出某些共有要素。報告把社會運動組織結構粗略分成 3 種類型,分述如下。第一類是傳統上具有重量級且已機構化的社團,如美國槍枝協會、美國商會這種老牌的「建制型」組織。其決策方式多是從上而下,能準確地利用其歷史聲譽與人脈資源,有效地讓行動擴展並影響政策決定。

圖/Lindsey LaMont@ unsplash

第二類則是草莽起家的團體,例如扯動中東政治局勢的「阿拉伯之春」、蔓延全球的「佔領華爾街」。這類團體多半靠著崛起的社交網路作為聯繫宣傳,其決策模式則偏向扁平、去中心化。雖然這類運動曾吸引世人的目光,也成功推銷其訴求,但往往中繼乏力而無法帶來持續實質的影響。最後一類則被稱為「直接網絡行動」 (directed-network campaigns)。NetChange 認為這類運動集前二者之優點,它一方面保有核心的組織,來架構議題與協調相關資源,但同時也開放充份的空間,讓草根行動者、跨議題的聯盟伙伴可以加入參與。從某些行動結果來看,「直接網絡行動」較能成功地帶來更大的影響力,投入資源與産出效應也較有 CP 值(或原報告所稱的「force amplification」)。這裏所舉的幾個運動的例子是:Fight for $15、 #Not 1 More、Keystone XL 。

一場成功的社運,應具備的 4 個基本原則

本份報告欲針對第 3 類社會運動組織,進一步探討其如何成功地打出議題,並越釀對政策的影響力。報告歸納出 4 點共同特色,這 4 點可以說是促成一場成功的「直接網絡」型社會運動的基本原則:

1、權力下放與互相學習 Opening to grassroots power

能夠動員多少人支持,似乎已是各種文武拼場不容忽視的角力比勁。不過,這份報告認為,在一個網絡化的社會中,基層的被動員者早已不是過往的走路工或簽名者而已。許多基層支持者可能具備高度代理能力與能動性,換言之,如果能適當地提供指引資源,有人就可能會自發地在在地社群進一步的做組織工作,或協助議題推動。

圖/jose aljovin@ unsplash

對於這類「分散形代理者」(或稱地方分舵)的發展,組織應學習以開放心態,讓這些在地主事者可以依當地脈絡客製、修正、採行必要措施,同時也要從代理者接觸的群眾蒐集到可貴的意見與智慧。

2、打造跨運動網絡交滙 Building cross-movement network hubs

這份報告認為,當代社會網絡化與數位化,大幅降低了溝通與協調成本,這也讓過去單一機構對某一議題擁有排它的所有權不再吃香。隨著不同角色的流動與網絡連結,在個人層次上,組織不會再強調社群要其的持久忠誠,能打動個人的反而是各式社會主張與訴求本身的張力,因此,更容易出現了打破組織界線的支持者。或許組織一時之間還是很難揚棄對自身品牌的執著,但 NetChange 建議不如採用更為自由的共享關鍵字,例如善用 #Hashtag ,或許可為社會運動帶來更廣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圖/Miguel Henriques@ unsplash

然而,自發的在地行動與資源運籌之間,並不會相安無事,要維持扁平、分散式網絡良好運作,勢必要投注不少精力來處理水平與垂直間的溝通協作。確保資訊、資源和行動無礙順暢,包容接納不同觀點,找出最大公約數的共識是一門永恆的藝術。而網絡的核心運作者,更得付出心力開發同溫層以外的非典型潛在伙伴,以期能為運動贏得不同社群團體的認同。傳統的社運組織能否接受這種開放協作、即時溝通爭取信任的網絡合縱呢?

3、形塑動人有感的社會訴求 Frame a compelling cause

前面提過,在快速流動的數位社會下,傳統對組織機構的忠貞已成往事,而為了吸引千禧世代,對於許多視互聯網為理所當存在的年輕人,NPO 必須在上百個議題中與其他組織競爭。因此,如何透過好的故事手法,快速地提供目標群眾一種「與我有關」利害連帶感就是關鍵。

圖/
Headway@ unsplash

NetChange 建議,在構思社會訴求時,最好能先聚焦在一些實際問題,從那些不失行動價值,且相對容易解決的引導開始。接著,是發展「說故事」的方法,讓呆板嚴肅的論述轉化為附著在有社會文化共鳴的「人性」上。有時候,在故事裡找出一個邪惡的大魔頭以激起支持者的同仇敵乎也不是一件壞事。最後的提醒是,當發展出支撐的故事文本後,如何利用各種管道讓資訊更進一步擴散,是組織要努力去揣摩之處。

4、專注與紀律 Run with focus and discipline

社運團體常常以一當十甚至是以一擋百,為了更有效果地運用資源,NetChange 建議不妨參考新創公司進行專案的敏捷性 —— 引入資料數據導向的行動測試,透過局部先遣實驗測試快速地吸取錯誤教訓,以免在行動全面啟動後才發現大問題。

圖/Mika Baumeister @ unsplash

以某些大型的請願連署網站(如 Avaaz.org╱ Sumofus.org)的成功行動為例,其實他們是經過多次樣本的 A╱B 測試,找到對於目標對象有效的訊息後,才會正式把資源投注在效果最佳的選項上,去啟動行動方案。而要把重要資源放在關鍵決戰點,勢必須有中長期「靜態」、「組織化」階段累積生息,才能在動員決戰時,看準機會把資源押注之上。雖然我們都喜愛充滿著戲劇效果的逆轉故事,但歷史上很少有一夜翻轉的勝利,只是一般人不易注意到長期潛伏的組織化經營。這裏也提醒社運者,不要為了滿足短視支持者對於專案沒耐心的要求,就開太多前方戰線,畢竟 NGO 可以自主判斷,一時的鎂光燈效應還是中長期的目標順利達陣,哪一種才是讓組織與運動可以健康存活的關鍵因素。

大膽將上述模式應用到下一次運動中吧!

既然樂觀地預測「直接網絡行動」可能是接下來幾年最佳社會運動組織型態,這份報告最後對於如何開啟一場直接的網絡社會行動給出了 3 項建議:

1. 從已知的起始點開始2. 以已經在執行的行動為優先3. 大膽將上述模式應用到你的下一次運動中


什麼是「數位化」?初學者必須知道的 10 個數位化面向讓社群幫忙宣傳、即時送出感謝、用影片創造急迫感 —— 8 個眉角,讓公益活動更給力.google {left:100%;display:inline-block;position:fixed}

займы на карту без процентов

作者介紹

NGO 推進器

介紹並分享盡責安全的網路資訊,協助找尋全方位的非政府/非營利組織數位科技與社會運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