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比較遠 —— 讓團體走出撞牆期的「集合影響力」

圖/roya ann miller @ unsplash

文/吳欣芳

在美國,有超過 150 萬的非營利組織,為不同類別的弱勢團體或議題發聲,每年投注約 40 億美元的資金,期盼能解決孩童教育、營養或是健康問題。但那些因貧窮而難以翻身的底層兒童數量,卻是有增無減。1970 年兒童的貧窮率為 10.6%,到了 2016 年卻成長到 13.4%。

在地球的另一端 —— 澳洲雪梨的社區也遭遇類似的困境,社區裡有 90 個無家可歸者,引起當地數個非營利組織關注,但在這些組織介入後,社區裡的無家可歸者卻是越來越多。

當傳統行動進入撞牆期,我們能怎麼做?

當成千上萬的非營利組織,提供多如繁星的方案和行動,結果卻是不如預期 —— 貧窮兒童依舊在生存線邊緣掙扎、冰川融化的速度像是電影快轉、印尼雨林仍以每小時少 300 個足球場的瘋狂速度消失中⋯⋯。

這些現象引起許多人的反思:為什麼努力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我們做對了什麼?同時也做錯了什麼?

圖/Nadine Shaabana@ unsplash

這個大哉問終於在 2011 年馬克·克萊默(Mark Kramer)《史丹佛社會創新評論》中提出「集合影響力」(Collective Impact),振聾發聵地提出解決之道。

根據馬克·克萊默(Mark Kramer)的總結,社會問題大致可分為「技術性問題」和「適應性問題」,「技術性問題」通過一個或幾個組織的合力就能解決問題。「適應性問題」如「教育公平」、「森林保護」等議題,則複雜多元,充滿未知性,因此無法透過單一組織就能解決。

多數情況下,僅憑單一機構已無法解決大規模的單一問題,我們需要更多跨界資源的匯入,和跨部門的溝通與協作,讓單一組織的「孤立影響力」轉變為跨界跨領域的「集合影響力」,才能真正有效解決問題。

集合影響力:共同的願景,帶來聯合行動

國際聯合勸募鹽湖城區 (Unit ed Way of Salt Lake, UWSL) 總裁兼執行長 Bill Crim 表示,「集合影響力」的特點是必須從企業、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等參與者,有共同願景和對問題有相同理解,並且願意聯合行動以促成問題解決。

圖/roya ann miller @ unsplash

其次,各參與方都能提供自有的資源或技能,相互補強彼此不足,持續溝通。尤其由於各方參與者往往來自截然不同的背景和話語體系時,需要在足夠相互理解的基礎下,才能在不同立場中找出相通性目標。

在不同的組織或關係人,跨領域的合作與結盟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意見歧異的問題。因此,想要真正發揮「集合影響力」最關鍵的因素即是「骨幹組織」的帶領——由特定團隊統籌專案,提供持續技術與支援,強化彼此間的溝通效能,以及收集與彙報資料,甚至處理繁雜的後勤工作,才能推動專案順利進行。

跨領域合作 —— 集合影響力的 2 個案例

以美國鹽湖城區的「從搖籃到職涯」(from cradle to career)的集合影響力計畫而言,2004 年以前原是以募集並分配資金為主,與受贊助的非營利組織一同合作,直接幫助貧窮兒童。

但在集合影響力的思維之下,「幫助貧窮兒童計畫」這就是有了不同的作法,他們與州政府、學校、社區、非營利組織、企業一同合作,建立夥伴關係,分享各組織自有的數據和資料。例如,學校分享學生成績和家長教育水平與收入等數據,社區分享貧窮兒童的數量和個案訪談內容,一同商討出改善貧窮兒童的方案。這種大幅改善學生的語文和數學程度,也提高了當地學生的畢業率,而藥物濫用情形和貧窮情形也有相當程度的改善。

圖/Richard Felix @ unsplash

另一個案例是,渥太華是加拿大首都,有高教育普及率和低失業率,像這樣看似完美的城市,仍有 2 萬 3 千兒少生活在貧困中,在 15 個弱勢社區中,有高達一半的人沒有高中畢業,且在安大略省每 7 名學生,就有 1 名學生被通報有藥物濫用的情形。

為了改善這樣的問題,渥太華的非營利組織召集利害關係人,如學校董事會、地方公共衛生組織、議會和家長一起參與,讓政府的公部門、企業的私部門和第三部門的非營利組織三方協力,一同思考與解決兒童貧困的問題。

有一句非洲諺語可充分體現「集合影響力」的精神,那就是「一個人,走得比較快;一起走,走得比較遠」。當每個機構、組織以單一力量殫精竭慮地想找出問題的答案時,就如同瞎子摸象只能看到事物的單一面向,但當一群不同領域的人共同思考問題時,事物的全貌反而昭然若揭,而我們也才能迎頭重擊這些存在於社區中的痛點。

原文〈集合影響力 解決單一組織面臨的困境〉獲《社區力點線面》授權刊登, 關注社區福利發展,請上《 社區力點線面》。


延伸閱讀:

唯有成為夥伴,發展的路上方能前行/SDGS-17(夥伴關係)

跨國、跨界公民合作對抗「數位威權主義」:專訪《全球之聲》主編馬雲華

2019 年全球企業保障人權的 10 大方向:從性別平權、勞工保障到道德投資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