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社工工會:私刑暴力與媒體過度關注,危及兒虐當事人及家屬的復原空間
文/章思偉 臺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理事
近日多起重大兒童虐待案件,激起廣泛的社會關注,臺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相當樂見大眾關心兒虐案件,但針對部分媒體及民眾的過度激烈或不當行為,我們認為應當有所節制。家庭暴力的成因相當複雜,包含酒癮、藥癮造成的暴力行為,或是社會心理壓力下,將施暴做為情緒宣洩手段等,在此情境下,當事人及其家庭成員需要長時間的諮商輔導與社會工作的幫助,慢慢的使身心理復原,以面對未來彼此的關係與生活。
然而,媒體過度的關注反而對當事人更加重其壓力,甚至造成二次傷害,比如媒體竟可得知當事人要前往家防中心會談,在現場等待,想當然爾,當事人於當日並未出現。社會工作的協助過程中不應該有非必要的外力介入,媒體如此緊迫盯人的報導,對助人工作的進行只會造成反效果,希望相關從業人員拿出專業態度,更加聚焦於完善社會安全網的制度,以及社會工作員的勞動權益上,有穩定的社會工作者,也才有助於當事人,不論是施暴者或是受暴者的後續受助工作進行。
同樣的,也請中央及地方的社政主管機關嚴守社會工作倫理,把關好當事家庭的個資及處遇過程,以免如同臺大潑酸案一樣,在當事人還在住院的情況下就把處遇細節公布,或是帶民代到案家訪問,甚至貼出家庭環境照片,相當違反社工倫理,請社政單位嚴以自律。
暴力受害者需要時間復原,一線工作者需完善勞動權益
近日因家暴事件,而產生出攻擊當事人的私刑,我們理解對於施暴者的憤怒,但動手攻擊無助於真實解決家庭暴力的成因,事件中的當事人更需要的是情緒的沉澱與身心狀態的休息,才能夠好好面對重大事件發生後,家庭成員要如何相處、未來該如何前行等議題。暴力行為的介入只會適得其反,不斷激化當事人的情緒,並且增加壓力。
希望大眾能夠把這股憤怒轉化為關注社會福利與社會安全的力量,要求主管機關投入更多資源在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上,對處理家暴的社會工作者提供更好的勞動條件,比如縮短工時、家訪時提供人身安全保護、穩定發放風險加給等,將專業的人才留住,才更有助於社會安全的建立。(參考:「社工是勞工」,臺灣社工籌組工會 20 年認同之路/《臺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書摘)
最後,衛生福利部在前日發布消息,要啟動春節關懷訪視專案,訪視各縣市的兒虐高風險族群,我們認為衛福部此舉雖立意良好,願意關心弱勢者,卻增加一線社會工作者的業務負擔。社工員要被要求在短短的 15 天內把手上的個案都重新訪視一遍,結果造成因為龐大案量的關係,社工只能快速的家訪,就要回到辦公室撰寫紀錄,在這種高度壓縮服務時間的情況下,真的可以有好品質的訪視服務嗎?
政府為了回應輿論壓力,卻使一線工作者的勞動環境更加惡化,適得其反。社會工作真正需要的,是投注資源在建構完善的社工勞動條件,以及補充人力、降低社工平均案量,並且改善各網絡間的連結,包含警政、教育、衛政等。如此才能建立足夠健全的社會安全網絡,避免下一個不幸的兒虐悲劇發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