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望遠鏡】面對受虐者,我們可以做的 10 件事

編按:

由專業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坐鎮回答各種 NPO/NGO 相關提問的專欄【阿北私會所】轉眼就 2 歲了!今年開始,褚阿北與 NPOst 決定轉身探頭,向外觀察,從阿北在國際非營利組織擔任顧問工作的日常中,帶回國際間在社會服務領域裡,各種好玩、有趣的潮流與做法。這個從 2018 年開始的新專欄【阿北望遠鏡】要分享的,可能是一個小小的設計,也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野心,甚至是一個失敗的計畫或爭議的概念,但無論如何,都希望成為臺灣 NPO/NGO 工作者一種新鮮的思考。

ps. 雖然如此,【阿北私會所】精神不死,如果你還是有 NPO/NGO 相關的問題,還是歡迎舉手發問 喔!阿北心腸軟又愛罵人,一定不會棄之不顧的!

 

通常在遇到家暴問題時,我們會有極端的 2 種反應。

一種是認為自己無能為力。在知道有大人或孩子受到家暴,只能說「我不是社工」、「我又不是警察」、「我又不是他們的誰!」或認為必須要由立法者修法,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介入協助。

另一種則表現得義憤填膺,「這種人就是要給他死!」於是可能透過煽動群眾或是網路的動員力量去肉搜,甚至動用私刑,替天行道。但是以暴制暴,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衍生新的問題。

作為一個支持「個人即政治」理念的人,我相信作為一個公民社會裡的一般公民,在這 2 種激進跟消極的 2 端之間,當然還有可以做、應該做的事。

家暴問題的發生,不分種族、信仰、膚色、貧富,絕對沒有哪一個特定族群特別會對家人暴力相向,而哪些族群一定不會。既然家暴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任何時候、任何角落,我們就需要知道,並且隨時準備好自己可以做的事

圖/Gabriel Benois @ unsplash

以下是對於家暴問題,你我都可以做的 10 件事──

1. 隨時調整心情,維持「一致性」

受虐或是受到家暴的孩子,並不是只有看到家人殘酷、暴力的一面,他們當然也有體驗到家人心情好、愛他們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這樣的孩子,對於大人的不可捉摸會感到恐懼、不敢信任大人。所以身為一個大人,要記得在跟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片刻,都提醒自己不要被當時的心情所左右,調整一定的頻率,讓孩子看到大人的一致性──請注意,我說的並不是要當一個「完美」的大人,只要「前後一致」就好了,如果你本來就是急性子的人,卻想要假裝自己不是那麼急躁,那只會更加速自己失去耐性的速度,反而出現反效果。

2. 提供有品質的陪伴,建立信任關係

重質不重量。陪孩子讀個故事、一面散步一面聊天也好,或是一起做飯、再一起吃,重點是和孩子建立起信任關係,讓受害者能有愉悅甚至幸福的感受。

此外,時常保持聯繫,就算每次只有 5 分鐘也好,經常表示關心,確保對方的身體安全,比久久一次帶出去大吃大喝,安撫效果要來得有效許多。

3. 不要一直問!讓對方想說時再說

我們常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用詰問的方式,希望受害者把看到的、經歷的事跟我們說,但是這個方法對於受害者來說,往往適得其反,尤其當自己沒接受過洽當的晤談或諮商技巧的話,一旦引導技巧不足,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將受害者推到更遠的地方。可以的話,請讓受害者在想主動開口說的時候才說,不要讓受害者有被質問的感受。

圖/Rainier Ridao @ unsplash

4. 「傾聽」不僅是有效的陪伴,更充滿療癒作用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是心理學家或是諮商專家,但每個人都可以當一位很好的傾聽者。傾聽的時候,對於從受害者口中聽到的話語,不要做個人判斷、保持中立,也不需要幫任何一方說話,因為傾聽的目的,並不是請你來做裁判,也不一定要立刻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好好傾聽,本身就是一種陪伴的方式,更有強大的療癒作用。

5. 誠實為上策,避免成為加害者之一

對孩子說話要誠實,但是同時也要考慮他們的年齡,如果對於受虐兒童提出的問題,你有答案,那麼就簡單清楚的說出這個答案,不需要說太多細節。

比如當一個孩子說:「爸爸說,都是我害他生氣,他才會打我,所以是我的錯。」這時候,我們可以很簡潔的說:「爸爸這樣說是錯的。因為再怎麼生氣,也不可以打人。」孩子就可以慢慢的通過不同的說法,在自已的心理形成判斷。相反的,如果這時候,我們因為某些原因為做錯事的大人圓話、緩頰(比如那個打小孩的爸爸,跟你有密切的血緣關係),便避重就輕說:「爸爸這樣說,也是有可能啦,你下次就不要那麼皮。」這不僅一個不誠實的答案,甚至可能讓自己變成加害者。

如果你不是很能夠判斷答案是什麼的話,就當一個傾聽者就好,或是誠實的說「雖然我是大人,但是我也不知道。」也很足夠。

圖/Dev @ unsplash

6. 不要輕易承諾,做不到的承諾本身就是欺騙

受虐或是受到家暴的孩子,都有很多被大人背叛的經驗,比如大人失心瘋打完孩子,爾後恢復理智、回頭看自己做的事,可能會後悔的抱緊孩子說:「媽媽保證以後一定不會再打你了!」但這並不代表這位媽媽能夠信守她的承諾,這位媽媽無法守住承諾,也不一定代表她沒有這個心。

身為大人,我們不能夠複製這些孩子被大人背叛的痛苦經驗,即使跟暴力無關也不行,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大學生寒暑假參加社團舉辦的志工服務,面對接受服務的弱勢孩子,必須非常小心,不要因為一時激情輕易的說出:「我一定會回來看你的!」這種話,這只會加深孩子對於大人的不信任。因為守不住的承諾,本質就是欺騙,而欺騙的本質,就是一種暴力,只是這種暴力,不僅透過肢體傷害來表現。

7. 為受害者找到生命出口

與其強迫家暴受害者在沒有辦法脫離、或是還沒有準備好處理受暴經驗的時候,去面對傷口,其實我們可以幫助受害者找到他們可能喜歡做的事情,或是提醒他們曾經充滿熱情的事物,無論是寫作、打球、跑步、冥想、畫畫、手作、料理,或是飼養寵物,當他們從事喜歡的事時,就會減輕家暴陰影帶來的壓力,成為一個舒壓的出口,如果做得好,也會為自己的生命找到自信,找到跟社會的連結,也為我們自己,找到一個可以安全陪伴的絕佳時機。

8. 情緒管理不是別去想,是辨認情緒並掌握它

「情緒管理」是無論男女老幼的共同課題,對於家暴的受害者,意義比一般人更重大,所謂的情緒管理,並不是隨意的說「啊!你就不要去想就好了!」而是學會從最基本的 3 個面向來看──

(1)What:我現在有什麼樣的情緒?

察覺並且確認自己不舒服的情緒,究竟是生氣、憤怒、悲傷,還是沮喪、緊張、焦慮等,只有當我們認清我們的情緒,知道自己現在的感受,才有機會掌握情緒,也才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會被情緒所左右,也才有可能進一步接納我們的情緒。

(2)Why: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我為什麼生氣?我為什麼難過?我為什麼覺得挫折無助?我為什麼⋯⋯唯有找出原因,我們才能知道這樣的反應是否正常,也只有找出引發情緒的原油,我們才能找到有效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3)How:如何有效處理情緒?

我們常會說「就叫他不要打我就好了啊!」但是要求別人是困難的,要求自己卻是簡單、有效的,所以要找到對自己有效的情緒紓解方法,無論是大哭一場、找人聊聊、運動跑步,還是寫日記,每個人一定有對自己特別有效的紓解方法。

圖/Thư Anh @ unsplash

9. 接受專業課程的訓練,助人也助己

在美國有些警察機關或是社福機構會開 40 個小時的認證課程,專門教導一般民眾如何處理身邊的家暴事件,內容從在日常生活中辨識家暴的蛛絲馬跡,到警察或社工回應求救的電話或訊息。在臺灣,其實公部門與一些婦女保護團體也不時會開設類似的課程、研討會,大多數都接受民眾免費報名參加,如果能讓自己對於家暴的法律面、心理面都有更清楚的了解,就能夠更準確的幫助需要的人,說不定有一天也可以幫助自己。

10. 陪伴就醫、積極通報

平時就知道去哪裡通報、如何通報,通報時需要準備哪些資料,當評估受害者面臨危險,以上的 9 種方法卻都不足以幫助受害者時,通報是激進但是有效的方法。

然而,通報不是簡單的事,在臺灣,衛福部訂定的通報機制要填寫資料,常讓醫師和發現人卻步;而用電話通報疑似虐童,證跡也要非常明顯,社會處才會派社工前來評估;上網填通報表過程繁瑣,通報人要填具個人資料,更要有被通報者和疑似加害人的詳細資料,如果身為外人,幾乎不可能手上有這些資料。

所以如果狀況緊急,已經造成肢體傷害,身為非社工專業的人士,最好的方法是立刻陪伴受害者前往醫院,由醫院直接向檢方通報疑似虐童案,啟動檢察官第一時間介入的流程,應該可及時嚇阻加害人反覆虐童。


延伸閱讀:

「孩子被虐,社工不用負責嗎?」保護孩子,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維持一個 24 小時的全國保護專線有多困難?/從世界展望會 113 流標案,到公益團體胸口永遠的痛(上)

社會安全網搖搖欲墜,都是「市場」的錯?/從世界展望會 113 流標案,到公益團體胸口永遠的痛(下)

作者介紹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