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臺灣,才見人生第一個寒冬」,冬衣送暖為海上移工爭權

 

強烈的冬陽晒在南方澳港口,海風呼呼不歇。在日頭照不到的蔭蔽處,路人紛紛攏著外衣,讓身體再暖些。漁港邊,放眼望去大都是騎著腳踏車的東南亞面孔,在全臺灣 1 萬 3000 名境內聘雇外籍漁工中,宜蘭就有近 2000 名。他們大多年輕力壯,一身精實,在港口繞著、船上待著、陸上操持著整網勞務。沒有表情時,看在語言不通的人眼裡,黑面孔很有距離,但突然間的「嘻」一笑,友善咧嘴、說聲「Hello」,一瞬間天涯若比鄰、四海皆兄弟。

「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Yilan Migrant Fishermen Union, Ymfu)就座落在離港口步行不到 5 分鐘的小巷裡,祕書長李麗華一早穿好外套,開門受著海風,準備一天的行程。要出門前,她要先通過客廳,只是那廳裡除了大小箱的冬衣與幾張簡單的板凳,便空無一物。在接受上午的採訪過後,下午,她要與菲律賓籍丈夫趙米蒂到烏石港送上好幾箱冬衣,這是自工會於 2013 年 5 月成立後,每年冬天必須進行的重點工作。

「其實我更早就往返於中壢與宜蘭之間了。」53 歲的李麗華長手長腳、動作敏捷,逆風行走也無損她臉上的堅毅神色。「宜蘭這裡有菲律賓同鄉會,我跟米蒂過去都會來參加同歡活動,之前我在浩然基金會,接觸到這裡的職災外籍漁工後,就更想知道這邊的勞動關係跟勞動條件是什麼。」

李麗華是長期人權組織工作者,站在勞動現場第一線。2013 年所創立的宜蘭職業漁工工會,也是臺灣第一個由外籍勞工為主幹的工會組織。圖/白宜君攝

漁工領薪需過一手? 為解謎踏上工會征途

李麗華過去曾在臺北市勞工局、新移民權益促進會、浩然基金會等組織服務,總為了勞工權益站在第一線。多年前,她因前一份工作時常往返宜蘭與中壢,在南方澳港口總是遇到「臺灣的男人騎機車來發漁工薪水」。經打聽,才發現來發薪水的並不是雇主,而是仲介,更讓她疑惑。常理而言,臺灣人的薪水都是從雇主處直接發放;但移工的薪水流程卻是由雇主撥給仲介,再由仲介轉交移工。李麗華坦言,這個「已成行規」的流程到現在還是讓她不解,為什麼會需要「中間過一手」?

為了了解原因,李麗華決心在宜蘭長期蹲點,認識的漁工多了以後,她問大家:「有沒有興趣一起組工會?」往返公文耗時,只有她一個臺灣人在公文系統戰鬥。2013 年,臺灣成立第一個以外籍漁工為主要幹部核心的工會,那時,李麗華已經在南方澳蹲點一年多了。

東南亞漁工奉獻臺灣 10 多年,領最低薪資還不能自己分配

李麗華坦言,一開始外籍漁工對於勞工權益幾乎全然不知,只是帶著「賣勞力」的單純心情而來。「他們來到臺灣的階段,大都是 20 到 40 歲的青壯年華,為的就是一份穩定的工作與薪資。」

在南方澳港口邊,李麗華與東南亞的漁工親切問候,彼此熟悉。圖/白宜君攝

比起高價的機具,外籍漁工是海上廉價且好用的勞動力,每個漁工最長能在臺灣服「海上自願役 12 年,長年被 2 國不肖仲介在薪水上以不同名目一層層剝皮」。談到這些消逝的青春年華,她十分揪心:「賠了健康、不能跟家人在一起、海上風險高,賺得又沒保障,到頭來只有他們是輸家。」

「境內聘雇的外籍漁工是受《勞基法》保護的。」李麗華直言,漁工的薪水是基本薪資 2.2 萬,2019 年 1 月後,調漲為 2 萬 3100 元,「但經過仲介拿給漁工的薪水,有時會短少到幾乎 10 倍。」她處理不少勞資爭議,雇主大部分都不知道交給仲介的薪水,真正到漁工手上會有多少,「而仲介會變出一堆匯款單,『證明』薪水是匯回母國仲介,『替』漁工分期還債,最後『剩下的』再給漁工。」李麗華睜大眼說道:「漁工的薪水分配,為什麼不是自己決定?

船上工作高時數,且風險高。傍晚漁船出港,期間輪流休息;午夜到達漁場,再經過 10 多個小時的撒網捕魚,隔天清晨才回港。接著,還要在港邊卸魚、整網,有的也會被雇主帶去市場、餐廳、工廠繼續勞動不休。港口 5 年生活,李麗華已十分熟悉漁港作息,「沒出港的時候,漁工大部分晚上都還要在船上睡覺(顧船),但船上都是油料、電線、易燃物,根本不適合。」轉角處,一艘 11 月底才剛離港便燒起來的漁船,猶有殘骸在港邊隨水波盪。

即使不出港,漁工在港口邊也有高勞動力的種種勞務工作要持續忙碌,他們的年齡多半介於 20-40 歲之間,將體力與身體狀態最好的時段交給臺灣。(圖/白宜君攝)

宜蘭職業漁工工會,是臺灣第一個以外籍藍領勞工為主要幹部的工會。成員來自印尼、菲律賓,李麗華是其中少見的臺灣面孔,也是主要發起人。圖/李麗華提供

初來臺灣才見寒冬,募冬衣溫暖海上漁工

說起漁工的工作辛酸,李麗華難忍不捨。開始募冬衣的契機,是在工會會員剛開始一起開會時,2 名印尼漁工吶吶的說:「冬天海上好冷,是不是可以幫忙弄件外套?」東南亞鎮日炎炎,沒有「過冬」的概念,許多來到臺灣的漁工人生第一個冬天就是在臺灣經歷的,工作繁忙,也來不及置辦。經過媒體宣傳後,每年才陸續有冬衣從臺灣各地寄到工會。

「我們每年都有需要。」李麗華正色說,雖有的臺灣民眾會質疑,「要衣服不會自己買啊」、「騙取臺灣人的愛心」、「不幫臺灣人,反而幫助這些外勞仔」,但事實上,暖心的臺灣人遠比非理性的苛責聲多得多。漁工薪水微薄、準備保暖衣物也並非船東的義務,「合約期滿的會回家,會有新人到,海上工作繁重,衣服破損的速度也快。」她細心解釋每年冬天募冬衣活動的重要性。

南方澳漁港。圖/jack.chih @ Flickr, CC BY-NC-ND 2.0

走在南方澳街上,看到李麗華的外籍漁工都會熱情喊聲「姐」,連郵局的送件員來送冬衣包裹都會叫聲「姐」,「但他的年紀不只比我大,是老很多。」李麗華無奈又好笑。

望向無波濤的水面,李麗華在人生中年因一個不經意而紮根宜蘭,跟東南亞的漁工在南方澳共同展開新移民生活。去年,她拿到美國國務院頒發的「打擊人口販運、終止現代奴役英雄獎」,是臺灣第一人。回到宜蘭,她與她的漁工夥伴繼續初心,相濡以沫,過著簡樸、守護著海上正義的每一天。


原文「守護海上移工系列一:寒風吹漁工,臺灣冬衣送暖去」刊載於太報,NPOst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把人性之惡的影響力降到最低,才是制度存在之必要/專訪《奴工島》姜雯

漁港都是人,與你我一樣不好不壞、時好時壞、又好又壞的人/《這裡沒有神》推薦序

守護海上移工系列 3:港口邊的爸爸桑,人有選擇都不會來海上

口香糖集團、詐騙、黑道控制?別再用你的冷漠誤解街賣者

白宜君

曾任《四方報》、日報記者,關懷異鄉人、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情感認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