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離開之後?「D4SG 資料英雄計畫」,以社會影響力延續資料的生命力
文/洪玉盈 NPOst 特約記者
g0v 零時政府 於 2018 年 10 月 5 日到 10 月 7 日舉行零時政府高峰會,其中一個分場《對社會好的資料:什麼才是對的配方?》無疑是一場民間、地方與中央的自我叩問。無論是借力「 D4SG 資料英雄計畫」(以下簡稱「D4SG」) 、拉近法律距離的法律扶助基金會(以下簡稱「法扶」)、藉此輔助社工運作的北市社會局,或者猶在觀望官方、民間與產業 3 方整合的「政府開放資料平臺」,都在等待資料開放的下一步,是否能作為訂定政策的依據,具體落實公共服務?
D4SG 的英雄「主意」
自 2015 年開始,由《智庫驅動》(以下簡稱「DSP」)所發起的 D4SG,以媒合平臺的方式協助許多政府機關及 NGO 團體改善營運現況和災變預防。支撐這個公益計畫的背後是一群來自民間的資訊英雄,DSP 執行長劉嘉凱表示:「英雄們會從提案中選擇有興趣的題目,以 3 個月完成一個專案的方式進行。」 D4SG 挑選專案的標準以可行性、可複製性和影響力為考量,審查十分嚴格:「3 個月內有成功的機會、內容有現成的資料且企畫獲得內部中高階主管支持,題目又要能創造社會影響力,運作成果能否複製到相似的單位更是重要考量。」(參考:2018 年會搶鮮爆:集結一群「有愛」的資料分析師,D4SG 引爆公益領域資料革命)
劉嘉凱舉高雄市消防局所提案的「火災預防」為例,要降低火災的發生,得先確保居家的消防結構是否安全。過去消防局亂槍打鳥式的居家訪視,4 家只有一家需作消防改善,命中率只有 26%。但依循 D4SG 整合災變資料後所製作的預測模型和風險地圖再作訪視宣導,命中率可達 8 成,劉嘉凱說:「2 個月前我遇到科長,他表示火災數量已明顯下降。」
法扶的新嘗試:數據縮短法律距離了嗎?
在 2018 年 6 月總統盃社會創新黑客松競賽中,從 100 支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的 5 支團隊,就有 3 隊是 D4SG 的「畢業校友」,其一的「法扶-如虎添翼隊」便是以數據分析建構出人口覆蓋率的互動地圖,指出「弱勢民眾在哪裡」以縮短「法律的距離」。
法扶副執行長林聰賢發現,新北市政府登記在案的中低收入戶者,來法扶做申請的並不多,「似乎我們過去只著眼在怎麼做,卻沒有真正去接觸申請人的面貌。」於是,法扶開始將內部和外部的資料做比對,得出全國 23 個分會的案件覆蓋率有多少,各分會做了哪些事以及其占比是否達成平均值,並從最常接觸的法律案件類型反推指派的律師需具備哪些專長。
「我們發現,在弱勢族群中最普遍受到的就是民法詐騙,尤其與財產爭議有關,或是涉及毒品的刑事案件。」林聰賢表示,過去法扶認為「在地化」的推行交由各分會最為適切,但數據化後便可由總會下達參考指令:「數據中顯示,六都裡面以臺南民眾主動提告的占比最高,非六都中的花蓮和苗栗比例極低。」假定以提告作為具有法律意識的展現,林聰賢認為,這和都市的人口結構及教育程度有關。
在社會創新黑客松競賽中,「法扶 -如虎添翼隊」也將議題聚焦在「老人資源分配」於互動地圖上的運用,亦即以老人移動的便利性為重要思考,「用最少的時間聚集最多的人口」。於是,法扶和新北市政府的文康活動車合作,讓律師站到最前線,把案件帶回來,「一臺要價 300 萬、可以唱卡拉 OK 的車子,讓所有老人全部跑來!」
讓林聰賢狐疑的是,「民眾明明就有(法律)問題,(在這之前)怎麼不覺得這是問題呢?」他也提到,政府單位有法律巡迴服務車、新住民服務車,法扶全國有 3000 多名律師,這些公私部門的資源應該整合。法扶目前也致力將數據分析開放給學術單位,並以數據分析為基礎,派遣研究員深入地方做田野調查,使決策更貼近民眾。
北市社會局的數據冒險:脫貧還是空瓶?
有別於林聰賢陳述法扶與 D4SG 合作的後續效應,北市社會局綜合企畫科科長蕭舒云著重的是和 D4SG 提案的動機與心路歷程。提及她在社會救助科科長任內,從一場期末發表聽聞新北市社會局與 D4SG 的合作,發現原來社會工作者的個案也能透過數據分析討論!熱血沸騰的她隔日即與同仁召開會議、盤點問題,在備妥資料後向 D4SG 遞出「脫貧計畫」專案。
「長期以來,我們累積了大量的個案數據,卻無從一一追蹤他們是否順利脫貧。」蕭舒云的提案動機,通過了 D4SG 嚴格的篩選,開始與資料英雄們展開為期 3 個月密集地溝通,在中低收入的審查定義上做了許多闡釋,最終產出了一個「脫貧潛能預測模組」。她表示:「起初我希望能作成一個計算機,只要設定好最低生活費基準,輸入個人項目之後就能算出潛能。」但礙於專案執行時間有 3 個月的限度,她改為再次收整內部資源,重新向 D4SG 尋求協助,後來更以此入圍了由聯發科技所主辦的「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的初賽,現正如火如荼地建置一個訪視流程的 App ,讓蕭舒云的計算機夢想繼續延伸。
2018 年下半年,蕭舒云再以「經濟弱勢者就業市場」為主題遞出專案,10 月 28 日將有成果發表。她形容與 D4SG 的合作使人上癮,不僅成果能被複製運用,亦能回饋到內部使流程改善。她更因此學習到,「在建置系統前,就得先判別這些資料未來是否還能再繼續被分析與運用。」她和同仁都從投案的經驗中,意識到不應讓資料成為無用的數位廢棄物。
政府開放資料平臺:Open Data 之前先 Open Mind
法扶和社會局同樣以社會弱勢為服務對象,處理「人」的問題;而作為公部門幕僚單位的行政院科技會報,涉及的則是舉國上下的民生,面對的是政策的走向。科技會報執行祕書蔡政宏表示,臺灣自 2013 年以來開始設立「政府開放資料平臺」,但真正成立「政府開放資料小組」、鼓勵各機關將資料彙整運用,卻直至 2015 年才有所進展。早期臺灣在國際上 Open Data 的表現是以「量」取勝,曾獲選為英國 Global Open Data Index 評比第一名,是近年才開始強化資料的品質與運用。
就蔡政宏的觀察,Open Data 的使用者有一大部分是相關產業界,另外才是 NGO 和一般民眾。比方傳統零售業者和交通運輸業者,很需要透過政府的 Open Data 來完成最佳的資源配給,「當開發者端與應用端擁有良好環境時,就能觸發許多應用 Data。」蔡政宏提到資源分配得考量供需之間的媒合,「Data 應用所展現的成果若要長期營運,得有商業模式作為參考,業者才能從中受益。」
蔡政宏以宏觀的角度表示,「政府開放資料平臺」要遍地開花且走向國際 Open Data 的標準格式,亟需產業的參與。他提及自己本在臺大任教,因緣際會來到科技會報,本身並不是公務員,他不諱言「在促成與民間合作的過程中,『改變公部門的文化』是最困難的。」
劉嘉凱最後表示,D4SG 的提案人將成果帶回組織後,有些會回頭重新檢視組織的資料品質,也有的因此調整內部工作流程。然而,3 個月的專案結束後,資料還有生命嗎?如何讓計畫永續發展,讓資料能不斷產生社會影響,不僅是提案人下一步的關切,亦是 D4SG 不間斷的自我省思。
延伸閱讀:
2018 年會搶鮮爆:集結一群「有愛」的資料分析師,D4SG 引爆公益領域資料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