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法式冰淇淋守護環境,必須擁抱「合作戰」的時代!/專訪「昕樸永續股份有限公司」社會企業
本社企與報導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107 年度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支持
走進臺南小巷,一間正在進行修整的透天厝盡收眼底,大汗淋漓的創辦人吳書瑀執起掃把清掃門面,不時又抱起大批木板,風塵僕僕地來回奔走。2011 年從改造老屋計劃誕生的「1982 de glacée 法式冰淇淋」(以下簡稱「1982」),希望透過老少咸宜的冰淇淋作為媒介,傳遞環境生態的重要性,並落實「友善環境」(Eco-friendly)的核心價值。
找回記憶中,爺爺的「天然味」
大學時代經常擔任環境志工的吳書瑀,在臺北的會計事務所工作 4 年後,決定辭職回到臺南老家,開創一處可供人們在此聊天討論,又能獲得收入的舒適空間。吳書瑀的爺爺過去曾經營「藍鷹冰菓室」,冰菓室結束營業後,其工廠近年成為雜物倉庫,讓她靈機一動將老屋著手改造,在沒有資金亦無政府補助、無法保證未來有穩定營收的風險下,開始她的改造計畫。
「我觀察臺南店家的收入狀況後,發現臺南人很願意在吃的方面付出。」吳書瑀回憶。於是她想,為何不把冰淇淋和環境串聯起來?過去爺爺堅持熬煮天然原料製作冰淇淋,那份市面上買不到的味道深深植入她的味覺感官。為了找回記憶中爺爺冰淇淋的天然味,她花費大量時間研發,思考食物的本質、歷史及情感,「既然人的生活每天都要吃,希望能以食材談環境的方式分享知識,拉近消費者距離,不要再把環保和嚴肅、無趣畫上等號。」
將「飲食」與「在地文化」包進環境議題中
不使用農藥、不添加化學添加物與人工甘味劑,「1982」強調純手工製作,希望呈現食材在友善環境耕種下的真實風情。她提到,和從事社會企業時「先利人再利己」的角度不同,對一般消費者而言,要「先利己再利人」,亦即最重要的是好吃,接下來才是推廣環境理念。此外,由於成本影響售價,要如何讓消費者願意主動掏錢購買,也讓吳書瑀煞費苦心。
2017 年冬季,她與友善動物防治團隊「博威鳥控」合作,在一場研討會上端出名為「獼猴愛吃」冰淇淋,吸引大批參加者駐足,最後銷售一空。這款由柳丁和水蜜桃製成的果香冰淇淋,其中柳丁是出自雲林棋盤厝的「猴子柳丁」,當地採用友善無農藥的種植法,先放任猴子們飽餐一頓,農夫再採收剩下的柳丁,換個方式打破人猴衝突,因為猴子只要吃飽便不會再搗亂,還可以正大光明的為柳丁「代言」。
不只是猴害問題,吳書瑀說:「生態是食物鏈組成的,比如臺灣的水雉鳥專吃田裡的害蟲,卻可能因此同時吃進過量的農藥而瀕臨絕種。」為此,她和臺南官田的「友善大地有機聯盟」合作,製作一款名叫「水雉菱角」的冰淇淋,概念和「獼猴愛吃」類似:將飲食及在地文化包進環境議題中,激發參加者進行思考。用這樣的方式,「最後甚至不用花力氣去介紹食物,消費者就可以幫我們介紹產品了。」
儘管使用友善環境的食材會提高成本,旁人也常勸她可以放寬選擇,但吳書瑀堅持,如果沒辦法照原本的做法,「1982」就不需要存在了,「沒有妥協的空間,只有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她說。
想改善生產者,先改變消費者
吳書瑀表示,多數農戶採用「慣行農法」,在種植時施用大量農藥及化學肥料,事後在醫院會看到一排農夫列隊打點滴,這對他們而言是習以為常的畫面。「老農夫還另當別論,但 60 歲左右的農夫從一開始耕作就使用農藥,很難阻止他們不用。」即便想要協助農夫改善農藥使用的方式,卻苦於「農學問」太廣,加上自己也缺乏實際下田經驗,讓計畫無法如預期順利。
因此,吳書瑀決定修正計畫方向,改為先從教育消費者做起,加上當時面臨食安風暴,讓她心想,或許能把基礎的「農學問」帶給消費者,得到共識後,農夫才能收到消費者的回饋和需求,如此自然會調整做法。
憑著曾和農夫學習的經驗,她嘗試將農地的生態化為「1982」的文案和設計,在現場和消費者分享簡單的知識。「2016 年以前,我們都是用比較被動的方式去等待客人,直到參加社企流 iLab 計畫時,有人說如果真的要往前走,必須下定決心直接去做應該要做的事情,出去和消費者面對面。」這番話讓她改變型態,去年(2017)花了一整年投入市集推廣,也是從這時候起她才察覺「消費者知道的事情很有限」。隨著場地和活動主題不同,她不斷調整文案及價格,包括和消費者溝通的方式、反覆推敲驗證,試圖找出最適合的傳播方法。
「合作戰」時代,異業合作突破同溫層
「1982」並非只是單純的冰淇淋店,更精確來說,是以冰淇淋為主軸的「概念店」,過程中偶爾會加入 3 至 6 個月的短期合作經營,例如推廣零廢棄無塑運動的「小事生活」也曾合作共享空間一段時間,每當有人來逛小事生活的無塑產品時,便可同時向客人推廣冰淇淋及友善環境的理念。這種模式現在也持續運作,目前除了吳書瑀,還有另外 2 間「理髮廳」及「壽司店」,店內的空間也隨意切成 3 塊。她提到,與其說是冰淇淋店,這裡更像是工作室,就連彼此的營業時間都不盡相同,但合作的背後都是「有意義」的。
吳書瑀坦言,因為成本競爭的問題,和同質性相似的餐廳合作相當挫敗,於是今年(2018)才開始改變策略,和各行各業的人進行合作,也得到相應的回報。「我們不該一直接觸已經認同這個理念的人,而是要去開拓不知道這些的人,讓他們願意接近、瞭解從而消費。」設想一個支持友善環境理念的人,一個月的消費額度可能最多只有 1 萬元,購買能力有限,因此她主張:「必須嘗試和不同行業的人合作,而不是和同性質的人分大餅。」
以理髮廳的夥伴為例,他專門設計油頭,客群有 8 成是男性,有趣的是,男客人來修剪頭髮時,通常伴侶也會到場等候,而等待的過程中他們可以用餐。「我們會做一些服務上的設計,讓他們趁著閒暇時間享用冰淇淋」,如果吃了喜歡,客人就會推廣給他們的朋友,無意間成為「合作夥伴」幫忙推廣環境理念。最近「1982」也陸續和臺南周邊的理髮廳合作,連臺北市六張犁的「好剪才」都吃得到「1982」的冰品,希望可以透過異業合作,擴展客群。
最近吳書瑀在申請 B 型企業(B Corp)的認證,其中有一題是「你用什麼計畫去影響你的合作夥伴和供應商?」使她想到,至今接觸的客人多為女性,「這樣我可能會傾向針對女客人做設計,可是也代表我的冰淇淋只能接觸到世界的一半。所以我會開始問周圍的夥伴,你們喜歡冰淇淋或甜食嗎?你不吃?那我要挑戰你!」背負挑戰精神的吳書瑀笑著說,無論如何,總之先餵冰淇淋就是了。
預約制、系統化,永遠在學習的「概念」冰淇淋店
店內裝修工程即將結束,「1982」預計 10 月開始會改以「預約制」的模式經營,團隊期盼以新型態來談味道和設計理念,所以無法每天出餐。至於沒有出餐的日子該拿來做什麼?她說,可以把空間分享給別人運用,「現在就是要不斷和人分享與合作,這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課題,為什麼店面要轉型?要和那麼多人合作、走出去?為什麼開店時間這麼短?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想學習、努力去做好品牌。」
經過多年冒險和摸索,「1982」團隊參與 107 年度臺北市政府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市府在瞭解營運狀況後配屬業師,提供建議,其中最大的幫助是協助規畫行銷。吳書瑀說:「我們以前的方式是透過不斷想像、驗證,再去找合作夥伴」,但驗證完的下一步缺乏系統化,目前團隊面臨最大的課題的是開發業務端,設計一條標準作業流程(SOP)進行銷售。
隨著經營策略改變、合作對象逐步增加,當長期配送冰淇淋的定點超越一定數目,除了第一線的商品及服務,回頭審視如何完善資料流動及庫存管理,有利於將來談案子的成功率。另外,團隊成員來來去去,工作主要都由吳書瑀一人負責,未來市場擴大,需要有更多人力協助,如能及早完成系統化,也方便新進成員更快著手投入工作。
透過回憶中的冰淇淋滋味,引導消費者認識生態的基本常識,對吳書瑀來說,讓沒興趣的人產生興趣,「從 0 到 1」比「從 1 到 0」更加艱難。即使過去曾被認為目標太夠高、數字不華麗,但她依舊下定決心走在她認為正確的道路上,期望能帶給社會正面影響力。
天色漸暗,門外壽司攤點亮營業燈,引來好奇的人群駐足,而他們在這裡既可以享用壽司,也可以理髮、吃冰淇淋,或向店裡任何一名員工搭話,並將環境議題的小知識外帶回家。聽著窗外的閒談聲,她闔上電腦,最後分享一句自己熱愛的理念:「在社會企業投注熱情,再把得到的錢返還給社會企業。」
延伸閱讀:
【活動現場】從農事看社企(上):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我們與食物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