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盟曾虹文:「群眾募資不只為了籌錢,還為經營受眾與倡議」/NPO 群募百樂餐

圖/NPOst

活動名稱:NPO 百樂餐:好公益提案,不群募嗎?

日期:4/12(四)

時間: 18:30-21:00

地點:泛科學院(臺北市復興南路 1 段 127 號 4 樓)

主辦單位:NPOst 公益交流站、泛科學院

主講人:曾虹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透明足跡」,一項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綠盟」)策劃、發布於群募平臺「嘖嘖」的群募專案,於 2017 年 2 月上線,目標是在 2 個月內向大眾籌募 350 萬元,邀請民眾參與環境議題,共同揭露並關注生活周遭的空氣汙染。最後,這個計畫延長募資半個月,共募得 410 萬元,超標達 117%,並在各大媒體獲得關注,堪稱 NPO 界的群募奇蹟。

然而,奇蹟非偶然發生,其中的「眉角」是什麼?(參考:百萬群募打造民間版開放資料平臺,全民監督抓出空汙兇手

圖/透明足跡官網

群眾募資不只是為了「錢」

「好公益提案,不群募嗎?」是 2018 年 NPOst 第一場「百樂餐」聚,邀請 NPO/NGO 界熟門熟路的的「老饕」們,帶著過去打滾的經驗,與各組織好手相聚並交流切磋,珍貴的經驗如同一道道佳餚,在百樂餐聚上飄香,讓每個人品嘗出不同的滋味帶回各自耕耘的場域,持續碰撞出新的可能。

這一次,任職於綠盟的曾虹文便帶著「透明足跡」的募資經驗前來,募資成功的背後卻是她口中的「心酸血淚史」。

說到群眾募資,在場的組織工作者要不是已經策劃並參與過群募,要不就是已經觀望、謀略好一陣子,顯示群募的確是一個持續火熱的趨勢,不過,曾虹文提醒,群眾募資僅是組織籌募資金的手段之一,並非唯一解方,換個角度而言,群眾募資也不單單是為了募「錢」,還有其他的意義:「比群募更重要的事,還包括經營群眾與社會倡議。」曾虹文強調,組織可以透過發動群募擴散消息,觸及潛在支持者,宣傳議題、獲取大眾關注,並對政府或企業等利害相關人創造壓力,「群募是一個『把事情講清楚』的機會。」

曾虹文以綠盟 2015 年於 flyingV 上發起的募資案「314 核電告別式──全國廢核大遊行」為例,指出當時這項募資案所設定的贊助金額很低(100-200 元),因為其主要目的並不為籌募資金,而是為了「宣傳遊行」,因此降低參與門檻是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鼓勵其參與遊行。

曾虹文。圖/NPOst

不是問「怎麼募資」,而是「為何捐款」

「很多人問『怎麼樣募資?』我認為要反過來想,如果今天我是捐款人,為什麼我要支持這樣的募資案?」曾虹文表示,組織進行募資計畫,必須能易位思考捐款人的心態,如此一來,當組織將籌備已久的募資案「端」到受眾面前時,才能發揮預期的效益。

曾虹文進一步說明,計畫必須能激發受眾的「認同感」,進而想要「積極參與」,並且確保民眾了解,這樣的參與能夠「帶來改變」。以透明足跡為例,此計畫藉由文案的書寫,提醒居住在臺灣這個小島上的人們思考「空汙並非遙遠的傳說,空汙籠罩生活每個細節」,「接著,為什麼要捐錢?你要把『可以做的事』以及『會帶來的改變』說清楚。

曾虹文回憶,綠盟在這一點下足了功夫,他們在募資頁面上以圖文條列,清楚告訴受眾「有了透明足跡,每個人都能成為減少工業汙染的力量,能知道哪些企業排汙並要求其負責,更能掌握對資訊『知』的權利,治理自己生活的環境」。

透明足跡於「嘖嘖」平臺發起群募,並向受眾說明計畫值得支持的理由。圖/嘖嘖

至於組織要如何檢視募資案夠不夠吸睛?曾虹文提供的方法既親民又實用:「問問你身邊的朋友,問他們願不願意捐款?願不願意分享?」對曾虹文而言,組織長期耕耘議題,想必很了解脈絡,然而,要說一個能打動人心的故事需要不斷的測試、犯錯、修正再調整,「不然潛在捐款人的行動很常停留在『我知道這很重要,可是為什麼要捐?為什麼要參與?』的階段,這樣很可惜。」曾虹文說。

漫長的群募計畫,必須「不斷的做事」

如果募資計畫是一場馬拉松,想要以漂亮的姿態衝破終點線,這漫長的過程中,選手的體力,也就是組織的續航力便至關重要,「2 個月非常漫長,要不斷的做事!」群募計畫必須不間斷的曝光、創造話題,持續與(潛在)捐款人保持緊密的連結,讓募資進度平穩的成長。

以透明足跡為例,此計畫上線前幾週便獲得新聞報導機會,此時,透明足跡已經有一定程度的進展,也就是揭露六輕汙染超標的資訊原來並不透明公開,喚起大眾的環保意識,打開知名度後,募資上線開端便遞出亮眼成績。

圖/NPOst

在那之後,只要有透明足跡相關的報導、採訪等,綠盟也會分享到自己的平臺,「盤點人際網絡也很重要!」曾虹文表示,綠盟夥伴會協助掌握可以分享,甚至是寫文章、拍影片的人,為募資計畫壯大聲勢;每年綠盟固定參與舉行的廢核遊行中,也會看到綠盟夥伴介紹、宣傳群募活動的身影,遊行現場更有自告奮勇拍片讚聲的支持者,令曾虹文又意外又驚喜;此外,綠盟也會動身到其他相關場合擺攤,將群募消息廣傳,無非是希望計畫熱度不會隨著時間消逝。

此外,曾虹文提醒,持續的曝光固然重要,當中所耗費的所有成本(經費、人力等)也不能忽略,必須在提交計畫之前就經過縝密計算,方能擬定群募的目標數與募資金額級距。

圖/NPOst

給支持者期待,並對他們負責

現場任職環境法律人協會的工作者也將組織欲作為群募素材的影片帶來供大家「診斷」,只見大家對於太過冗長的議題介紹,以及螢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漸漸失去耐心,各路組織工作者紛紛動手參與「手術」,例如將原本的標題「守護咱的家園:聽見聲音,看見臺灣」改成「環境小蝦米,誰來保護你?」不僅將繁瑣分散的內容修整得更吸引人,也更能喚醒每一位「環境小蝦米」的認同感。

群募路漫漫,從事前的籌備到上線,再到事後回饋品的寄送、網站的維持都需要耗費許多成本與心力,曾虹文不斷強調,群募若只是為了籌錢,利用組織的人際網絡可能就可以完成,不需要花費這麼多資源。組織該不斷釐清的還是「為什麼要群募?」才不會失去動員群眾的效益,「什麼是重要的?給支持者一個期待,然後對他們負責。」這個期待,不僅關乎回饋品,更是民眾參與群募後可能看見的「改變」。


延伸閱讀:

畢嘉士基金會周文珍:募款是資源的動員,更是一場「交換」/非營利組織募資計畫與實戰

10 大最有效的線上募款工具、6 個互聯網時代不可不知的關鍵字/2018 全球 NGO 技術應用調查

余孟勳專欄/NPO 募款預算如何規劃?定義合理範圍,妥善經營捐款人

作者介紹

黃愉婷

曾任 NPOst 編輯。 八年級生。社會學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