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不是過更好的生活,而是擁有基本人身安全」/德國杜塞道夫首座 LGBT 難民收容所成立

2016 年德國科隆的同志大遊行(Gay Parade)。圖/@ Wikimedia Commons

 

文/黃文鈴 旅居德國柏林的自由工作者

耗時長達 2 年半,德國杜塞道夫首座 LGBT(註 1)難民收容所今(2018)年 1 月正式成立,挺過官僚體系不支持的困境,終於在市中心找到落腳處,藏身在前財務大樓的 2 排房間,共可容納 26 位難民,不再因性傾向不同,在難民營遭受歧視、霸凌。

一幢矗立在德國杜塞道夫市中心的磚灰色大樓,從正面看一格格窗明几淨,有如一般辦公大樓,但繞到建築物側面緊鄰著一大片綠草地,幾何圖形的彩色玻璃,映照著窗外的藍天,2 樓的 13 間房間即是該市新啟用的 LGBT 難民收容所。

沒有飄揚的彩虹旗,或是顯著的招牌,這棟最多能容納 600 人的大樓,唯一可能「露餡」的只有一張貼在一樓玻璃門的紅色海報,上頭寫著「杜塞道夫,歡迎難民!」

葛倫布許一手催生的杜塞道夫 LGBT 收容所,建築物外張貼一張「杜塞道夫,歡迎難民!」圖/作者提供

收容所負責人、也是一手催生整個計畫的葛倫布許(Paul Gollenbusch),興奮的指著建築物介紹:「這棟大樓前身是北萊茵-西發利亞邦(North Rhine-Westphalia)(註 2)財務辦公室,難民潮來襲後,改建為難民營。」

最初難民們得到外頭的貨櫃屋洗澡,德國天寒地凍的冬天讓很多人因此罹患感冒,1 年半前該邦指派杜塞道夫市接管這棟大樓,並加裝廚房與浴廁,大大提高便利性;1 樓 24 小時有警衛,隨時注意難民們的安危。

杜塞道夫 LGBT 收容所隱身在這棟磚灰色的大樓,市中心機能方便,15 分鐘步行可抵達老城區,離美麗的萊茵河畔僅徒步 10 分鐘距離。圖/作者提供

困難重重的 LGBT 難民事務

如此理想的居住地點,卻是葛倫布許花了 2 年半才成功爭取,2015 年當時他仍是漢莎航空的人資職員,當時大批難民湧進杜塞道夫,擅長籌劃活動的他,組織一個多達百人的志工團體,替難民們募集冬衣、設立學校、提供德文課程、處理官僚文件、教難民們騎腳踏車、開設女子手工藝班等。

隔年在公益團體 Diakonie 邀請下,所幸辭去工作,專心處理難民事務,包括為難民庇護申請者(asylum seeker)準備與德國移民與難民局(BAMF)的面試、替取得難民資格的 LGBT 難民找適合的租屋,並爭取成立專屬於 LGBT 難民的收容所。

葛倫布許解釋,先前 LGBT 難民分居在杜塞道夫不同收容所、難民營,如果集結住在同一處,更能夠保護自己、不被其他恐同難民霸凌。他坦承,「我一開始以為很簡單,沒想到困難重重。」

葛倫布許投入難民事務已逾 3 年,他笑說,「我非常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當難民們特地來道謝,說『沒有你的幫忙,我拿不到 3 年居留權』,這種時刻你永遠都不會忘。」圖/作者提供

市長不力挺、LGBT 難民收容所遭誤解

首先,他找來各政黨的代表,包括基民黨(CDU)、社民黨(SPD)(註 3)、綠黨等,以及來自科隆、北萊茵-西發利亞邦的 LGBT 組織,共 25 人,一同腦力激盪,如何推動這座 LGBT 收容所、應具備哪些條件等,擬出一份完善的報告。

隨後,帶著這份計畫,葛倫布許信心滿滿的去見杜塞道夫市長蓋索(Thomas Geisel),但聽完簡報後,市長卻一口駁回:「我們不希望任何難民擁有特權。

如同一般人容易對 LGBT 族群的誤解,該市長認定,若蓋一處只給 LGBT 難民居住的據點,「他們只會在裡面大開性派對,或聚眾滋事。」葛倫布許苦笑。

圖/Ben White @ Unsplash

提供人身保護安全:「這是最基本的」

葛倫布許負責的另一項計畫「ArrivalAid Düsseldorf」,幫助庇護申請者準備與德國移民與難民局的面試,這場面試關乎其能否取得難民資格,或因庇護理由不足、可能直接遭到遣返。

許多因性傾向、性別認同在原生國家遭到迫害的難民,逃到德國申請庇護,卻因不清楚面試程序、不敢在面試官面前坦承 LGBT 身份、同國籍翻譯人員的故意疏漏等因素,最後申請遭駁回,或是無法取得相關協助、被分發到與恐同的難民同房等遭遇。

在協助面試的過程中,葛倫布許聽聞許多親身經歷,這些 LGBT 庇護申請者慘遭其他難民毒打長期言語霸凌,甚至被持刀刺傷等,更加深他得儘快推動 LGBT 收容所的想法,「這並非讓他們享有更好的生活待遇,而是最基本的人身保護安全。」

圖/Priscilla Du Preez @ Unsplash

期望落空,曾一度放棄

不同於其他城市,早在 2015 年初蓋索市長即將所有難民相關事務,包括興建難民營的數目、地點等,都交由一人主導,避免德國令人詬病的官僚行政,讓迫在眉睫的難民問題出現任何延宕。新任命的杜塞道夫難民事務首長(Flüchtlingsbeauftragten)科霍(Miriam Koch)是這座收容所能成立的另一關鍵人物。

在市長那碰壁後,葛倫布許轉而向科霍求助,「她人很好,但她說我們不像柏林有多餘的房子能建造 LGBT 收容所。」

示意圖/Michael Browning @ Unsplash

在考量多處據點後,發現一處大型難民營內,有一棟能容納 32 人的獨立樓房,科霍原先承諾待興建完工後,將無條件撥給 LGBT 難民居住,但隨著完工期限將近,愈來愈多在原生國遭受嚴重迫害、需特別安置的難民來到杜塞道夫,市政府改口,在考量優先順序下,這棟房子將改讓給這群受嚴重創傷的難民居住,「我們等了 1 年半,一切希望都落空了。

原先以為一切已水到渠成,但長期的盼望落空後,葛倫布許深受打擊、情緒低落,「我當時覺得無力再和這些官僚體系對抗,一度決定放棄、再也不想管了。」

捲土重來,終於夢想成真

同樣身為同志、長期協助 LGBT 難民事務的好友阿密特(Amit Marcus)說,其實一處 LGBT 難民收容所的存在,不僅是提供他們安全處所,也是讓那些被分配到偏遠小鎮、生活圈沒有相同性傾向的難民們,不被隔離、限制在收容所內。

他和其他好友不停鼓勵葛倫布許不要放棄,繼續尋找下一個適合的地點。這次,僅科霍、蓋索市長與葛倫布許 3 人會議,在科霍不停遊說下,市長首次點頭答應幫忙尋找收容所地點。最終在去年選定在市中心的舊財務大樓,12 月底已先讓 3 名 LGBT 難民入住。

圖/Matias Rengel @ Unsplash

有得住卻未獲尊重:「這裡不是飯店」

採訪途中,阿密特正好打電話來,2 人在電話裡商談週末要重新粉刷其他 3 間房間的牆壁。葛倫布許說,這些房間牆上有小孩的塗鴉,原本向市政府反應,卻被駁斥:「這裡是給難民住的,不是飯店。我們沒有額外預算給 LGBT 難民。」

這段回應讓他大為光火,他指出,除了提供住所,杜塞道夫市政府並未在這群難民上多花一毛錢。按照德國政府規定,取得難民資格後,難民得以搬出難民營、收容所,自行尋找租屋處,房租由各邦政府在合理範圍內補助,若因找不到租屋等理由,繼續留在難民營,難民則須支付每月約 100 歐元(約 3590 元臺幣)補貼水電等開銷。換言之,杜塞道夫市政府並未因成立這座 LGBT 收容所增加額外花費。

葛倫布許因此在自己的 Facebook 上為所需的油漆費發起募款,很快的就募到多達 20 位分文未取的志工幫忙粉刷,希望讓難民們入住能享受乾淨整潔的房間,象徵人生的新階段。

美麗的彩色玻璃是蜿蜒向上的樓梯,2 樓就是提供給 LGBT 難民的收容所,共 13 間雙人房,每房附設餐桌、冰箱、桌椅、床鋪、衣櫃、鞋櫃;一層樓共用 2 間廚房、可上鎖的浴廁。圖/作者提供

邁向幸福人生的中繼站

他強調,這座收容所只是中繼站,入住的 LGBT 難民不設居住期限,「但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替所有 LGBT 難民找到自己的租屋處。」他攤開手上的名單,目前已經有一對同志難民透過他的幫助,順利入住新家,能夠隨心所欲佈置住處。

除了杜塞道夫,所內也收同州的 LGBT 難民,目前名單內已有來自索林根(Solingen)在內的 10 位難民,待油漆作業完工即正式入住。「等待了這麼久,現在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終於大家都住在一起了。」


註解:

1. LGBT 是目前對於非異性戀者的通稱,因為原本使用的「同性戀」一詞已經無法涵蓋已知的多元性向。LGBT 是 4 個英文字字首的組合,L 是 Lesbian,女同性戀者;G 是 Gay,男同性戀者;B 是 Bisexual,雙性戀者;而 T 是 Transgender,跨性別者。資料來源:性別教育須知:先搞懂何謂 LGBT、性傾向、性別認同/關鍵評論

2. 位於德國西北部,德文為「Nordrhein-Westfalen」,是德國人口最多的邦,首都為杜塞道夫。

3. 德國目前執政黨為「基督教民主聯盟黨」(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簡稱 CDU),最大在野黨則為「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 SPD)。


延伸閱讀:

聯合國維和部隊性侵案為何一再發生?一個保護性侵罪行的體制

聯合國世界難民日報告:全球 6560 萬難民,半數以上是未成年孩童

「不受墮胎禁令衝擊」,無國界醫生嚴正呼籲川普正視婦女權益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